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助五维研究方法,分别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对芒景古村聚落特征展开研究,分析了布朗人在生活和生产中所构建的空间布局特征,时间进程中的村落演变特征以及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特征。
【关键词】:芒景古村落;聚落形态;五维研究方法;空间;时间;文化
1 基本概况
景迈山芒景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城的南部,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下辖的一个村委会。其东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镇毗邻,南面和西面与糯福乡相邻,北接景迈村,面积94.6平方公里。全村共辖6 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芒洪、上寨、下寨、瓮基、瓮哇、那耐,村内布朗族人口占到了92%,是典型的布朗族村[1]。當地布朗族世代以茶叶为食,以茶叶为生,依托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全村主要收入70%以上来自茶产业,现拥有古茶面积12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2],其所处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
2 古村聚落特征研究价值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3]从聚落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自古至今聚落的概念并非局限于一种建筑群体的物质空间形态,更是涵盖了作为人类生存的村落的人居环境的整体范畴。在传统村落中,人有意识的对自然环境进行持续的利用与改造,促进了聚落特征的形成与持续演进。其中聚落特征不仅包含了作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载体的实体村落建筑与整体环境特征,也涵盖了非实体的文化景观元素的特征。
2.1 景迈山芒景传统村落聚落特征类型
根据布朗族村民对环境的利用目的与方式,本文将景迈山芒景古村落的聚落文化特征划分为生产性文化特征与生活性文化特征,两类文化特征相互依赖共存于山地环境中,并受到村落内部布朗族文化意识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每一类按包含的物质形态与存在方式又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特征与非物质文化特征(图1)。
2.2 研究价值
世世代代生活在景迈茶山的布朗族居民一直以种茶为生,以茶为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聚落景观形态。由于受外界文化的干扰小,芒景古村聚落至今仍保留了传统的布朗族文化、民风民俗与典型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芒景古村聚落特征的研究,探寻布朗族原初的自然观与生态观,能够更好的保护这一活态的景观。其次,芒景古村聚落特征是人对自然长期作用所形成,存在于连续的时空中,是随时间持续演变的过程,通过动态的五维的研究方法(空间、时间、文化),从不同维度的视角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获得聚落特征的形成要素和成因,对村落今后的发展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3 五维视角下的聚落特征分析
五维是指三维的空间要素、四维的时间要素和五维的文化要素,其中,空间作为精神活动的寄托和物质活动的载体而存在,时间是特定空间存在的线索,文化则作为驱动力与约束力促成了可识别性的聚落形态与人化自然。
3.1基于空间维度的分析
空间是由水平尺度与垂直尺度所共同构成的三维概念,村落的水平空间包含了局部的建筑空间、整体的村落空间以及村落周边的环境。
3.1.1水平空间特征
水平空间上芒景古村落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方面建筑的布局是在对自然地形地貌适应下所形成的,村落往往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多顺等高线布局,空间平面呈现出带状、支状、组团状的分布形态;另一方面村落布局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意识与乡规民约制约下形成,空间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如翁基古村落水平空间的形态表现为以寨心和佛寺为中心向外扩展(图2),沿等高线分布不同的建筑单元,建筑单元间又发展为不同的组团单元,组团间以道路分割和联系。村落与外围的古茶林和原始林间往往没有明晰的边界,而是通过沿古茶园周围建40米宽的原始林带作为缓冲区,以达到防风、防火、防霜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1]。
3.1.2 垂直空间特征
从垂直空间上看,芒景古村落选址多处于半山腰或山坳口有水源处立寨,这样能利用山体走势从山林中获取水源。空间形态上,村落受山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往往以佛寺为至高点,再沿不同台地向下错落的布置居住建筑,形成了从原始自然——古茶林——佛寺——居住建筑——山林植被的垂直分布形态(见图3)。整个村落空间即维护了山体形态,又巧妙的利用地形来布置宗教活动空间(佛寺)与居住空间,功能上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
3.2 基于时间维度的分析
3.2.1 持续演变下的聚落形态
时间是空间的参数,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自然现象也总表现为时空性的 [4]。村落从产生、延续到结构变化都离不开时间主线,与村落相关的聚落形态也同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时间持续演进的。从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发展看,往往是先设立寨心,再进行村寨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村落范围不断向外扩大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见图4)。从村落的古茶林环境看也具有生态演化的特征,传说古茶树是1300年前由景迈哎冷山帕勐部落驯化栽培的[1],由起初的人工种植茶树到目前的古茶林,茶树实现了从人工林到与原始林混合相生的群落更替。
3.2.2 特定时间下的景观形态
景迈山芒景村的6个自然村以发展茶业和旅游业为主,村民大部分经济收入来源于茶叶的采摘和初加工,大面积的茶树种植形成了特定时间下的茶树景观和劳作景观。采茶季节一般分为三个,春茶、夏茶和秋茶(谷花茶)[1],到采茶季节能看到布朗人最繁忙和热闹的劳作场景,采摘春茶前需要选取特定日子在其中一棵茶魂树前进行祭拜仪式,劳作过程中人们会以对歌的方式联系情感。
3.3 基于文化维度的分析
3.3.1 传统习俗的影响 布朗族认为万物有灵,无论是古茶园的茶树还是景迈山都会被视作神树、神山来崇拜,对林地也不会进行随意的砍伐。也正是这样的思想促使当地居民对生存的环境进行着自发的保护,即保护了原始林也保护了古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支撑了村落社会的基本结构,也维系了乡规民约对村民行为制约的力量,至今,仍能看到布朗人对村里千年以上的古树还会祭拜,房屋选址也会避让开古树区域。
3.3.2 农耕文化的影响
布朗族人工栽培茶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茶从起源、种植到生产不断影响着芒景村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1],并被布朗族保护、崇拜、传承下来,形成了布朗族特色的茶饮食文化、祭祀文化和制茶工艺。
茶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被布朗族发现和利用之后,茶叶在布朗族的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先作为治病的药物,后发展成布朗族生活中的食物和饮品。在制作茶叶中,布朗族人也有自己传统而特殊的制茶工艺,包括有制茶饼、竹筒酸茶、凉拌嫩茶和苦米茶。
与茶相关的祭祀文化包括了“茶祖节”和“种植茶魂树”。据布朗族文史资料记载:布朗族的祖先在一次争战中遭遇了流行病的侵袭,在全族人都感到绝望是,无意中采摘了茶叶食用而治好了病。从此茶树的叶子成为了布朗族先民神圣的药品。之后,布朗族首领帕哎冷又带族人寻找,采摘和人工移植栽培茶树,最终形成了今天芒景的千年古茶园[1]。为了纪念帕哎冷种茶的功绩,在每年傣历6月下旬,都会举行祭拜茶祖,呼唤茶魂的活动,活动中会放焰火,进行民族歌舞表演。对茶树的另一种崇拜方式则是“种植茶魂树”,即农户在每一块茶地里举行仪式后种下的第一棵茶树会成为茶魂树,茶魂树作为茶园的守护神,每年采摘茶叶前村民需要先为茶魂树献礼、磕头,由村里长者采摘下茶魂树上的第一把茶叶后,才能开始采摘其他茶树上的茶叶。
3.3.3 宗教礼制的影响
由于受到傣族文化的影响,芒景村布朗族也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每个村寨中布朗人都会建佛寺,佛寺由佛像厅、念经厅和宿舍厅构成,作为全村人的精神的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也引导着村落布局,构建了神、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同时,也发展了与小乘佛教相关的节庆活动,如傣历9月15日的关门节和傣历12月15日的开门节。
4 小结
景迈山芒景古村聚落特征是布朗族居民在群体共同的文化形态下,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利用和改造的过程,是布朗人适应自然、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聚落特征仍然在不断的演变和持续发挥着作用。其聚落形态是对布朗人传统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体现,是对布朗人的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诠释,是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布朗人种茶为生,以茶为食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 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http://www.puercn.com/puerchanews/news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Z1FuREotdRgNtSSgnm0cxAy8hzixshF3V7E1zTk8Z2rL9SYrsEHR687-a3aeWEvuFLq5VUtfdQ4KoyOM0WUyJ7udO8PqYTWDy85S_hGGOK
[4] 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5]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惠民景迈旅游小镇规划,2009
[6] 潘昭宇. 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古村寨景观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西南大学,2013
[7] 麦琪.罗撰文,韩锋、徐青编译.《欧洲风景公约》: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 [J]. 中國园林,2007(11):10-15
作者简介:龙文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关键词】:芒景古村落;聚落形态;五维研究方法;空间;时间;文化
1 基本概况
景迈山芒景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城的南部,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下辖的一个村委会。其东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镇毗邻,南面和西面与糯福乡相邻,北接景迈村,面积94.6平方公里。全村共辖6 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芒洪、上寨、下寨、瓮基、瓮哇、那耐,村内布朗族人口占到了92%,是典型的布朗族村[1]。當地布朗族世代以茶叶为食,以茶叶为生,依托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全村主要收入70%以上来自茶产业,现拥有古茶面积12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2],其所处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
2 古村聚落特征研究价值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3]从聚落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自古至今聚落的概念并非局限于一种建筑群体的物质空间形态,更是涵盖了作为人类生存的村落的人居环境的整体范畴。在传统村落中,人有意识的对自然环境进行持续的利用与改造,促进了聚落特征的形成与持续演进。其中聚落特征不仅包含了作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载体的实体村落建筑与整体环境特征,也涵盖了非实体的文化景观元素的特征。
2.1 景迈山芒景传统村落聚落特征类型
根据布朗族村民对环境的利用目的与方式,本文将景迈山芒景古村落的聚落文化特征划分为生产性文化特征与生活性文化特征,两类文化特征相互依赖共存于山地环境中,并受到村落内部布朗族文化意识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每一类按包含的物质形态与存在方式又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特征与非物质文化特征(图1)。
2.2 研究价值
世世代代生活在景迈茶山的布朗族居民一直以种茶为生,以茶为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聚落景观形态。由于受外界文化的干扰小,芒景古村聚落至今仍保留了传统的布朗族文化、民风民俗与典型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芒景古村聚落特征的研究,探寻布朗族原初的自然观与生态观,能够更好的保护这一活态的景观。其次,芒景古村聚落特征是人对自然长期作用所形成,存在于连续的时空中,是随时间持续演变的过程,通过动态的五维的研究方法(空间、时间、文化),从不同维度的视角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获得聚落特征的形成要素和成因,对村落今后的发展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3 五维视角下的聚落特征分析
五维是指三维的空间要素、四维的时间要素和五维的文化要素,其中,空间作为精神活动的寄托和物质活动的载体而存在,时间是特定空间存在的线索,文化则作为驱动力与约束力促成了可识别性的聚落形态与人化自然。
3.1基于空间维度的分析
空间是由水平尺度与垂直尺度所共同构成的三维概念,村落的水平空间包含了局部的建筑空间、整体的村落空间以及村落周边的环境。
3.1.1水平空间特征
水平空间上芒景古村落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方面建筑的布局是在对自然地形地貌适应下所形成的,村落往往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多顺等高线布局,空间平面呈现出带状、支状、组团状的分布形态;另一方面村落布局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意识与乡规民约制约下形成,空间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如翁基古村落水平空间的形态表现为以寨心和佛寺为中心向外扩展(图2),沿等高线分布不同的建筑单元,建筑单元间又发展为不同的组团单元,组团间以道路分割和联系。村落与外围的古茶林和原始林间往往没有明晰的边界,而是通过沿古茶园周围建40米宽的原始林带作为缓冲区,以达到防风、防火、防霜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1]。
3.1.2 垂直空间特征
从垂直空间上看,芒景古村落选址多处于半山腰或山坳口有水源处立寨,这样能利用山体走势从山林中获取水源。空间形态上,村落受山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往往以佛寺为至高点,再沿不同台地向下错落的布置居住建筑,形成了从原始自然——古茶林——佛寺——居住建筑——山林植被的垂直分布形态(见图3)。整个村落空间即维护了山体形态,又巧妙的利用地形来布置宗教活动空间(佛寺)与居住空间,功能上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
3.2 基于时间维度的分析
3.2.1 持续演变下的聚落形态
时间是空间的参数,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自然现象也总表现为时空性的 [4]。村落从产生、延续到结构变化都离不开时间主线,与村落相关的聚落形态也同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时间持续演进的。从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发展看,往往是先设立寨心,再进行村寨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村落范围不断向外扩大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见图4)。从村落的古茶林环境看也具有生态演化的特征,传说古茶树是1300年前由景迈哎冷山帕勐部落驯化栽培的[1],由起初的人工种植茶树到目前的古茶林,茶树实现了从人工林到与原始林混合相生的群落更替。
3.2.2 特定时间下的景观形态
景迈山芒景村的6个自然村以发展茶业和旅游业为主,村民大部分经济收入来源于茶叶的采摘和初加工,大面积的茶树种植形成了特定时间下的茶树景观和劳作景观。采茶季节一般分为三个,春茶、夏茶和秋茶(谷花茶)[1],到采茶季节能看到布朗人最繁忙和热闹的劳作场景,采摘春茶前需要选取特定日子在其中一棵茶魂树前进行祭拜仪式,劳作过程中人们会以对歌的方式联系情感。
3.3 基于文化维度的分析
3.3.1 传统习俗的影响 布朗族认为万物有灵,无论是古茶园的茶树还是景迈山都会被视作神树、神山来崇拜,对林地也不会进行随意的砍伐。也正是这样的思想促使当地居民对生存的环境进行着自发的保护,即保护了原始林也保护了古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支撑了村落社会的基本结构,也维系了乡规民约对村民行为制约的力量,至今,仍能看到布朗人对村里千年以上的古树还会祭拜,房屋选址也会避让开古树区域。
3.3.2 农耕文化的影响
布朗族人工栽培茶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茶从起源、种植到生产不断影响着芒景村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1],并被布朗族保护、崇拜、传承下来,形成了布朗族特色的茶饮食文化、祭祀文化和制茶工艺。
茶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被布朗族发现和利用之后,茶叶在布朗族的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先作为治病的药物,后发展成布朗族生活中的食物和饮品。在制作茶叶中,布朗族人也有自己传统而特殊的制茶工艺,包括有制茶饼、竹筒酸茶、凉拌嫩茶和苦米茶。
与茶相关的祭祀文化包括了“茶祖节”和“种植茶魂树”。据布朗族文史资料记载:布朗族的祖先在一次争战中遭遇了流行病的侵袭,在全族人都感到绝望是,无意中采摘了茶叶食用而治好了病。从此茶树的叶子成为了布朗族先民神圣的药品。之后,布朗族首领帕哎冷又带族人寻找,采摘和人工移植栽培茶树,最终形成了今天芒景的千年古茶园[1]。为了纪念帕哎冷种茶的功绩,在每年傣历6月下旬,都会举行祭拜茶祖,呼唤茶魂的活动,活动中会放焰火,进行民族歌舞表演。对茶树的另一种崇拜方式则是“种植茶魂树”,即农户在每一块茶地里举行仪式后种下的第一棵茶树会成为茶魂树,茶魂树作为茶园的守护神,每年采摘茶叶前村民需要先为茶魂树献礼、磕头,由村里长者采摘下茶魂树上的第一把茶叶后,才能开始采摘其他茶树上的茶叶。
3.3.3 宗教礼制的影响
由于受到傣族文化的影响,芒景村布朗族也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每个村寨中布朗人都会建佛寺,佛寺由佛像厅、念经厅和宿舍厅构成,作为全村人的精神的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也引导着村落布局,构建了神、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同时,也发展了与小乘佛教相关的节庆活动,如傣历9月15日的关门节和傣历12月15日的开门节。
4 小结
景迈山芒景古村聚落特征是布朗族居民在群体共同的文化形态下,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利用和改造的过程,是布朗人适应自然、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聚落特征仍然在不断的演变和持续发挥着作用。其聚落形态是对布朗人传统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体现,是对布朗人的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诠释,是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布朗人种茶为生,以茶为食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 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http://www.puercn.com/puerchanews/news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Z1FuREotdRgNtSSgnm0cxAy8hzixshF3V7E1zTk8Z2rL9SYrsEHR687-a3aeWEvuFLq5VUtfdQ4KoyOM0WUyJ7udO8PqYTWDy85S_hGGOK
[4] 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5]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惠民景迈旅游小镇规划,2009
[6] 潘昭宇. 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古村寨景观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西南大学,2013
[7] 麦琪.罗撰文,韩锋、徐青编译.《欧洲风景公约》: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 [J]. 中國园林,2007(11):10-15
作者简介:龙文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