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学生社区工作背景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形态、培训学生党员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党员幸福感、激发学生党员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社区工作;党支部;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3-01
一、前言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主战场,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党建的成效,乃至影响我党的战斗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要增强我党的战斗力和感召力,就必须把这些社会的精英吸收到党组织内部来,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以更好地体现党组织的先进性,这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来看,存在着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当前,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党支部运行机制上强调灌输约束和服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力得不到充分重视和体现,学生党员不能够在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诉求,党组织组织目标与学生党员个体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过多强调学生党员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缺少对学生党员的科学考评和有效激励,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班级建设缺少必要的互动。
(二)从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特点来看,存在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和集体主义精神,深切地关心着与国家、社会和公众的一切事务有关的公共利益,始终体现着一种爱国情怀、政治责任和民主意识。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工具理性”逐渐在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机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表现为注重独立性与开放性,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很多学生党员是在理性思考后出于个人利益需要来应付形式所需,甚至参加环境保护、关心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也多是以培养自我能力为出发点。
(三)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和组织管理不畅的现象。从价值的体现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劳动和时间的付出更加看重其回报,从资本论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求学阶段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将社会实践机会看作是获取精力利益和赚钱的手段,就脱离初衷和本意了。加之,基层组织在日常管理和培养当中,并没有系统和严格的制度规范,发展大学生预备党员和转正门槛较低,在缺乏统一的指导下面,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问题出现就情有可原了。
三、基于学生社区工作背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加强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理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实实践者。一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培养学生党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政治情感,引导学生党员把个人物质利益融会到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中,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物质追求和精神上追求结合起来,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教育,使学生党员自觉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的熏陶,在政治生活形成科学的政治信念、政治动机、政治目的和政治态度,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高度的政治认同。
(二)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使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积极挖掘每位学生党员的特点、有点、闪光点,使他们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谦虚谨慎等优秀人格;要多表扬,多鼓励,包容各种人格特质的学生党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党员的潜能,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新活力;要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倡导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丰富支部组织生活学习内容,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另一方面,要营造党支部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党员个体在党支部中可以感觉到安全、可依赖、可发挥才能、合作性强。
(三)处理好党员民主权利与党支部政治性功能的关系,增强学生党员幸福感。要多渠道拓展学生党员的政治参与空间,使其成为民主社会有批判精神的成熟公民。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在参与党支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变革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激励考核办法,明确学生党员在学生党支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赋予学生党员在支部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政治参与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征集学生党员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满足学生党员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诉求,培养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能力,并主动将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向政治参与行为转变。
(四)处理好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关系,激发学生党员的创新活力。建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适当进入竞争机制,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提前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可以采取“练内功、压担子、比成绩”的形式,实行党员帮扶贫困生、党员宿舍挂牌、党员担任新生助班等制度,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电子政务、BBS、博客、微博等网络传媒方式都是学生党员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学生党建工作要大力推进网络传媒平台建设,开设学生党员网络学堂、党内评优网络投票、党员发展诉求网络调查等平台,加大学生党员利用网络成长成才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新华.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工程的实践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36-38.
[2]邢五洲,许晓.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248.
[3]蔡乌赶.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7-98.
关键词:社区工作;党支部;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3-01
一、前言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主战场,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党建的成效,乃至影响我党的战斗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要增强我党的战斗力和感召力,就必须把这些社会的精英吸收到党组织内部来,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以更好地体现党组织的先进性,这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来看,存在着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当前,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党支部运行机制上强调灌输约束和服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力得不到充分重视和体现,学生党员不能够在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诉求,党组织组织目标与学生党员个体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过多强调学生党员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缺少对学生党员的科学考评和有效激励,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班级建设缺少必要的互动。
(二)从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特点来看,存在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和集体主义精神,深切地关心着与国家、社会和公众的一切事务有关的公共利益,始终体现着一种爱国情怀、政治责任和民主意识。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工具理性”逐渐在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机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表现为注重独立性与开放性,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很多学生党员是在理性思考后出于个人利益需要来应付形式所需,甚至参加环境保护、关心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也多是以培养自我能力为出发点。
(三)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和组织管理不畅的现象。从价值的体现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劳动和时间的付出更加看重其回报,从资本论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求学阶段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将社会实践机会看作是获取精力利益和赚钱的手段,就脱离初衷和本意了。加之,基层组织在日常管理和培养当中,并没有系统和严格的制度规范,发展大学生预备党员和转正门槛较低,在缺乏统一的指导下面,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问题出现就情有可原了。
三、基于学生社区工作背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加强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理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实实践者。一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培养学生党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政治情感,引导学生党员把个人物质利益融会到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中,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物质追求和精神上追求结合起来,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教育,使学生党员自觉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的熏陶,在政治生活形成科学的政治信念、政治动机、政治目的和政治态度,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高度的政治认同。
(二)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使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积极挖掘每位学生党员的特点、有点、闪光点,使他们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谦虚谨慎等优秀人格;要多表扬,多鼓励,包容各种人格特质的学生党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党员的潜能,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新活力;要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倡导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丰富支部组织生活学习内容,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另一方面,要营造党支部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党员个体在党支部中可以感觉到安全、可依赖、可发挥才能、合作性强。
(三)处理好党员民主权利与党支部政治性功能的关系,增强学生党员幸福感。要多渠道拓展学生党员的政治参与空间,使其成为民主社会有批判精神的成熟公民。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在参与党支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变革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激励考核办法,明确学生党员在学生党支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赋予学生党员在支部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政治参与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征集学生党员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满足学生党员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诉求,培养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能力,并主动将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向政治参与行为转变。
(四)处理好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关系,激发学生党员的创新活力。建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适当进入竞争机制,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提前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可以采取“练内功、压担子、比成绩”的形式,实行党员帮扶贫困生、党员宿舍挂牌、党员担任新生助班等制度,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电子政务、BBS、博客、微博等网络传媒方式都是学生党员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学生党建工作要大力推进网络传媒平台建设,开设学生党员网络学堂、党内评优网络投票、党员发展诉求网络调查等平台,加大学生党员利用网络成长成才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新华.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工程的实践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36-38.
[2]邢五洲,许晓.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248.
[3]蔡乌赶.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