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社会和企业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得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改进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40-0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按照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深入实际、感悟人生,从而达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延伸。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自豪感和爱国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走进群众、学习群众,有助于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愿意并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有助于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学习压力和动力。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利于他们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角色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着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在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度建设也逐步的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也得到强化,这些都为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较为单一,也没有充分凸显大学生的专业优势
有人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归纳成两种模式:专业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从各个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上看,大多数的活动主要是服务型的,在内容上存在着重复,甚至有的学校多少年来的社会实践的模式都是固定的,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比较有限,为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由于没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实践项目空泛不丰富,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致使一些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技术含量,学生在总结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
(二)对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考评力度不够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课程计划,但是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过程、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缺乏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的工作量没有体现,并未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多是凭关系由学生自己去找,分散性、临时性、随意性较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难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完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单位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同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等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学校党、政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与活动的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实践深入、全面开展。
(二)做好规划,加强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设计更多适合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需要、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支农、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市场研发等;或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还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活动育人效果,就必须有组织保证,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要注重实践活动“点”、“线”、“面”的结合,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要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从思想源头上转变“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学校还要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进行目标化管理,从前期的课题申报、过程的效果控制到后期成果深化都要提出相关要求,保障实践任务的完成。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制定活动大纲,开设相关课程,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鼓励普通同学开动脑筋,大胆开拓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奖优罚劣,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的保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并聘请基地领导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还必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游.构建和谐社会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文教资料,2010,(2).
[2]杨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余亮,鲁玮.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4]曾庆璋.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深圳大学的社会实践探索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5]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40-0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按照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深入实际、感悟人生,从而达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延伸。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自豪感和爱国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走进群众、学习群众,有助于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愿意并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有助于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学习压力和动力。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利于他们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角色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着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在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度建设也逐步的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也得到强化,这些都为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较为单一,也没有充分凸显大学生的专业优势
有人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归纳成两种模式:专业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从各个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上看,大多数的活动主要是服务型的,在内容上存在着重复,甚至有的学校多少年来的社会实践的模式都是固定的,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比较有限,为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由于没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实践项目空泛不丰富,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致使一些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技术含量,学生在总结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
(二)对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考评力度不够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课程计划,但是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过程、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缺乏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的工作量没有体现,并未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多是凭关系由学生自己去找,分散性、临时性、随意性较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难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完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单位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同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等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学校党、政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与活动的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实践深入、全面开展。
(二)做好规划,加强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设计更多适合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需要、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支农、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市场研发等;或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还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活动育人效果,就必须有组织保证,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要注重实践活动“点”、“线”、“面”的结合,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要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从思想源头上转变“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学校还要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进行目标化管理,从前期的课题申报、过程的效果控制到后期成果深化都要提出相关要求,保障实践任务的完成。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制定活动大纲,开设相关课程,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鼓励普通同学开动脑筋,大胆开拓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奖优罚劣,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的保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并聘请基地领导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还必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游.构建和谐社会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文教资料,2010,(2).
[2]杨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余亮,鲁玮.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4]曾庆璋.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深圳大学的社会实践探索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5]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