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不仅要让他们尽早掌握语文教材上的知识点,还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量,将思维延伸到课外,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以学科素养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接着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阅读者;整本书阅读;教学导向
叶圣陶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模式,主要是将整本书看做是重点,短篇文章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语文核心素养而言,“整本书阅读”模式的实施,需要学生去理解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掌握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然后对文本的现实意义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从而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一)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大致包含了散文、诗歌、文言文和童话故事等,要想更为全面的去理解文章,就应该对教材中的短篇文章进行必要的延伸。例如在《草船借箭》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工作完成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课文,可以让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是书店借阅《三国演义》,这样能准确地认识到“草船借箭”发生时的背景、地点和人物。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于知识有了一个更加透彻的认知,在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时候,也能辅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语文教材。
(二)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语文教材的编写来看,文章的选择和排列具备针对性,但是从一个更广的层面来看,教材只是所有知识的一种“缩影”。例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为了让学生从中吸取到有益的知识,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去阅读《寓言故事会》,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备哲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就能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日后的写作也具有促进作用。
(三)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
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性,而且在对比的时候,学生也能对此做出有效的判断,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具体化。同样,“整本书阅读”中,还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非常自然地去体会到这种文化理念。而且品味的语言越多,那么最终接受到的文化则会更加丰富,这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此外,当学生的阅读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时,他们在阅读完一段文字的时候,就能记住它的大致意思,而且阅读速度会提高,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二、 “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向“准专业”角色迈进
新課程指标下,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而“语言的构建”则是学科的一种体现,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就可以从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四个角度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要知道,学科素养形成的前提在于积累,如若阅读的量没有达到既定的广度,那么素材的丰富性也无从谈起。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首先任务就是确定书目,按照学科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最好是将诗歌、散文等多种载体涵盖在内。
如若是从能力的层面来看,教师还要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选择书籍。这时候,就要秉承着“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书目,尽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文化的滋养。在选择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个是经典性,这是经过时间考验所留下的书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阅读这些经典名作,从中感受到经典文化存在的社会价值,这些经典作品有散文、寓言和科普读物等。另一个是选择性,书目的选择,不仅要注意质,还要将量考虑在内,尽量从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样在制订书单的时候,将学生看做是重点,让他们去进行自主性的选择,充分体现出阅读导向的开放性。除此之外,还要从“文本”的层面出发,构建一个内外相互结合的整体式阅读,将教材内容和“整本书阅读”衔接在一起,按照单元结构的思路去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主题单位设定为“历险”,然后让学生阅读《中外探险故事精选集》,充分感受到不同环境下的历险是怎样的,这样在丰富文本内容的时候,也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阅读中的持续推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准专业”阅读者成长的重点,按照当下的教学现状而言,语文课堂上的时间只有45分钟,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读完整本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实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不要对学生提太多的要求,否则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但又不能过于散漫,而是应该尽量平衡两者的关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一些讨论会,深化学生对于书籍的理解,交流中可以选择教师主导和学生自由发挥的方法。教师主导是让教师去选择话题,然后从整体的情节入手,对局部事件进行探讨,充分显现出阅读的有效性。学生自由发挥中,不会限制交流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提前去设定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讨论,教师则是对最终的阅读结果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判断。
作为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对学生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当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三国演义》为例,其中的内容众多,人物关系复杂,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主动去制订一个明确的课程目标,当学生在初读完一本书以后,让他们简要地去复述书中的大致内容,然后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借用自己的话去进行解释,针对一些重点章节来提问,对于重点的词汇、句子进行仔细的说明,这些都属于是复述和解释的范围。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书本和学生的潜在联系,而且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也更加清楚、明朗,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促进作用。 (三)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方法和经验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点,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阅读方法,阅读者才能进入“准专业”的行列中。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方法的应用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在引导中,大致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单篇文章中有哪些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整本书阅读”内?另一种是依靠不同题材的书籍去制订不同的阅读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等方法。前者主要应用在过去的阅读活动中,当教师和学生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知识,就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后者则是现阶段经常会应用到的一种方法,将精读和泛读相互结合在一起,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认知和感悟更为立体和丰富。
泛读:将整本书大致浏览一遍,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和结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控能力。然后采用“聊书”的方法去进行联系和对照,如《朝花夕拾》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题目是什么意思?第二,鲁迅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进行统一的概括。整个过程中,借助目录、作者经历,让学生去回忆整本书的内容,从整体上掌握了文章的排列特点。精读:以小带大,主要是去解决“读什么”的问题,遵循文体的基本特点,寻找出一些适合的主题,由于不同的文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明确定位教学的意义,选择最能体现出文体特点。
(四)对“整本书”的价值进行定位和判断
“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充分去感受到文章中语言的魅力和逻辑性,然后提炼出其中的价值观,对其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基于此,首先从教材入手,对编写者进行调查,明确文本价值观在总体上是正确的,才能将其推荐给学生。同时,学生也要对自己同文本的关系一个确切的定位,这种关系不是被动的,应该是主动的、崇拜的,将自己和整本书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评判。
当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以后,教师也要组织一些有效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同自己对话、同他人对话。首先,阅读分享,“整本书阅读”完成以后,每位学生的看法不同,那么收获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阅读以后的交流与分享对于调整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分享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会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上,也可以采用阅读论坛、手抄报和文学表演等方法。其次,扩展阅读,读完了一本书以后,不要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进行有效的扩展,推荐学生进行对比式的分析。最后,读写结合,“整本书阅读”以后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都写下来,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来介绍这本书,在信中要采用主角的语气,充分反映出整本书的核心思想,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看待“整本书阅读”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找出它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点。但是从当下的发展情况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仍旧处于一个初始阶段,所以教师要将其看做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而在具体运用的时候,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日后的写作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正君.引之以趣导之以法——名著导读課教学刍议[J].教师,2016(31):78.
[2]郭跃辉.“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名著赏析课型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
[3]王跃平.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西游记》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387(1):39-42.
[4]高子阳.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及其推进——谈谈我的主张与求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3):5-10.
作者简介:
范桦,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
关键词:阅读者;整本书阅读;教学导向
叶圣陶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模式,主要是将整本书看做是重点,短篇文章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语文核心素养而言,“整本书阅读”模式的实施,需要学生去理解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掌握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然后对文本的现实意义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从而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一)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大致包含了散文、诗歌、文言文和童话故事等,要想更为全面的去理解文章,就应该对教材中的短篇文章进行必要的延伸。例如在《草船借箭》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工作完成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课文,可以让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是书店借阅《三国演义》,这样能准确地认识到“草船借箭”发生时的背景、地点和人物。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于知识有了一个更加透彻的认知,在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时候,也能辅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语文教材。
(二)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语文教材的编写来看,文章的选择和排列具备针对性,但是从一个更广的层面来看,教材只是所有知识的一种“缩影”。例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为了让学生从中吸取到有益的知识,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去阅读《寓言故事会》,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备哲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就能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日后的写作也具有促进作用。
(三)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
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性,而且在对比的时候,学生也能对此做出有效的判断,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具体化。同样,“整本书阅读”中,还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非常自然地去体会到这种文化理念。而且品味的语言越多,那么最终接受到的文化则会更加丰富,这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此外,当学生的阅读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时,他们在阅读完一段文字的时候,就能记住它的大致意思,而且阅读速度会提高,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二、 “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向“准专业”角色迈进
新課程指标下,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而“语言的构建”则是学科的一种体现,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就可以从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四个角度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要知道,学科素养形成的前提在于积累,如若阅读的量没有达到既定的广度,那么素材的丰富性也无从谈起。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首先任务就是确定书目,按照学科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最好是将诗歌、散文等多种载体涵盖在内。
如若是从能力的层面来看,教师还要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选择书籍。这时候,就要秉承着“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书目,尽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文化的滋养。在选择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个是经典性,这是经过时间考验所留下的书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阅读这些经典名作,从中感受到经典文化存在的社会价值,这些经典作品有散文、寓言和科普读物等。另一个是选择性,书目的选择,不仅要注意质,还要将量考虑在内,尽量从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样在制订书单的时候,将学生看做是重点,让他们去进行自主性的选择,充分体现出阅读导向的开放性。除此之外,还要从“文本”的层面出发,构建一个内外相互结合的整体式阅读,将教材内容和“整本书阅读”衔接在一起,按照单元结构的思路去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主题单位设定为“历险”,然后让学生阅读《中外探险故事精选集》,充分感受到不同环境下的历险是怎样的,这样在丰富文本内容的时候,也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阅读中的持续推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准专业”阅读者成长的重点,按照当下的教学现状而言,语文课堂上的时间只有45分钟,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读完整本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实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不要对学生提太多的要求,否则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但又不能过于散漫,而是应该尽量平衡两者的关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一些讨论会,深化学生对于书籍的理解,交流中可以选择教师主导和学生自由发挥的方法。教师主导是让教师去选择话题,然后从整体的情节入手,对局部事件进行探讨,充分显现出阅读的有效性。学生自由发挥中,不会限制交流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提前去设定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讨论,教师则是对最终的阅读结果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判断。
作为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对学生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当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三国演义》为例,其中的内容众多,人物关系复杂,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主动去制订一个明确的课程目标,当学生在初读完一本书以后,让他们简要地去复述书中的大致内容,然后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借用自己的话去进行解释,针对一些重点章节来提问,对于重点的词汇、句子进行仔细的说明,这些都属于是复述和解释的范围。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书本和学生的潜在联系,而且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也更加清楚、明朗,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促进作用。 (三)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方法和经验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点,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阅读方法,阅读者才能进入“准专业”的行列中。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方法的应用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在引导中,大致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单篇文章中有哪些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整本书阅读”内?另一种是依靠不同题材的书籍去制订不同的阅读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等方法。前者主要应用在过去的阅读活动中,当教师和学生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知识,就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后者则是现阶段经常会应用到的一种方法,将精读和泛读相互结合在一起,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认知和感悟更为立体和丰富。
泛读:将整本书大致浏览一遍,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和结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控能力。然后采用“聊书”的方法去进行联系和对照,如《朝花夕拾》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题目是什么意思?第二,鲁迅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进行统一的概括。整个过程中,借助目录、作者经历,让学生去回忆整本书的内容,从整体上掌握了文章的排列特点。精读:以小带大,主要是去解决“读什么”的问题,遵循文体的基本特点,寻找出一些适合的主题,由于不同的文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明确定位教学的意义,选择最能体现出文体特点。
(四)对“整本书”的价值进行定位和判断
“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充分去感受到文章中语言的魅力和逻辑性,然后提炼出其中的价值观,对其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基于此,首先从教材入手,对编写者进行调查,明确文本价值观在总体上是正确的,才能将其推荐给学生。同时,学生也要对自己同文本的关系一个确切的定位,这种关系不是被动的,应该是主动的、崇拜的,将自己和整本书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评判。
当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以后,教师也要组织一些有效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同自己对话、同他人对话。首先,阅读分享,“整本书阅读”完成以后,每位学生的看法不同,那么收获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阅读以后的交流与分享对于调整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分享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会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上,也可以采用阅读论坛、手抄报和文学表演等方法。其次,扩展阅读,读完了一本书以后,不要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进行有效的扩展,推荐学生进行对比式的分析。最后,读写结合,“整本书阅读”以后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都写下来,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来介绍这本书,在信中要采用主角的语气,充分反映出整本书的核心思想,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看待“整本书阅读”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找出它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点。但是从当下的发展情况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仍旧处于一个初始阶段,所以教师要将其看做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而在具体运用的时候,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日后的写作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正君.引之以趣导之以法——名著导读課教学刍议[J].教师,2016(31):78.
[2]郭跃辉.“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名著赏析课型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
[3]王跃平.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西游记》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387(1):39-42.
[4]高子阳.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及其推进——谈谈我的主张与求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3):5-10.
作者简介:
范桦,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