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思想的重要场合,很多知识是在课堂经过反复讨论得以传承的,很多思想火花也是在课堂上碰撞出来的。因此,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丰富多彩和知识,正确领会异彩纷呈的思想是当前教育界正在争论的热门话题。因而,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升级的课堂教学资讯犹如雨后春笋,搞得人们眼花缭乱,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呢?
多年来,笔者不停地思索、学习、实践,为什么让人满意的课并不多,要么太死气,要么太热闹,更多的是平淡的课堂。直到听了腾定明和孙建锋两位老师的课后方才豁然开朗,感触颇多:名师就是名师,没有浪得虚名!借班上课,没有试讲,没有排练,那课上得就是好!至今想来,那两节课仍令人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它解开了多年来一直困绕着我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成功?那就是:“成功的课堂=尊重常识+适时鼓励”。
一、尊重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堂好课应该是人人参与的课,而不只是优秀生展示的课堂,成功的教师要看到优秀生的闪光点,更要重视挖掘处于弱势群体的潜力,要独具慧眼,善于从学生中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少数人的亮点变为全体学生的亮点,让个别学生的创造变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两位老师都在充分展现自己人格魅力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如:通过提问,了解班上学生读书的情况,让学生自荐或推荐同学来朗读等,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腾定明老师讲《五月端阳》这一课时,首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接着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说一说为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少数服从多数,选学课文第三部分“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兴趣、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孙建锋老师讲《凄美的放手》,同样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为这是他自选的文章,发完材料后,他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征求学生学习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学生确定学法后,他又以极饱满的热情配合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生字,他再次启发学生“遇到生字怎么办?”用热情的语言鼓励胆怯的学生别紧张等,完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整整一节课中。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成了真正的演员,在导演的认真热情指导下,演员们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给听课老师留下了一台精彩的演出。课后,许多听课老师都情不自禁地感叹:“看,人家的学生多棒!什么时候,我能有这么好的学呢?”是的,这些学生的确很优秀,但是如果没有孙老师作为高级艺术家的赏识和指导,他们能表现得这么优秀吗?我看未必!其实,这两节课的成功正是在于老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顺势而导,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师生的情感都达到了高度和谐。
二、适时鼓励,促进学生的求知步伐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当这时,我们都渴望得到亲人或朋友的帮助,哪怕一句鼓励的话也会使我信心倍增,东同再起,最终走向成功。学生学习也是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如果老师能在此时给予恰当的鼓励,那么必将加快学生的求知步伐,最终取得成功。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少不了老师的鼓励。腾老师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主动接近与学生的距离,上课一开始就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当小记者,自己当被采访对象,保证有问必答,实话实说。学生很快消除了陌生、戒备的心理障碍,纷纷勇敢地站起来提问。学生问得五花八门,老师回答得诚实、亲功,在一问一答中,向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教书,我的生命在课堂!”暗示学生写人要写人的语言、行动及其闪光点。孙老师的课,鼓励的话语也随时挂在嘴边,如:“别紧张,紧张是你的敌人,放松可以战胜它,可以深呼吸,来,一、二、吸气、呼气……”,“办法总比困难多!”等等举不胜举。在一次次鼓励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显得特别轻松。
总之,两节课给人留下的共同感觉是如沐春风,无疑他们都取得了成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笔者认为要想上好符合新课标的课,首要的一条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像陶行知先生《小孩不小歌》里阐述的那样,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相信孩子,只要努力,只要引导得法,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千万不要看不起孩子,因为老师的施教对象是学生,而任何施教措施都要通过学生的心理来接受,如果他们不接受,效果又从何谈起?尊重、赏识、信任是相互的,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毫无疑问尊重、赏识孩子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其次,要建立“他是学生”的观点,适时地加以鼓励。可实际情况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忘记了“他是学生”,课堂上提出一些不恰当的要求,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措施。比如:当学生提出学习中某些看似简单而又不太明瞭的问题时,老师不重视学生这种好学的动机,反而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提出苛求,希望学生十全十美,处处称心如意。这是脱离实际的想法。学生正处于塑造过程中,在老师的心目中,必须明确:他是学生。在他们犯错时要包容,要他们畏难时要鼓励,在他们成功时要喜悦。
总之,要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与生同忧乐,才是成功的源泉。
(作者单位:221300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庄场小学)
多年来,笔者不停地思索、学习、实践,为什么让人满意的课并不多,要么太死气,要么太热闹,更多的是平淡的课堂。直到听了腾定明和孙建锋两位老师的课后方才豁然开朗,感触颇多:名师就是名师,没有浪得虚名!借班上课,没有试讲,没有排练,那课上得就是好!至今想来,那两节课仍令人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它解开了多年来一直困绕着我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成功?那就是:“成功的课堂=尊重常识+适时鼓励”。
一、尊重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堂好课应该是人人参与的课,而不只是优秀生展示的课堂,成功的教师要看到优秀生的闪光点,更要重视挖掘处于弱势群体的潜力,要独具慧眼,善于从学生中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少数人的亮点变为全体学生的亮点,让个别学生的创造变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两位老师都在充分展现自己人格魅力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如:通过提问,了解班上学生读书的情况,让学生自荐或推荐同学来朗读等,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腾定明老师讲《五月端阳》这一课时,首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接着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说一说为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少数服从多数,选学课文第三部分“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兴趣、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孙建锋老师讲《凄美的放手》,同样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为这是他自选的文章,发完材料后,他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征求学生学习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学生确定学法后,他又以极饱满的热情配合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生字,他再次启发学生“遇到生字怎么办?”用热情的语言鼓励胆怯的学生别紧张等,完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整整一节课中。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成了真正的演员,在导演的认真热情指导下,演员们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给听课老师留下了一台精彩的演出。课后,许多听课老师都情不自禁地感叹:“看,人家的学生多棒!什么时候,我能有这么好的学呢?”是的,这些学生的确很优秀,但是如果没有孙老师作为高级艺术家的赏识和指导,他们能表现得这么优秀吗?我看未必!其实,这两节课的成功正是在于老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顺势而导,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师生的情感都达到了高度和谐。
二、适时鼓励,促进学生的求知步伐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当这时,我们都渴望得到亲人或朋友的帮助,哪怕一句鼓励的话也会使我信心倍增,东同再起,最终走向成功。学生学习也是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如果老师能在此时给予恰当的鼓励,那么必将加快学生的求知步伐,最终取得成功。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少不了老师的鼓励。腾老师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主动接近与学生的距离,上课一开始就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当小记者,自己当被采访对象,保证有问必答,实话实说。学生很快消除了陌生、戒备的心理障碍,纷纷勇敢地站起来提问。学生问得五花八门,老师回答得诚实、亲功,在一问一答中,向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教书,我的生命在课堂!”暗示学生写人要写人的语言、行动及其闪光点。孙老师的课,鼓励的话语也随时挂在嘴边,如:“别紧张,紧张是你的敌人,放松可以战胜它,可以深呼吸,来,一、二、吸气、呼气……”,“办法总比困难多!”等等举不胜举。在一次次鼓励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显得特别轻松。
总之,两节课给人留下的共同感觉是如沐春风,无疑他们都取得了成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笔者认为要想上好符合新课标的课,首要的一条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像陶行知先生《小孩不小歌》里阐述的那样,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相信孩子,只要努力,只要引导得法,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千万不要看不起孩子,因为老师的施教对象是学生,而任何施教措施都要通过学生的心理来接受,如果他们不接受,效果又从何谈起?尊重、赏识、信任是相互的,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毫无疑问尊重、赏识孩子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其次,要建立“他是学生”的观点,适时地加以鼓励。可实际情况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忘记了“他是学生”,课堂上提出一些不恰当的要求,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措施。比如:当学生提出学习中某些看似简单而又不太明瞭的问题时,老师不重视学生这种好学的动机,反而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提出苛求,希望学生十全十美,处处称心如意。这是脱离实际的想法。学生正处于塑造过程中,在老师的心目中,必须明确:他是学生。在他们犯错时要包容,要他们畏难时要鼓励,在他们成功时要喜悦。
总之,要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与生同忧乐,才是成功的源泉。
(作者单位:221300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庄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