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晚8:00
形式:QQ群集中学习交流
主持人:北京市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刘晓颖园长(专家组成员)
参与者:专家组成员及全体”学习故事”研习项目教师
一、我是如何开展“学习故事”的
1. 大连甘井子区实验幼儿园谢婷婷:我把自己给孩子写的“学习故事”读给孩子听以后,他们特别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被重视,被尊重了,觉得自己特别棒,树立了自信心。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2. 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俞蓉蓉:我们在观察孩子的“哇时刻”。目前发现的一般都是比较小的事情。发现之后马上分享给孩子,孩子们非常开心,有一个孩子说她甚至快哭了。
3. 重庆市上林幼儿园李浉杰:写“学习故事”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倾听孩子的心声,促进每一个孩子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4.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幼儿园王甜:我园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开始自主学习,尝试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孩子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哇时刻”是孩子的,“学习故事”是我们大家的。每一个教师都在放慢脚步,随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在我园的“学习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小主人公,他是一个男孩,在幼儿园三年几乎不怎么说话,和教师交流少之又少。但通过“学习故事”,我们发现他的“哇时刻”,和他分享,和他身边的人分享,短短两个月,孩子好似变了个人,开朗、自信。
5. 浙江省宁波市明楼幼儿园王琳:我们目前尝试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用照片或小视频记录幼儿表现,并在评价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孩子们在欣赏中回忆、交流,相互发现优点,自主学习,提建议。这是我们追随幼儿的开始,从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很多想法是出乎我们成人意料的,“学习故事”源源不断!
6. 重庆市人民小学幼儿园谌利群:“学习故事”真的让自己改变了很多。班里有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今天早上,做早操时,我站在他的身后,发现他早操动作特别认真,就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并请他当领操员。集中活动中,我也努力改变视角,发现这孩子的闪光点,给我带来的惊喜是:整个上午小男孩调皮的行为减少了很多。“学习故事”让我变化,助我成长。
7. 南昌市龙泉实验幼儿园周婷婷:上次学习回来,就开始试着观察孩子,寻找孩子的“哇时刻”。一开始有点迷茫,寻找不到。慢慢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了,顺着孩子的兴趣延伸下去,惊喜的时刻就源源不断了!没想到孩子们比我想象中更棒,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出乎我的意料!目前我们开展了两个孩子自发的活动,一个是自己开展的舞会,一个是从想妈妈联想到寄信寄明信片。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活动,我感觉这个活动才真的是孩子的活动!感谢“学习故事”让我真正懂得去如何去了解孩子,用心观察孩子!我反思自己原来错过了很多这样的教育契机!
二、研习“学习故事”的主要困惑
1. 在观察过程中总是遇到困惑,比如不知道该怎么为幼儿提供支持,从哪些地方来支持幼儿,观察后又怎样拓展?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都认为,观察不难,但注意很难,教师不能静下心关注,有时会漏掉孩子的精彩瞬间。最重要的是不太分得清到底什么才是“哇时刻”。我们认为孩子每一个亮点都是“哇时刻”,可是又觉得这样的话,“哇时刻”就太多太多了。那到底怎样的故事才是“哇时刻”呢?是不是每一个“哇时刻”都是“学习故事”呢?
3. 在事件描述过程中是全部写孩子的行为么?如果有教师指导,或者与孩子对话响应孩子问题,写还是不写呢?
4. 教师的引导语需要记录详细吗?
5. 写“学习故事”需要写题目吗?需要固定的格式吗?故事里的人是用第几人称?
6. 一日活动中一件小事上如果发现孩子的优秀品质,如帮助他人、坚持、有担当等,马上与孩子分享算不算实施“学习故事”呢?
7. “学习故事”一定是关于一个孩子的吗?可以是一组孩子吗?
8. 识别的过程中,我们要完全以幼儿能看懂的语言去记录么?采用咱们专业上的分析可以吗?还是两者结合?
9. 记录“学习故事”需要照片吗?需要几张照片?
10. 微课程是“学习故事”的后续发展吗?在实施微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小组教学活动吗?
11. 大家发现“学习故事”主要在幼儿自由游戏时间,目前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教”相对较多,幼儿自由活动相对较少。请问,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是不是不好开展?不如自由游戏时容易被“哇”到?
12. 孩子们的表现总是给我们惊喜,孩子们的需求也很多,我们如何回应呢?比如说,在建构时总认为材料不够,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停地提供呢?
13. 开放的课程也可以是孩子的一句话吗?比如孩子无意中的一句话:我很想知道宇宙里有什么。教师便可以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相关的活动?
14. 在建构区,孩子不愿意拆掉自己的作品,怎么办?(可是场地又实在有限)
15. 我常常找不到幼儿真正的兴趣点,怎么办?
16. 我们有的教师,挺会发现“哇时刻”的,在非正式场合聊起来,说得也特别好。可落到文字上时,就显得黯淡和无味了不少。不少教师就是怕写,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呢?
17. 全班有那么多孩子,有那么多兴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一一支持呢?能不能把他们的兴趣融合呢?
三、专家答疑解惑
(一) 刘晓颖回答:
1.对儿童的观察建立在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很重要,这是“学习故事”最值得推崇的。“学习故事”立意倾听、观察与理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重视和肯定,孩子更甚。
2.教师思考一个问题:支持在前,还是理解、判断在前?有时候可能你观察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并不仅仅是眼睛看,心里要想,脑袋要转,嘴巴还要问。 3.回应困惑3:如果教师自然介入,教师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4.大家一上来就聊怎么写故事,比我们的步子快很多。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呀?不写行不行?我认识很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她们不写“学习故事”,为啥那么优秀呢?我觉得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们一点点地学习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好教师。优秀的教师们是在不断地倾听、观察、理解中才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方法策略。我们和她们的差距在于用心。
5.回应困惑5:“学习故事”需要写题目,不需要固定格式。故事里的称谓是第一或第二人称。
6.回应困惑6:最好用便笺纸简单记录下来,孩子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你的关注与鼓励。
7.回应困惑9:有图片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如果后面补一张与之相关的作品或环境更好。
8.回应困惑10:微课程是把一个个散开的“学习故事”串起来,整合,深入地推进儿童学习的一种生成性主题活动。它使得“学习故事”与幼儿园课程产生了深入连接。我们也刚刚开始探索,名字也是随便起的。此外,开放的课程就是支持孩子的行为。
9.回应困惑12:要根据自己的观察调整环境与行为,让其更加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孩子的“哇时刻”!太对了,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只是我们自己在改变而已!
10.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所在的幼儿园中班有一个特别内向的男孩,那时我正和我老公交朋友。同事们都说那个男孩像我男朋友,于是我天天去看他,逗逗他,抱抱他。这个孩子到了大班整个性格都变了,特开朗活泼。他父母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来感谢我。
11.回应困惑13:孩子表达的愿望我们要帮他实现。可以把问题抛给全班的孩子,听听大家的想法。
12.回应困惑14:尽量晚拆,可以让孩子自己拍照留下影像。
13.回应困惑15:想要读懂孩子必须要调动更多感觉器官,还要反复地望、闻、问、切。计算机专业必须懂计算机,养牛专业必须懂牛,幼教专业必须懂儿童。
14.回应困惑16:让教师们录音记录,也可以欣赏经典的“学习故事”并仿写,慢慢提炼规律。
15.自我修炼这种说法真好!“学习故事”没有标准答案,就是要我们自我修炼,悟出真谛。
(二)沈蓉晖回答:
1.我们园也是从活动区入手的,因为孩子在活动区中更自由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兴奋,觉得“哇时刻”真多啊。然后,就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观察了一个孩子,其他孩子怎么办?孩子在某个区域里没有“哇时刻”怎么办?到底用哪个人称写“学习故事”?文笔不好怎么办?记录多少才合格?等等。好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做了一段,进入瓶颈期,教师觉得自己写不好“学习故事”,也有的教师有点小抵触情绪。我们也做了思考,表面上看是教师不会写,其实是过于看重“写”了。而事实上,“学习故事”不仅是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更主要的是传递一种儿童观和教育理念,如果观念对了,方向对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2.如果说某个区域活动中,你发现不了“哇时刻”,其实不是孩子不会主动学习,而是你提供的环境需要调整。
3.我感觉孩子的变化不是教师写“学习故事”所立刻带来的,他们一直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只是原来你没有发现。现在你看他们的角度变了,试着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哇时刻”就出现了,而且会越来越多。我们有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吹泡泡的活动,把铁丝弯成不同形状,还有一个是有缺口的,让孩子尝试总结关于吹泡泡的经验。本来,有缺口的是不能吹出来的,但是有个孩子恰巧用手捏住了缺口,他高兴地说这个也能吹出来,这个不就是“哇时刻”吗?可惜,教师没有关注这个,还是按计划走了下去,于是失去了一个跟孩子一起探究的好机会。
4.回应困惑11:又说到了刚才所说的,“学习故事”的重点不在写,在于观念,是否关注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哪怕是无意中的发现,如果观念没有变,还会去关注活动的结果,集体活动当然就不会有“哇时刻”啦。
5.“学习故事”特别关注孩子心智倾向的培养,关注情绪情感的支持,我就是被这个所吸引而满怀热情而来。
6.管理者要懂教师,相信教师;教师才能去用这样的心态了解孩子、相信孩子。
7.看不到很正常,看懂更难,所以教师们不要总是检讨自己。
(三)顾春晖回答:
1.回应困惑3:无论有没有教师,记录儿童的学习即可。
2.回应困惑5:不是为写而写,而是通过写来思考和积累观察评价的经验。
3.回应困惑6:学习发生了,就是“学习故事”呀。写与不写,“学习故事”都在那里。
4.我认为,可以念给孩子听的故事已经不仅是观察评价,还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了。
5.回应困惑11:高结构确实会对发现幼儿有影响,所以教师更要有观察的意识,并尽量降低集体活动的结构。
6.回应困惑13:和孩子们讨论怎么办。此外,“学习故事”允许识别不清,回应无效,只要继续注意识别回应,就一定能读懂孩子。
(四)周菁回答:
1.用这张图回答教师们关于不记录下来的算不算”学习故事”。
2.用这张图回应集体教学活动中是否会有“哇时刻”。
3.有时候,发现兴趣也不能仅就一次随机的观察就下判断,还需要持续观察,看看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行为有没有什么规律,然后发现兴趣点。
4.回应困惑15:找不到真正兴趣点的一大可能的原因是观察和倾听所收集的信息还不够。
5.回应困惑16:不管大家是从写故事切入,还是不写故事从发现和讨论“哇时刻”开始,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者共同体的,都是可以的。
6.读懂不易,所以你更要用心。想读懂孩子,需要足够的信息。
7.教师们都开始发现“哇时刻”了,开始发现孩子身上可贵的学习品质。但是很多时候,还没有习惯去深入地看和听,深入发掘内驱力。
(五)张海凤回答:
1.在学习“学习故事”中,让我们转变了儿童观和课程观,看到了孩子的能力,但这只是看到了孩子,要看懂孩子,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所以,需要记录和照片,帮助我们去读懂孩子。教师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作为管理者也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相信教师,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时间,相信总有一天会收获精彩的故事。
2.教研员、园长要下水做“学习故事”。以往指导教师组织好一节教学活动,对我们来说很容易,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指导教师识别,我感到有难度。所以,与教师们一起共同实践,这样才能理解教师,只有先理解别人,才容易被人理解。
形式:QQ群集中学习交流
主持人:北京市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刘晓颖园长(专家组成员)
参与者:专家组成员及全体”学习故事”研习项目教师
一、我是如何开展“学习故事”的
1. 大连甘井子区实验幼儿园谢婷婷:我把自己给孩子写的“学习故事”读给孩子听以后,他们特别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被重视,被尊重了,觉得自己特别棒,树立了自信心。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2. 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俞蓉蓉:我们在观察孩子的“哇时刻”。目前发现的一般都是比较小的事情。发现之后马上分享给孩子,孩子们非常开心,有一个孩子说她甚至快哭了。
3. 重庆市上林幼儿园李浉杰:写“学习故事”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倾听孩子的心声,促进每一个孩子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4.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幼儿园王甜:我园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开始自主学习,尝试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孩子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哇时刻”是孩子的,“学习故事”是我们大家的。每一个教师都在放慢脚步,随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在我园的“学习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小主人公,他是一个男孩,在幼儿园三年几乎不怎么说话,和教师交流少之又少。但通过“学习故事”,我们发现他的“哇时刻”,和他分享,和他身边的人分享,短短两个月,孩子好似变了个人,开朗、自信。
5. 浙江省宁波市明楼幼儿园王琳:我们目前尝试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用照片或小视频记录幼儿表现,并在评价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孩子们在欣赏中回忆、交流,相互发现优点,自主学习,提建议。这是我们追随幼儿的开始,从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很多想法是出乎我们成人意料的,“学习故事”源源不断!
6. 重庆市人民小学幼儿园谌利群:“学习故事”真的让自己改变了很多。班里有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今天早上,做早操时,我站在他的身后,发现他早操动作特别认真,就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并请他当领操员。集中活动中,我也努力改变视角,发现这孩子的闪光点,给我带来的惊喜是:整个上午小男孩调皮的行为减少了很多。“学习故事”让我变化,助我成长。
7. 南昌市龙泉实验幼儿园周婷婷:上次学习回来,就开始试着观察孩子,寻找孩子的“哇时刻”。一开始有点迷茫,寻找不到。慢慢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了,顺着孩子的兴趣延伸下去,惊喜的时刻就源源不断了!没想到孩子们比我想象中更棒,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出乎我的意料!目前我们开展了两个孩子自发的活动,一个是自己开展的舞会,一个是从想妈妈联想到寄信寄明信片。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活动,我感觉这个活动才真的是孩子的活动!感谢“学习故事”让我真正懂得去如何去了解孩子,用心观察孩子!我反思自己原来错过了很多这样的教育契机!
二、研习“学习故事”的主要困惑
1. 在观察过程中总是遇到困惑,比如不知道该怎么为幼儿提供支持,从哪些地方来支持幼儿,观察后又怎样拓展?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都认为,观察不难,但注意很难,教师不能静下心关注,有时会漏掉孩子的精彩瞬间。最重要的是不太分得清到底什么才是“哇时刻”。我们认为孩子每一个亮点都是“哇时刻”,可是又觉得这样的话,“哇时刻”就太多太多了。那到底怎样的故事才是“哇时刻”呢?是不是每一个“哇时刻”都是“学习故事”呢?
3. 在事件描述过程中是全部写孩子的行为么?如果有教师指导,或者与孩子对话响应孩子问题,写还是不写呢?
4. 教师的引导语需要记录详细吗?
5. 写“学习故事”需要写题目吗?需要固定的格式吗?故事里的人是用第几人称?
6. 一日活动中一件小事上如果发现孩子的优秀品质,如帮助他人、坚持、有担当等,马上与孩子分享算不算实施“学习故事”呢?
7. “学习故事”一定是关于一个孩子的吗?可以是一组孩子吗?
8. 识别的过程中,我们要完全以幼儿能看懂的语言去记录么?采用咱们专业上的分析可以吗?还是两者结合?
9. 记录“学习故事”需要照片吗?需要几张照片?
10. 微课程是“学习故事”的后续发展吗?在实施微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小组教学活动吗?
11. 大家发现“学习故事”主要在幼儿自由游戏时间,目前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教”相对较多,幼儿自由活动相对较少。请问,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是不是不好开展?不如自由游戏时容易被“哇”到?
12. 孩子们的表现总是给我们惊喜,孩子们的需求也很多,我们如何回应呢?比如说,在建构时总认为材料不够,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停地提供呢?
13. 开放的课程也可以是孩子的一句话吗?比如孩子无意中的一句话:我很想知道宇宙里有什么。教师便可以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相关的活动?
14. 在建构区,孩子不愿意拆掉自己的作品,怎么办?(可是场地又实在有限)
15. 我常常找不到幼儿真正的兴趣点,怎么办?
16. 我们有的教师,挺会发现“哇时刻”的,在非正式场合聊起来,说得也特别好。可落到文字上时,就显得黯淡和无味了不少。不少教师就是怕写,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呢?
17. 全班有那么多孩子,有那么多兴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一一支持呢?能不能把他们的兴趣融合呢?
三、专家答疑解惑
(一) 刘晓颖回答:
1.对儿童的观察建立在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很重要,这是“学习故事”最值得推崇的。“学习故事”立意倾听、观察与理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重视和肯定,孩子更甚。
2.教师思考一个问题:支持在前,还是理解、判断在前?有时候可能你观察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并不仅仅是眼睛看,心里要想,脑袋要转,嘴巴还要问。 3.回应困惑3:如果教师自然介入,教师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4.大家一上来就聊怎么写故事,比我们的步子快很多。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呀?不写行不行?我认识很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她们不写“学习故事”,为啥那么优秀呢?我觉得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们一点点地学习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好教师。优秀的教师们是在不断地倾听、观察、理解中才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方法策略。我们和她们的差距在于用心。
5.回应困惑5:“学习故事”需要写题目,不需要固定格式。故事里的称谓是第一或第二人称。
6.回应困惑6:最好用便笺纸简单记录下来,孩子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你的关注与鼓励。
7.回应困惑9:有图片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如果后面补一张与之相关的作品或环境更好。
8.回应困惑10:微课程是把一个个散开的“学习故事”串起来,整合,深入地推进儿童学习的一种生成性主题活动。它使得“学习故事”与幼儿园课程产生了深入连接。我们也刚刚开始探索,名字也是随便起的。此外,开放的课程就是支持孩子的行为。
9.回应困惑12:要根据自己的观察调整环境与行为,让其更加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孩子的“哇时刻”!太对了,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只是我们自己在改变而已!
10.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所在的幼儿园中班有一个特别内向的男孩,那时我正和我老公交朋友。同事们都说那个男孩像我男朋友,于是我天天去看他,逗逗他,抱抱他。这个孩子到了大班整个性格都变了,特开朗活泼。他父母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来感谢我。
11.回应困惑13:孩子表达的愿望我们要帮他实现。可以把问题抛给全班的孩子,听听大家的想法。
12.回应困惑14:尽量晚拆,可以让孩子自己拍照留下影像。
13.回应困惑15:想要读懂孩子必须要调动更多感觉器官,还要反复地望、闻、问、切。计算机专业必须懂计算机,养牛专业必须懂牛,幼教专业必须懂儿童。
14.回应困惑16:让教师们录音记录,也可以欣赏经典的“学习故事”并仿写,慢慢提炼规律。
15.自我修炼这种说法真好!“学习故事”没有标准答案,就是要我们自我修炼,悟出真谛。
(二)沈蓉晖回答:
1.我们园也是从活动区入手的,因为孩子在活动区中更自由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兴奋,觉得“哇时刻”真多啊。然后,就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观察了一个孩子,其他孩子怎么办?孩子在某个区域里没有“哇时刻”怎么办?到底用哪个人称写“学习故事”?文笔不好怎么办?记录多少才合格?等等。好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做了一段,进入瓶颈期,教师觉得自己写不好“学习故事”,也有的教师有点小抵触情绪。我们也做了思考,表面上看是教师不会写,其实是过于看重“写”了。而事实上,“学习故事”不仅是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更主要的是传递一种儿童观和教育理念,如果观念对了,方向对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2.如果说某个区域活动中,你发现不了“哇时刻”,其实不是孩子不会主动学习,而是你提供的环境需要调整。
3.我感觉孩子的变化不是教师写“学习故事”所立刻带来的,他们一直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只是原来你没有发现。现在你看他们的角度变了,试着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哇时刻”就出现了,而且会越来越多。我们有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吹泡泡的活动,把铁丝弯成不同形状,还有一个是有缺口的,让孩子尝试总结关于吹泡泡的经验。本来,有缺口的是不能吹出来的,但是有个孩子恰巧用手捏住了缺口,他高兴地说这个也能吹出来,这个不就是“哇时刻”吗?可惜,教师没有关注这个,还是按计划走了下去,于是失去了一个跟孩子一起探究的好机会。
4.回应困惑11:又说到了刚才所说的,“学习故事”的重点不在写,在于观念,是否关注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哪怕是无意中的发现,如果观念没有变,还会去关注活动的结果,集体活动当然就不会有“哇时刻”啦。
5.“学习故事”特别关注孩子心智倾向的培养,关注情绪情感的支持,我就是被这个所吸引而满怀热情而来。
6.管理者要懂教师,相信教师;教师才能去用这样的心态了解孩子、相信孩子。
7.看不到很正常,看懂更难,所以教师们不要总是检讨自己。
(三)顾春晖回答:
1.回应困惑3:无论有没有教师,记录儿童的学习即可。
2.回应困惑5:不是为写而写,而是通过写来思考和积累观察评价的经验。
3.回应困惑6:学习发生了,就是“学习故事”呀。写与不写,“学习故事”都在那里。
4.我认为,可以念给孩子听的故事已经不仅是观察评价,还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了。
5.回应困惑11:高结构确实会对发现幼儿有影响,所以教师更要有观察的意识,并尽量降低集体活动的结构。
6.回应困惑13:和孩子们讨论怎么办。此外,“学习故事”允许识别不清,回应无效,只要继续注意识别回应,就一定能读懂孩子。
(四)周菁回答:
1.用这张图回答教师们关于不记录下来的算不算”学习故事”。
2.用这张图回应集体教学活动中是否会有“哇时刻”。
3.有时候,发现兴趣也不能仅就一次随机的观察就下判断,还需要持续观察,看看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行为有没有什么规律,然后发现兴趣点。
4.回应困惑15:找不到真正兴趣点的一大可能的原因是观察和倾听所收集的信息还不够。
5.回应困惑16:不管大家是从写故事切入,还是不写故事从发现和讨论“哇时刻”开始,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者共同体的,都是可以的。
6.读懂不易,所以你更要用心。想读懂孩子,需要足够的信息。
7.教师们都开始发现“哇时刻”了,开始发现孩子身上可贵的学习品质。但是很多时候,还没有习惯去深入地看和听,深入发掘内驱力。
(五)张海凤回答:
1.在学习“学习故事”中,让我们转变了儿童观和课程观,看到了孩子的能力,但这只是看到了孩子,要看懂孩子,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所以,需要记录和照片,帮助我们去读懂孩子。教师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作为管理者也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相信教师,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时间,相信总有一天会收获精彩的故事。
2.教研员、园长要下水做“学习故事”。以往指导教师组织好一节教学活动,对我们来说很容易,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指导教师识别,我感到有难度。所以,与教师们一起共同实践,这样才能理解教师,只有先理解别人,才容易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