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片面追求高分数,老师滔滔不绝,照本宣科,一手包办;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这就是“应试教育”下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它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枝需被点燃的火把 。”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
为了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认识、探索、研究所有现象的需求,對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内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当代国际关系”时,恰逢科索沃危机爆发。在学习新课前,我们让学生围绕这一世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纷纷谴责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行径,对当代国际社会的状况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势,从而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探索欲望,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本知识的主动学习。
2.自学答疑。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作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主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每个单元结束之后,学生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及要求,每人编定一份检测题,然后交换答题,相互评定。学生编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本单元知识重新审视、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本单元知识有关的现实材料、时政热点、社会问题,基本上都能融进具体练习或试题中去。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枝需被点燃的火把 。”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
为了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认识、探索、研究所有现象的需求,對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内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当代国际关系”时,恰逢科索沃危机爆发。在学习新课前,我们让学生围绕这一世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纷纷谴责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行径,对当代国际社会的状况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势,从而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探索欲望,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本知识的主动学习。
2.自学答疑。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作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主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每个单元结束之后,学生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及要求,每人编定一份检测题,然后交换答题,相互评定。学生编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本单元知识重新审视、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本单元知识有关的现实材料、时政热点、社会问题,基本上都能融进具体练习或试题中去。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