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而中小学生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对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打破学科界限,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探究 创新能力 中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1]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未知世界进行初步推断,通过实践进行验证,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这种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不断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对创新的欲望,使创新思维不断被激化,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接下来,我将围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对中小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探究式学习问题,形成创新思维
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自然界和身边科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很紧张的,无法面面俱到,因此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就需要准而精,从而使课堂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可以进行系统化,使课程环环相扣,推动进行。例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问题设置:
1、你认为曲别针能在空中跳舞的奥秘在哪里?
2、你能说一说磁铁有什么特点吗?
3、磁铁还有哪些我们看不到的共同特征呢,同学们你能探究出来吗?
4、关于磁铁,你认为还有哪些秘密,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自己的预测吧!
通过探究式问题的设置,学生对于课堂内的实验装置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一些现象,而对于那些用眼睛看不到的磁铁的特征,同学们开始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寻找答案,从而通过亲身体验探寻未知,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创建探究式学习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是一个待发育的儿童,所以他们的认知和自我约束力是有限的,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活动的设置,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让灯亮起来》这节课中,学生无论是对灯还是电池、导线、开关等都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所以这时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对灯泡亮起来设置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发出疑问。首先我们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让学生们对材料进行研究和认识,然后提出疑问,这些材料堆砌到一起灯泡亮了吗?显然是不亮的,学生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呢?经过探讨之后,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激烈讨论,经过讨论之后,老师帮助学生们确定出正确的电路连接方法,然后学生动手进行电路连接,很快灯泡亮起来了。最后,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将连接的电路用草图画出来吗?同学们便开始用铅笔画出草图。至此同学们不仅探究出了“让灯亮起来”的方法,还进行了提升练习—学画电路。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学习内容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和小组讨论中,并且不断有新的问题生成,这样一个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不仅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创新合作的学习氛围。
三、开发探究式学习课程,拓展创新思路
小学科学教材的设置基于课标,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发更多探究式学习的课程,为学生拓展创新思路是有必要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活教材,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根本,因此对教材深入研究,激活教材,对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提高创新能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例如《自制小乐器》这一课可以很好的将声音、材料、音乐等各方面联系起来,让学生全面探究和思考,不断将课堂教学延伸,而这种借助科学课延伸拓展研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挖掘生活,深入思考
“生活处处皆科学”这并不是一句空话,给学生营造一种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学生不断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制作一些小发明、小制作[4],然后进行展示,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分享科技,丰富新知
开拓眼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同时利用自己的特长比如手抄报、思维导图、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因素。
总之,探究式学习要以培养中小学创新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通过合作探究,在做中学,学中思,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學创新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 谈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科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之我见
[4] 充分利用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 创新能力 中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1]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未知世界进行初步推断,通过实践进行验证,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这种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不断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对创新的欲望,使创新思维不断被激化,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接下来,我将围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对中小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探究式学习问题,形成创新思维
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自然界和身边科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很紧张的,无法面面俱到,因此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就需要准而精,从而使课堂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可以进行系统化,使课程环环相扣,推动进行。例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问题设置:
1、你认为曲别针能在空中跳舞的奥秘在哪里?
2、你能说一说磁铁有什么特点吗?
3、磁铁还有哪些我们看不到的共同特征呢,同学们你能探究出来吗?
4、关于磁铁,你认为还有哪些秘密,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自己的预测吧!
通过探究式问题的设置,学生对于课堂内的实验装置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一些现象,而对于那些用眼睛看不到的磁铁的特征,同学们开始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寻找答案,从而通过亲身体验探寻未知,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创建探究式学习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是一个待发育的儿童,所以他们的认知和自我约束力是有限的,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活动的设置,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让灯亮起来》这节课中,学生无论是对灯还是电池、导线、开关等都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所以这时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对灯泡亮起来设置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发出疑问。首先我们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让学生们对材料进行研究和认识,然后提出疑问,这些材料堆砌到一起灯泡亮了吗?显然是不亮的,学生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呢?经过探讨之后,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激烈讨论,经过讨论之后,老师帮助学生们确定出正确的电路连接方法,然后学生动手进行电路连接,很快灯泡亮起来了。最后,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将连接的电路用草图画出来吗?同学们便开始用铅笔画出草图。至此同学们不仅探究出了“让灯亮起来”的方法,还进行了提升练习—学画电路。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学习内容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和小组讨论中,并且不断有新的问题生成,这样一个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不仅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创新合作的学习氛围。
三、开发探究式学习课程,拓展创新思路
小学科学教材的设置基于课标,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发更多探究式学习的课程,为学生拓展创新思路是有必要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活教材,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根本,因此对教材深入研究,激活教材,对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提高创新能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例如《自制小乐器》这一课可以很好的将声音、材料、音乐等各方面联系起来,让学生全面探究和思考,不断将课堂教学延伸,而这种借助科学课延伸拓展研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挖掘生活,深入思考
“生活处处皆科学”这并不是一句空话,给学生营造一种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学生不断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制作一些小发明、小制作[4],然后进行展示,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分享科技,丰富新知
开拓眼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同时利用自己的特长比如手抄报、思维导图、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因素。
总之,探究式学习要以培养中小学创新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通过合作探究,在做中学,学中思,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學创新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 谈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科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之我见
[4] 充分利用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