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演讲与口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是一门新型的素质技能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演讲与口才》有必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专业选修课来开设。
关键词:高职学生;演讲口才;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53-02
一、课程定位研究
课程性质:演讲与口才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应该提高和训练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关系到学生将来的求职,升迁等具体问题。“口才、金钱、计算机”已被当今美国和欧洲各国列为生存的三大法宝和三大战略武器。若不具备演讲与口才这一素质条件,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发展。所以,《演讲与口才》有必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专业选修课来开设。
主要任务: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演讲与口才的特点、运用语言表达的技能、规律以及在不同语境中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演讲与口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演讲与口才的基本技能以及特定的职业口语风范与从业规范,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各种类型的职业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学情分析
目前一般高等院校还没有认识到演讲与口才对于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全面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没有特定的教学安排和计划,没有一套适用而规范的演讲与口才统一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口才的表达能力,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很难适应我们这个飞快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课程理念
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素质技能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设计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教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并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课堂实训提供保障;设计能够刺激学生的任务和教学情境,使之产生口语表达、沟通的心理动力;掌控课堂实训环节,建构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一般思维操作模型;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课堂行为;通过评价机制和激励性手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生成更强大的学习心理动力,确保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精讲多练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精简、精要、精练、精彩、精辟。训练过程学生参与多、体验多、感悟多、提高快。精讲指导多练,多练巩固精讲,以讲带练,精讲多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讲练时间比为1:2。
(三)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总目的是提高学生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克服低级趣味。
2、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课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把握训练的要领。
(3)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
3、能力目标
(1)纠正口音,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
(2)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形成明辨是非、分析言语活动优劣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公共场合中的会话能力。
(四)内容遴选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核心技能目标转化为课程设置纲要。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选择最基本的和最必需的教学内容(选材时坚持技能的主导性和职业的共同性,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2、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重组。依训练难易程度形成三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交流表达能力”训练为核心,全方位辐射到其它能力训练(如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3、在模块内部设置教学情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结构知识点和训练要素,随着训练目标、任务难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使得相应能力得到显性的培养。
4、在每一训练情境后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拓展。
学习此课程后,学生可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立足于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行动体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既顾及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程序,又密切联系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特点。
(二)教学内容安排为三个阶段训练模块,分别侧重演讲与沟通主体外在形式、语言表达内容把握、处理以及两者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阶段模块设置,螺旋式地排列内容,将理论知识、核心技能、工作态度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既分散了学习难点,又增进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每一训练模块下设置学习情境单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整合知识点和训练要素,设计实训教学。“实训导航”提出训练目标、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课时;“沟通无极限”提供该训练项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运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风向标”为“课堂实训”提供理论知识点;“链接时空”主要提供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例文,供学生阅读、学习;“课堂实训”提供了课堂操作的全过程,为学习情境的重心,前几个教学环节都为这一环节服务。最后,“自主学习”可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延伸。 四、教学建议
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针对高职学生和本课程的特点,我们不是以灌输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核心,而是突出训练主线,力求精讲多练,体现实用性原则。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有:
(一)案例分析法:从经典的、优秀的口才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或经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关键在于做好经典、优秀实例的收集和挑选分析工作。
(二)讨论法: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训练学生的快捷反应能力,交流讨论、即兴交锋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置题目,引发讨论,适时启发指导,并做好组织工作。
(三)活动训练法:设计一些课堂内的小型活动,如思维反应训练中的“超级链接”,能使学生在轻松活动中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外大型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口才技能大赛,并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四)模拟法:模拟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如模拟迎合,模拟抗回避,模拟推销,模拟求职面谈等等。教师应根据训练的目标创设各种不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的口才水平在仿真的实战训练中得以提高。
(五)自主学习指导法:良好的口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个人长期坚持的系统化的自我训练,教师要设计提供给学生能自主训练的内容、模式,使课堂课外相结合。
坚持教学手段的创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的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评价方式
基本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过程评价、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领域进行考核评价。
六、课程资源开发
(一)教材编写应以实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编写指导思想,在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教案、教学参考文献、教学课件、训练题等上网,保证较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蒋红梅.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关键词:高职学生;演讲口才;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53-02
一、课程定位研究
课程性质:演讲与口才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应该提高和训练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关系到学生将来的求职,升迁等具体问题。“口才、金钱、计算机”已被当今美国和欧洲各国列为生存的三大法宝和三大战略武器。若不具备演讲与口才这一素质条件,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发展。所以,《演讲与口才》有必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专业选修课来开设。
主要任务: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演讲与口才的特点、运用语言表达的技能、规律以及在不同语境中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演讲与口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演讲与口才的基本技能以及特定的职业口语风范与从业规范,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各种类型的职业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学情分析
目前一般高等院校还没有认识到演讲与口才对于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全面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没有特定的教学安排和计划,没有一套适用而规范的演讲与口才统一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口才的表达能力,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很难适应我们这个飞快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课程理念
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素质技能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设计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教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并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课堂实训提供保障;设计能够刺激学生的任务和教学情境,使之产生口语表达、沟通的心理动力;掌控课堂实训环节,建构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一般思维操作模型;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课堂行为;通过评价机制和激励性手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生成更强大的学习心理动力,确保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精讲多练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精简、精要、精练、精彩、精辟。训练过程学生参与多、体验多、感悟多、提高快。精讲指导多练,多练巩固精讲,以讲带练,精讲多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讲练时间比为1:2。
(三)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总目的是提高学生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克服低级趣味。
2、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课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把握训练的要领。
(3)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
3、能力目标
(1)纠正口音,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
(2)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形成明辨是非、分析言语活动优劣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公共场合中的会话能力。
(四)内容遴选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核心技能目标转化为课程设置纲要。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选择最基本的和最必需的教学内容(选材时坚持技能的主导性和职业的共同性,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2、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重组。依训练难易程度形成三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交流表达能力”训练为核心,全方位辐射到其它能力训练(如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3、在模块内部设置教学情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结构知识点和训练要素,随着训练目标、任务难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使得相应能力得到显性的培养。
4、在每一训练情境后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拓展。
学习此课程后,学生可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立足于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行动体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既顾及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程序,又密切联系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特点。
(二)教学内容安排为三个阶段训练模块,分别侧重演讲与沟通主体外在形式、语言表达内容把握、处理以及两者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阶段模块设置,螺旋式地排列内容,将理论知识、核心技能、工作态度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既分散了学习难点,又增进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每一训练模块下设置学习情境单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整合知识点和训练要素,设计实训教学。“实训导航”提出训练目标、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课时;“沟通无极限”提供该训练项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运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风向标”为“课堂实训”提供理论知识点;“链接时空”主要提供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例文,供学生阅读、学习;“课堂实训”提供了课堂操作的全过程,为学习情境的重心,前几个教学环节都为这一环节服务。最后,“自主学习”可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延伸。 四、教学建议
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针对高职学生和本课程的特点,我们不是以灌输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核心,而是突出训练主线,力求精讲多练,体现实用性原则。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有:
(一)案例分析法:从经典的、优秀的口才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或经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关键在于做好经典、优秀实例的收集和挑选分析工作。
(二)讨论法: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训练学生的快捷反应能力,交流讨论、即兴交锋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置题目,引发讨论,适时启发指导,并做好组织工作。
(三)活动训练法:设计一些课堂内的小型活动,如思维反应训练中的“超级链接”,能使学生在轻松活动中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外大型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口才技能大赛,并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四)模拟法:模拟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如模拟迎合,模拟抗回避,模拟推销,模拟求职面谈等等。教师应根据训练的目标创设各种不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的口才水平在仿真的实战训练中得以提高。
(五)自主学习指导法:良好的口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个人长期坚持的系统化的自我训练,教师要设计提供给学生能自主训练的内容、模式,使课堂课外相结合。
坚持教学手段的创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的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评价方式
基本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过程评价、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领域进行考核评价。
六、课程资源开发
(一)教材编写应以实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编写指导思想,在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教案、教学参考文献、教学课件、训练题等上网,保证较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蒋红梅.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