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确定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共5个方面,其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育人的高层次价值追求,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多途径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环境教育 核心素养 和谐相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教育学院2016年福建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专项)《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科环境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YB-201601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162-02
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的人类,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超负荷的索取使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近年来众多的极端自然现象时时警示着人类,生态环境危机已是悬在当代人头上的一把利剑,而这些危机中大多与化学学科知识相关。作家艾柯尔·马克在《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一部反思科技副作用的著作)中列出了20项科技发明对人类产生副作用,其中塑料、电池、氟里昂、滴滴涕、口香糖、香烟、味精、毒品、抗生素、生化武器、炸药,都与化学学科知识有直接关联。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也与化学知识相关。因此在中学化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化学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培养有环境意识的现代人任重而道远。
一、开展环境教育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需要
在当今 “互联网+” 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担负的任务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公民素质的提升。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普通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2],这是探求科学知识的人类必须要拥有的品质,也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更是化学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紧迫性,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化学学科学习需要也是终极目标,让人们走向环境美好、健康长寿的新境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环境意识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
在2003年4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近二三十年来,空气水体污染、极端天气、资源枯竭等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如此突出,在较大程度上讲是一定时间内(甚至可以说是几辈人)环境教育缺失的后果。人类只有树立起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及自然界的有限承受能力,才能避免过渡征服自然到自然回击报复的恶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處。化学学科是培育环境意识的核心学科,化学知识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化学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环境意识是学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力开展环境教育,逐步树立学生化学精神,让学生自觉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担。
三、开展环境教育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知识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理解了的知识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许多环境问题与化学知识相关,活生生的现实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我们知道我国每年被腐蚀的铁的总量约占我国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如何进行防护是重要课题,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潮湿与干燥、高温与低温、洁净空气与酸雨污染的空气等)钢铁制品腐蚀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理解钢铁发生腐蚀的化学原理,从而正确掌握金属防护的条件。再如,为应对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国家正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的依赖,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燃油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SO2、CO、NOx对空气的污染,北京曾出现的“APEC蓝”正变成Air Pollution Eventually Controlled (空气污染终被控)[3]。这些措施都能促进学生对S、N的化合物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学生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
四、落实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多途径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重要学科之一,处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核心地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全面落实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一)在化学实验中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选取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化学问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开展环境教育,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又能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如:苏教版化学1中有关Cl2性质,Cl2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二战”时期曾用作化学武器,在化学实验中尽量减少其排放到空气中,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设计联合装置,让Cl2在全封闭和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相关反应并在装置最后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力争做到零排放。再如,NO2、NO在空气中大量存在,会形成“光化学烟雾”,设计如下图的制取与性质联合装置(夹持装置省略)进行,有毒气体NO2、NO在连续反应中被消耗掉(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NO+O2 = 2NO2、3NO2+H2O=2HNO3+NO),基本可以达到零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室排放的污水主要是洗涤玻璃仪器(主要是试管)时产生的,要减少污水,对玻璃仪器先进行粗洗再精洗,粗洗的废水中含较多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应该进行收集处理。我校在实验台设计时,增设了粗洗的废水收集装置,以便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粗洗废水进行收集。实验前,各实验小组成员准备好废物收集装置和盛初洗用水装置,在实验完成后进行废物收集。化学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情况,分析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讨论研究净化方案,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设计废水净化处理方案,做到达标排放。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我们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亲自参入污水处理的实践行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小窍门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化学知识应用的地方,特别是一些生活小窍门,给人们生活带来众多便利,长期使用,能逐步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运用生活小窍门渗透环境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如,家庭使用的洗涤剂多数都是石油化工的产品,残留对人体毒性很大,且难以自然降解,污水从下水道流入江河湖海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而若将厨余湿垃圾做成“环保酵素”,就是将淀粉和糖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成酸性物质,用以代替洗剂灵、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空气清新剂、消毒剂等使用,能减少石油化工的产品的依赖。再如,带随身“五宝”:杯、碗、筷、手帕、环保袋,一人一年至少可减1000个垃圾。用手帕代替纸巾可以减少一次性纸的使用,从而减少木材砍伐,保护森林;重复使用布购物袋,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如果每人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中国每天就减少了14亿个塑料袋使用量,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所以,化学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下环保生活小窍门,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开设校本课程,拓展环境教育途径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利用校本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正与校本课程的目标相吻合。通过开展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完整的环境教育。如通过白色污染与防治专题,系统介绍当前污染现状与危害,引导学生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通过大气污染与防治专题,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空气污染的实例,分析危害及形成的原因,特别是机动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引导树立学生环保理念,自觉养成践行低碳生活的习惯;通过水污染及防治专题,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特别是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實例,引导学生产生危机意识,自觉养成节水的习惯。再如通过垃圾分类专题,系统介绍垃圾分类知识,树立学生“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理念,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总之,通过开设环境教育主题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四)考试试题命制中渗透环境教育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考试试题的命制应体现考试的教育性、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各级各类的化学科考卷中,均有体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题目。特别是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在对学生进行着中学阶段最后的环境教育,如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1卷第7题A选项: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2卷第7题A选项: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选项: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第8题: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3卷第7题C选项: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等等。
总之,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永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自觉树立环境意识,培育忧患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现代人,是学校化学学科教育的核心任务,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社会永续发展,把化学科环境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到底,培养一代代具有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家园守护者,让地球家园永保纯净安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新浪新闻:《从戏言到习近平的政治承诺,APEC蓝该如何保持》,2014.11.11
【关键词】环境教育 核心素养 和谐相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教育学院2016年福建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专项)《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科环境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YB-201601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162-02
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的人类,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超负荷的索取使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近年来众多的极端自然现象时时警示着人类,生态环境危机已是悬在当代人头上的一把利剑,而这些危机中大多与化学学科知识相关。作家艾柯尔·马克在《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一部反思科技副作用的著作)中列出了20项科技发明对人类产生副作用,其中塑料、电池、氟里昂、滴滴涕、口香糖、香烟、味精、毒品、抗生素、生化武器、炸药,都与化学学科知识有直接关联。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也与化学知识相关。因此在中学化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化学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培养有环境意识的现代人任重而道远。
一、开展环境教育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需要
在当今 “互联网+” 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担负的任务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公民素质的提升。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普通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2],这是探求科学知识的人类必须要拥有的品质,也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更是化学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紧迫性,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化学学科学习需要也是终极目标,让人们走向环境美好、健康长寿的新境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环境意识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
在2003年4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近二三十年来,空气水体污染、极端天气、资源枯竭等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如此突出,在较大程度上讲是一定时间内(甚至可以说是几辈人)环境教育缺失的后果。人类只有树立起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及自然界的有限承受能力,才能避免过渡征服自然到自然回击报复的恶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處。化学学科是培育环境意识的核心学科,化学知识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化学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环境意识是学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力开展环境教育,逐步树立学生化学精神,让学生自觉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担。
三、开展环境教育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知识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理解了的知识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许多环境问题与化学知识相关,活生生的现实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我们知道我国每年被腐蚀的铁的总量约占我国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如何进行防护是重要课题,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潮湿与干燥、高温与低温、洁净空气与酸雨污染的空气等)钢铁制品腐蚀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理解钢铁发生腐蚀的化学原理,从而正确掌握金属防护的条件。再如,为应对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国家正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的依赖,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燃油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SO2、CO、NOx对空气的污染,北京曾出现的“APEC蓝”正变成Air Pollution Eventually Controlled (空气污染终被控)[3]。这些措施都能促进学生对S、N的化合物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学生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
四、落实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多途径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重要学科之一,处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核心地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全面落实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一)在化学实验中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选取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化学问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开展环境教育,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又能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如:苏教版化学1中有关Cl2性质,Cl2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二战”时期曾用作化学武器,在化学实验中尽量减少其排放到空气中,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设计联合装置,让Cl2在全封闭和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相关反应并在装置最后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力争做到零排放。再如,NO2、NO在空气中大量存在,会形成“光化学烟雾”,设计如下图的制取与性质联合装置(夹持装置省略)进行,有毒气体NO2、NO在连续反应中被消耗掉(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NO+O2 = 2NO2、3NO2+H2O=2HNO3+NO),基本可以达到零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室排放的污水主要是洗涤玻璃仪器(主要是试管)时产生的,要减少污水,对玻璃仪器先进行粗洗再精洗,粗洗的废水中含较多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应该进行收集处理。我校在实验台设计时,增设了粗洗的废水收集装置,以便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粗洗废水进行收集。实验前,各实验小组成员准备好废物收集装置和盛初洗用水装置,在实验完成后进行废物收集。化学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情况,分析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讨论研究净化方案,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设计废水净化处理方案,做到达标排放。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我们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亲自参入污水处理的实践行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小窍门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化学知识应用的地方,特别是一些生活小窍门,给人们生活带来众多便利,长期使用,能逐步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运用生活小窍门渗透环境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如,家庭使用的洗涤剂多数都是石油化工的产品,残留对人体毒性很大,且难以自然降解,污水从下水道流入江河湖海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而若将厨余湿垃圾做成“环保酵素”,就是将淀粉和糖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成酸性物质,用以代替洗剂灵、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空气清新剂、消毒剂等使用,能减少石油化工的产品的依赖。再如,带随身“五宝”:杯、碗、筷、手帕、环保袋,一人一年至少可减1000个垃圾。用手帕代替纸巾可以减少一次性纸的使用,从而减少木材砍伐,保护森林;重复使用布购物袋,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如果每人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中国每天就减少了14亿个塑料袋使用量,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所以,化学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下环保生活小窍门,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开设校本课程,拓展环境教育途径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利用校本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正与校本课程的目标相吻合。通过开展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完整的环境教育。如通过白色污染与防治专题,系统介绍当前污染现状与危害,引导学生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通过大气污染与防治专题,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空气污染的实例,分析危害及形成的原因,特别是机动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引导树立学生环保理念,自觉养成践行低碳生活的习惯;通过水污染及防治专题,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特别是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實例,引导学生产生危机意识,自觉养成节水的习惯。再如通过垃圾分类专题,系统介绍垃圾分类知识,树立学生“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理念,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总之,通过开设环境教育主题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四)考试试题命制中渗透环境教育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考试试题的命制应体现考试的教育性、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各级各类的化学科考卷中,均有体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题目。特别是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在对学生进行着中学阶段最后的环境教育,如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1卷第7题A选项: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2卷第7题A选项: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选项: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第8题: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3卷第7题C选项: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等等。
总之,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永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自觉树立环境意识,培育忧患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现代人,是学校化学学科教育的核心任务,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社会永续发展,把化学科环境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到底,培养一代代具有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家园守护者,让地球家园永保纯净安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新浪新闻:《从戏言到习近平的政治承诺,APEC蓝该如何保持》,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