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经济学》在非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实用性差、不能解释我国现实经济现象,造成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高。故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学习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32-02
《西方经济学》是非经济学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其重要性无需赘述。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内容不但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假设条件多、国外案例多,导致学生认为实用性差、不能解释我国现实的经济现象,特别是不能为其他的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高。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动脑、动口和动手,他们才能接受、消化和运用知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产生首先在于求知的兴趣,其次在于所求知识的实用性,而对于教师来说,前者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考核的模式,后者取决于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说,由于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不恰当,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不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故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就此以需求理论为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根本,尝试对非经济学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教改探索。
一、创新教学方式: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就是每节课开始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几分钟。当然,所提问题肯定与接下来所要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有关并且还能用接下来所要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来解答。不过这只是基本要求,也是一般教师所惯常采用的。本文认为对问题导向的创新关键在于所提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而这又取决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学生们日常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是不是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经过了学生的思维加工,富含智慧和感情,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开始。故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关心什么就教授什么(在课程标准范围内),让学生盯住问题往前走。
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其中自然包含了众多的大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就所要讲的内容提出了两个社会热点问题:第一、中国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何在?第二、中国普通的白领为何买不起房?这两个问题不但是学生所关心感兴趣的,而且包含了需求理论的所有关键知识点。
这里还得强调一下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方式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目的不同:问题导向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发挥其主体性,起得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而案例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起得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故问题导向虽然有时候也以案例为导向,但这种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该涵盖将要所讲授內容的所有知识点,且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案例,而不仅仅起个帮助理解的作用。这是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选择案例时所特别要注意的。
二、创新教学内容:系统对比
系统对比就是要将本学科所有有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授,在讲授中重点强调其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说,所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不仅仅只能解答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更要能解答一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特别要能解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而我们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用比较复杂的方法讲授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点,而这些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点只能解释和解答一些较简单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却解释不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答更是无能为力。其结果就是,学生们费了很大的劲所学会的知识其运用性却不强,由于要用到较复杂的数学推理,其学习的过程较痛苦。由于学生们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自然其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就需求理论来说,由于非经济学专业教科书中只有消费需求理论,而对于更为复杂的投资需求理论和投机需求理论要么不涉及,要么放在中高级教科书中,故绝大部分教师也只讲授消费需求理论。而仅仅依靠消费需求理论是无法解答我们前面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因为第一个问题要用投资需求理论才能解答,第二个问题的完满解答更是涉及消费、投资和投机三大需求理论。这将直接导致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无法运用。因为大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一般都会具有一定深度,更有可能直接就是社会热点问题。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深度。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并非指一定要用到复杂的数学推理,而是指知识结构具有一定层次性,能涵括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现象。而实际上进行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讲授只用简单的数学推理,甚至不用数学推理只用图表也是完全能办到的。以需求理论为例,在讲授完消费需求后,将消费需求曲线中的价格收入比转换为价格产出比就是投资需求曲线,转换为同一商品的价格差额就是投机需求曲线。这样,需求理论的讲授就不但完整了,而且还可以在消费、投资和投机需求的对比讲解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这种讲解并没用到高深的数学推理,而只是增加了讲解的知识结构层次,却使讲解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大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强。何乐而不为呢!
三、创新考核模式:重在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大学生们对所学课程实用性的要求,只有实用性强的课程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强。那么对非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对此,大部分教师都不会有异议,大部分学校也是这样要求的。而在实际教学考核中又为什么难以做到呢?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论述的,教学内容与现实一定程度的脱节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所学内容本来实用性就不强,自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此之外,考核的层次和时间安排也是个重要因素。所谓考核的层次和时间安排的创新就是淡化期末考试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课前、课中和课后解答问题能力的比重。
以需求理论为例。课前我们采用了问题导向,提出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两个热点问题,经过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引出了我们将要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学生们的讨论就可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在随后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讲授完需求理论的知识点后,再重新回到课前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重点考核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完整,以便对学生们查漏补缺。下课时,再提出两道课后思考题:第一,分析“刚性需求”这个社会热点概念是否科学?第二,当住房的投机需求在三种需求中所占比例为多少时,住房的价格完全由投机需求决定?第一个问题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社会热点的科学性,第二个问题可作为对经济学有强烈兴趣且优秀的学生的长期研究课题。
经过以上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模式三个方面的教改创新,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将会大大得到提高,《西方经济学》在非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红光,程云行,李文莉.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6).
[2]熊川武. “教改”成功并不难——以自然分材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3]周明儒.谈谈如何搞好课题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作者简介:李素文,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学习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32-02
《西方经济学》是非经济学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其重要性无需赘述。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内容不但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假设条件多、国外案例多,导致学生认为实用性差、不能解释我国现实的经济现象,特别是不能为其他的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高。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动脑、动口和动手,他们才能接受、消化和运用知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产生首先在于求知的兴趣,其次在于所求知识的实用性,而对于教师来说,前者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考核的模式,后者取决于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说,由于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不恰当,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不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故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就此以需求理论为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根本,尝试对非经济学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考核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教改探索。
一、创新教学方式: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就是每节课开始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几分钟。当然,所提问题肯定与接下来所要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有关并且还能用接下来所要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来解答。不过这只是基本要求,也是一般教师所惯常采用的。本文认为对问题导向的创新关键在于所提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而这又取决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学生们日常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是不是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经过了学生的思维加工,富含智慧和感情,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开始。故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关心什么就教授什么(在课程标准范围内),让学生盯住问题往前走。
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其中自然包含了众多的大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就所要讲的内容提出了两个社会热点问题:第一、中国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何在?第二、中国普通的白领为何买不起房?这两个问题不但是学生所关心感兴趣的,而且包含了需求理论的所有关键知识点。
这里还得强调一下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方式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目的不同:问题导向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发挥其主体性,起得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而案例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起得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故问题导向虽然有时候也以案例为导向,但这种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该涵盖将要所讲授內容的所有知识点,且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案例,而不仅仅起个帮助理解的作用。这是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选择案例时所特别要注意的。
二、创新教学内容:系统对比
系统对比就是要将本学科所有有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授,在讲授中重点强调其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说,所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不仅仅只能解答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更要能解答一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特别要能解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而我们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用比较复杂的方法讲授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点,而这些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点只能解释和解答一些较简单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却解释不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答更是无能为力。其结果就是,学生们费了很大的劲所学会的知识其运用性却不强,由于要用到较复杂的数学推理,其学习的过程较痛苦。由于学生们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自然其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就需求理论来说,由于非经济学专业教科书中只有消费需求理论,而对于更为复杂的投资需求理论和投机需求理论要么不涉及,要么放在中高级教科书中,故绝大部分教师也只讲授消费需求理论。而仅仅依靠消费需求理论是无法解答我们前面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因为第一个问题要用投资需求理论才能解答,第二个问题的完满解答更是涉及消费、投资和投机三大需求理论。这将直接导致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无法运用。因为大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一般都会具有一定深度,更有可能直接就是社会热点问题。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深度。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并非指一定要用到复杂的数学推理,而是指知识结构具有一定层次性,能涵括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现象。而实际上进行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讲授只用简单的数学推理,甚至不用数学推理只用图表也是完全能办到的。以需求理论为例,在讲授完消费需求后,将消费需求曲线中的价格收入比转换为价格产出比就是投资需求曲线,转换为同一商品的价格差额就是投机需求曲线。这样,需求理论的讲授就不但完整了,而且还可以在消费、投资和投机需求的对比讲解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这种讲解并没用到高深的数学推理,而只是增加了讲解的知识结构层次,却使讲解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大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强。何乐而不为呢!
三、创新考核模式:重在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大学生们对所学课程实用性的要求,只有实用性强的课程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强。那么对非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对此,大部分教师都不会有异议,大部分学校也是这样要求的。而在实际教学考核中又为什么难以做到呢?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论述的,教学内容与现实一定程度的脱节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所学内容本来实用性就不强,自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此之外,考核的层次和时间安排也是个重要因素。所谓考核的层次和时间安排的创新就是淡化期末考试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课前、课中和课后解答问题能力的比重。
以需求理论为例。课前我们采用了问题导向,提出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两个热点问题,经过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引出了我们将要讲授的理论和知识点,学生们的讨论就可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在随后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讲授完需求理论的知识点后,再重新回到课前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重点考核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完整,以便对学生们查漏补缺。下课时,再提出两道课后思考题:第一,分析“刚性需求”这个社会热点概念是否科学?第二,当住房的投机需求在三种需求中所占比例为多少时,住房的价格完全由投机需求决定?第一个问题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社会热点的科学性,第二个问题可作为对经济学有强烈兴趣且优秀的学生的长期研究课题。
经过以上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模式三个方面的教改创新,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将会大大得到提高,《西方经济学》在非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红光,程云行,李文莉.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6).
[2]熊川武. “教改”成功并不难——以自然分材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3]周明儒.谈谈如何搞好课题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作者简介:李素文,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