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春秋是梅派艺术优秀传人,曾因主演现代戏《红嫂》而家喻户晓,她在京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从六岁登台。经历科班砺炼和旧社会多年的流动演出,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破茧成蝶,成为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张春秋多才多艺,戏路子宽广,文武兼备。她不仅能唱青衣,同时还能演花旦、武旦、刀马旦。并能反串小生、老生甚至花脸。这些从幼年打下的坚实功底显然为张春秋学习并传承梅派艺术提供了充足的可以凭借的条件。梅派艺术的特点是综合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唱腔圆润纯正,自然大方,婉转动听,简洁洗炼。人物感情丰富,典雅大方,塑造起来常蕴含着深厚的功力,细致处精雕细刻,豪放处舒放随心,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给后世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张春秋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她总是不断地总结演出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她反复揣摩所扮演角色的心理。不只继承传统,更把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渗透其中。张春秋天赋条件好,嗓音华美甜润,扮相清新俊秀,其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精心设计的身段动作,既有梅师风范。又有独到创新之处。深得业内专家和观众的赞赏。她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的优良传统及其优美丰富的舞蹈动作,而且继承了朴素大方、悦耳动听的梅派唱腔艺术,这些舞蹈动作和唱腔艺术所深含的生活意义。成为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她的表演总是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她不是机械地模仿梅兰芳先生,她追求的是梅派艺术的“神似”,而不是“形似”,这也正是梅派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
张春秋一生演戏无数,但她最喜欢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贵妃醉酒》。《贵妃醉酒》原属刀马旦正工戏,大多在私人堂会上演出,后梅兰芳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净化了舞台形象,使其成为歌舞合一的艺术精品。张春秋在继承梅先生表演艺术的过程中,经过多年反复的演出实践。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剧中的眼神、舞蹈动作、舞台调度和语气处理等方面都做了更加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成为自己舞台生活半个多世纪以来常演常新的艺术精品。
原来《贵妃醉酒》的戏路子,在开场处理上,高力士和裴力士二人同上,然后自报家门,让人觉得二人本来熟识,同时出来还自我介绍,有点脱离生活实际,张春秋把这里改成二人分别从上场门和下场门上来,然后见面互相打招呼。显得真实自然、合情合理,既不对原剧伤筋动骨,又达到了给观众介绍二人身份的目的。
杨贵妃出场,先是整冠、捋穗子、端带,此时的杨贵妃应唐明皇之约,去百花亭饮酒赏花,因此,她内含喜悦,故做端庄,缓步走出。从她那怡然自得的神气,故作姿态的整冠、抖袖动作里,观众便对这个“三千宠爱一身专”的贵妃形象一目了然。杨贵妃沉醉在一种完全忘我的自我欣赏状态: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免,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
转身落座后,杨贵妃傲气华丽、俯视一切的神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天生丽质难自捐,承欢侍宴酒为年。六宫粉黛三千众,三千宠爱一身专”,从眼神到语气,都充满着掩饰不住的傲气,仿佛欲盖弥彰,从每个字眼里洋溢出来,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无以言表。杨贵妃先以嫦娥自比。在摆驾百花亭的途中更以无比欢快的心情看到周围无处不在的美景:
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这一段唱词及表演包含着“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内容,是隐喻贵妃之美貌的。这样的处理既契合了作品的创作意图,也符合梅派艺术雍容华贵的表演特色,成为大多数观众最为欣赏的京剧唱段。赏月时,张春秋广袖舒展,把“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的唱句表现得委婉、细腻,比如“广寒宫”照谱子唱下来也没有错,但是会显得太平,太水,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情绪,如果在唱完“广寒”二字后稍作停顿,然后接着唱“宫”字,就显得人物情绪更饱满,唱腔也更有起伏感。宫女和力士摆驾过桥,他们前面引路,张春秋认为杨贵妃没事也不能呆立着,演员在台上始终要融进戏里,因此张春秋在这里的处理是,杨贵妃双手背后,闲摇扇子,右右观看欣赏美景,一派大好心情。过桥时,杨贵妃有一个闪腰动作,然后手扶栏杆,张春秋在表现“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这个地方时特别强调,栏杆的高度是一定的,所以演员手扶栏杆也不能忽上忽下,要保持水平。观鱼时。则神领手至,起舞翩翩,充分造成“金色鲤鱼水中朝”的欢快气氛。张春秋特别注重眼神的表演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表现杨贵妃低头看鱼肘,不能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真地把头低下去,如果那样观众就看不到人物的眼睛了,所以低头下看的时候。眼睛要往远下方看,如果是在舞台上,就要看到观众席第三排座椅那个位置,这样演员才能表现出贵妃眼神流动、顾盼生辉的美貌,也能够更好地使演员与观众进行交流。
过桥后,原来的戏路子是宫女站成八字,张春秋在这里稍作改动,让宫女站成一排,这样在杨贵妃看雁时,宫娥们也都看雁,台上的角色就都有了戏,真正做到了“一台无二戏”。杨贵妃看雁时也不再只是朝着一个方向看,因为雁不是停在空中的,雁在飞行,所以演员的眼睛也要跟着雁走。张春秋在这里加了一个转身,眼睛随着空中的大雁转换角度,表示雁飞人动。使演员不只是冲着一个方向晾着,而是灵动起来,既活跃了舞台气氛,也符合生活实际。然后杨贵妃横蹉云步,舞姿翩翩,以示雁儿成行,舞袖弄扇,象征雁儿翱翔,三个“雁儿飞”不断地变化动作,跟生活中的惊喜一样,还忍不住象征性地用手去扑雁儿,大有“与雁儿并飞腾”的神态。这一段唱做并重的表演,表现了杨贵妃当时因为貌美而“圣驾宠爱我占先”的优越心态。把一个封建社会宫廷贵妃那种自我陶醉的心情和莺娇燕懒的意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景色撩人欲罪,不觉来到百花亭”。真是景色不醉人自醉,杨贵妃转身继续欣赏美景,心情愉悦地等待皇上如约前来。
原来的戏路子在处理高、裴二力士把皇帝突然“驾转西宫”的消息告诉给杨贵妃时,仿佛他们早已知道此事,二人私下一合计,赶紧去禀报杨贵妃,这样的处理不合乎剧情,因为皇上突然驾转西宫也是临时决定,高、裴二力士不应该提前知道,所以张春秋在这里把场面作了如下处理:二力士一看皇上未到,心内焦急,二人以哑语交流,裴力士用眼神示意高力士快去打探消息,高力士下,杨贵妃整冠,继续欣赏美景。然后高力士回来,探知皇上“驾转西宫”,报告给杨贵妃,这样处理就更真实自然了。
杨贵妃一听猛然一惊,挨了当头一击。但当着众多宫娥、太监的面,她又不好发作,所以她装作不在乎地说了句“且自由他”,背转身的时候却狠狠地甩袖,生气地跺脚,面对下人。她又极力保持着贵妃的形象,装作若无其事。决定自饮自乐, 其实借酒消愁。宫娥、二力士去备酒,杨贵妃在曲牌声中抖袖、开扇,一个大转身,类似于老生或武生的程式,表现得非常夸张,充分显示杨贵妃内心那种不平之气。裴力士进第一杯酒,名日“太平酒”,杨贵妃以扇托起酒杯底,饮时以扇遮脸,慢饮而尽,放下杯子,还不忘左右拭一下嘴角儿,表现出贵妃的端庄与稳重。宫女进第二杯“龙凤酒”,杨贵妃拿起杯,突然想到“龙凤”二字,勾起她的伤心,想到皇上弃约,猛地一愣,再左右看一下宫女,立刻恢复常态,将酒一饮而尽,此时已有微醉之意。高力士捧上第三杯“通宵酒”。杨贵妃一听大怒,“呀呀啐,何人与你们通宵”,高力士解释“乃满朝文武不分昼夜所造”,杨贵妃才释然,右手打开扇子,扶住桌子外沿,以膝推桌前倾,左手扬起,醉眼朦胧,“同进酒,捧金樽宫娥力士殷勤侍奉”,然后放桌坐下,虽然已经大醉,但想到人生无常,如梦一样,“人生在世如春梦”,心里忍不住难过,但转念一想,人生不过如此,得过且过吧,于是又自我劝慰,“且自开怀饮几盅”,想到这里,取杯欲饮,然后又稍一犹豫,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贵妃身份,明知自己已经大醉,最后还是一饮而尽,醉到酒杯都不知扔到哪里,伏在桌上昏睡。张春秋利用人物不同心境下的舞蹈动作,三杯酒却喝出了三种不同的姿势和心情,表演得层次分明,十分逼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杨贵妃虽有物质享受和众人侍奉,但精神上却极度空虚、苦闷的状态。当她想到自己虽然凭美貌暂得皇上宠幸,但随时都有被冷落抛弃的危险,像是生活在广寒宫中的嫦娥一般,不免又慨叹“人生在世如春梦”,在这句唱词的处理上,张春秋保持原来的唱腔不变,但是在“春梦”二字上加入了更多人物对于人生的感叹,在原唱腔上做了由快到慢、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的处理,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杨玉环张扬的外表下,是内心无奈、空虚与落寞。在表现酒后赏花时的舞蹈里,张春秋借用传统卧鱼的程式动作,表现杨贵妃酒后纵性狂欢时的步态不稳,同时也巧妙地展示了口衔酒杯、翻身下腰的技巧表演。本段唱腔使用[四平调],更适合表达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慨等情绪,连同丰富多变的[万年欢]的曲牌伴奏及丰富多彩的舞蹈。在观众眼中达到了平衡协调、和谐一致的审美效果。
梅派的扮相及唱腔,一般都中正平和,大气而秀丽、端庄而俏丽、典雅而华丽,和谐酣畅,愉目悦耳;是媚而不俗,亮而不尖,甜而不腻,令人凝神观照、心有所悟,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张春秋在表现杨贵妃贵、美、醉等不同阶段的神态时,从眼神、语气和外形动作的变化等细微之处把握人物,把一个失宠贵妃从内心的苦闷和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表演得淋漓尽致。把杨贵妃从微醉到大醉的醉意朦胧的神态、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把醉步、扇舞等动作表演得天衣无缝。就连转身离开舞台的背影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醉意朦胧感。
张春秋以自己得天独厚的艺术条件继承了梅派艺术。同时,她也充分地理解和领悟了梅派艺术的精髓。1985年7月,在庆祝青岛京剧团成立35周年的演出中。年届60的张春秋又演出了《贵妃醉酒》,她的表演既有传统,又有新意和师风。她唱腔婉转清亮,扮相俊美洒脱。深得梅派神韵,将贵妃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原中国京剧院副院长、著名戏曲评论家马少波看后激动不已,并赞扬道,“全国的《醉酒》看了很多,你是第一名。”并当即泼墨挥毫:“桂英红嫂溢清芬,阁现紫光演喜嗔。醉酒一曲入化境,纵横艺海夺青春。”他在题款中写道:“看张春秋演贵妃,出神入化,疑是梅郎今又来。”马少波先生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党介绍人,能够得到马先生“疑是梅郎今又来”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评价一是源于对梅先生的熟知和了解。二是源于对张春秋作为梅派弟子在传承乃师艺术、深得乃师真传方面的肯定。梅葆玖先生也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师姐(指张春秋)演出的《贵妃醉酒》最地道”。不只是业内专家认可张春秋的演出,就连普通观众对她的艺术表现也给予极高的评价。有位叫林中的观众,看完演出后曾做诗一首,评价张春秋精湛的梅派艺术,诗的题目是《艺术不老——看张春秋演出<贵妃醉酒>》:
富贵难消冰霜寒,百花亭前诉幽想。酒醉情真舞千姿,力士宫女哭笑难。
声韵悦耳快人意,眉眼传神分明暗。艺术不老堪赞美。五十有零赛青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织。2007年10月12日晚,北大百周年讲堂座无虚席,81岁高龄的张春秋携梅派京剧经典剧目《贵妃醉酒》和弟子们一起在北大百年讲堂集体亮相。张春秋主演梅派京剧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戏中的杨贵妃雍容华贵、明眸善睐,身段婀娜、脚步轻盈,将贵妃的“贵、醉、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舞台上的表演,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如今已83岁高龄的张春秋,一生倾力于京剧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不断地把自己学习和掌握的艺术技巧传授给广大的青年学生、演员、票友和戏迷。从艺七十多年来,她经历了京剧艺术从旧社会走向新中国的历史变迁,从被人瞧不起的“戏子”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多么大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啊!想起自己曾经多次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朱镕基等几代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情景。她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自豪。她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一个普通演员的委托和信任,也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正像她经常对人们说起的那句话,“我是人民的演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要不断地发挥余热,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人们不能不惊叹,时光匆匆,而这位老人的身上似乎越来越看不到岁月走过的痕迹,正如诗人桑恒昌赠诗所题,“上帝宁肯自己去老,唯独让您美一辈子”。多少年了,张春秋一次次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谢幕,一次次,她又重新站在那里,带给热爱着期待着她的观众们新的惊喜。
在张春秋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她总是不断地总结演出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她反复揣摩所扮演角色的心理。不只继承传统,更把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渗透其中。张春秋天赋条件好,嗓音华美甜润,扮相清新俊秀,其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精心设计的身段动作,既有梅师风范。又有独到创新之处。深得业内专家和观众的赞赏。她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的优良传统及其优美丰富的舞蹈动作,而且继承了朴素大方、悦耳动听的梅派唱腔艺术,这些舞蹈动作和唱腔艺术所深含的生活意义。成为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她的表演总是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她不是机械地模仿梅兰芳先生,她追求的是梅派艺术的“神似”,而不是“形似”,这也正是梅派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
张春秋一生演戏无数,但她最喜欢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贵妃醉酒》。《贵妃醉酒》原属刀马旦正工戏,大多在私人堂会上演出,后梅兰芳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净化了舞台形象,使其成为歌舞合一的艺术精品。张春秋在继承梅先生表演艺术的过程中,经过多年反复的演出实践。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剧中的眼神、舞蹈动作、舞台调度和语气处理等方面都做了更加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成为自己舞台生活半个多世纪以来常演常新的艺术精品。
原来《贵妃醉酒》的戏路子,在开场处理上,高力士和裴力士二人同上,然后自报家门,让人觉得二人本来熟识,同时出来还自我介绍,有点脱离生活实际,张春秋把这里改成二人分别从上场门和下场门上来,然后见面互相打招呼。显得真实自然、合情合理,既不对原剧伤筋动骨,又达到了给观众介绍二人身份的目的。
杨贵妃出场,先是整冠、捋穗子、端带,此时的杨贵妃应唐明皇之约,去百花亭饮酒赏花,因此,她内含喜悦,故做端庄,缓步走出。从她那怡然自得的神气,故作姿态的整冠、抖袖动作里,观众便对这个“三千宠爱一身专”的贵妃形象一目了然。杨贵妃沉醉在一种完全忘我的自我欣赏状态: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免,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
转身落座后,杨贵妃傲气华丽、俯视一切的神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天生丽质难自捐,承欢侍宴酒为年。六宫粉黛三千众,三千宠爱一身专”,从眼神到语气,都充满着掩饰不住的傲气,仿佛欲盖弥彰,从每个字眼里洋溢出来,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无以言表。杨贵妃先以嫦娥自比。在摆驾百花亭的途中更以无比欢快的心情看到周围无处不在的美景:
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这一段唱词及表演包含着“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内容,是隐喻贵妃之美貌的。这样的处理既契合了作品的创作意图,也符合梅派艺术雍容华贵的表演特色,成为大多数观众最为欣赏的京剧唱段。赏月时,张春秋广袖舒展,把“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的唱句表现得委婉、细腻,比如“广寒宫”照谱子唱下来也没有错,但是会显得太平,太水,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情绪,如果在唱完“广寒”二字后稍作停顿,然后接着唱“宫”字,就显得人物情绪更饱满,唱腔也更有起伏感。宫女和力士摆驾过桥,他们前面引路,张春秋认为杨贵妃没事也不能呆立着,演员在台上始终要融进戏里,因此张春秋在这里的处理是,杨贵妃双手背后,闲摇扇子,右右观看欣赏美景,一派大好心情。过桥时,杨贵妃有一个闪腰动作,然后手扶栏杆,张春秋在表现“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这个地方时特别强调,栏杆的高度是一定的,所以演员手扶栏杆也不能忽上忽下,要保持水平。观鱼时。则神领手至,起舞翩翩,充分造成“金色鲤鱼水中朝”的欢快气氛。张春秋特别注重眼神的表演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表现杨贵妃低头看鱼肘,不能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真地把头低下去,如果那样观众就看不到人物的眼睛了,所以低头下看的时候。眼睛要往远下方看,如果是在舞台上,就要看到观众席第三排座椅那个位置,这样演员才能表现出贵妃眼神流动、顾盼生辉的美貌,也能够更好地使演员与观众进行交流。
过桥后,原来的戏路子是宫女站成八字,张春秋在这里稍作改动,让宫女站成一排,这样在杨贵妃看雁时,宫娥们也都看雁,台上的角色就都有了戏,真正做到了“一台无二戏”。杨贵妃看雁时也不再只是朝着一个方向看,因为雁不是停在空中的,雁在飞行,所以演员的眼睛也要跟着雁走。张春秋在这里加了一个转身,眼睛随着空中的大雁转换角度,表示雁飞人动。使演员不只是冲着一个方向晾着,而是灵动起来,既活跃了舞台气氛,也符合生活实际。然后杨贵妃横蹉云步,舞姿翩翩,以示雁儿成行,舞袖弄扇,象征雁儿翱翔,三个“雁儿飞”不断地变化动作,跟生活中的惊喜一样,还忍不住象征性地用手去扑雁儿,大有“与雁儿并飞腾”的神态。这一段唱做并重的表演,表现了杨贵妃当时因为貌美而“圣驾宠爱我占先”的优越心态。把一个封建社会宫廷贵妃那种自我陶醉的心情和莺娇燕懒的意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景色撩人欲罪,不觉来到百花亭”。真是景色不醉人自醉,杨贵妃转身继续欣赏美景,心情愉悦地等待皇上如约前来。
原来的戏路子在处理高、裴二力士把皇帝突然“驾转西宫”的消息告诉给杨贵妃时,仿佛他们早已知道此事,二人私下一合计,赶紧去禀报杨贵妃,这样的处理不合乎剧情,因为皇上突然驾转西宫也是临时决定,高、裴二力士不应该提前知道,所以张春秋在这里把场面作了如下处理:二力士一看皇上未到,心内焦急,二人以哑语交流,裴力士用眼神示意高力士快去打探消息,高力士下,杨贵妃整冠,继续欣赏美景。然后高力士回来,探知皇上“驾转西宫”,报告给杨贵妃,这样处理就更真实自然了。
杨贵妃一听猛然一惊,挨了当头一击。但当着众多宫娥、太监的面,她又不好发作,所以她装作不在乎地说了句“且自由他”,背转身的时候却狠狠地甩袖,生气地跺脚,面对下人。她又极力保持着贵妃的形象,装作若无其事。决定自饮自乐, 其实借酒消愁。宫娥、二力士去备酒,杨贵妃在曲牌声中抖袖、开扇,一个大转身,类似于老生或武生的程式,表现得非常夸张,充分显示杨贵妃内心那种不平之气。裴力士进第一杯酒,名日“太平酒”,杨贵妃以扇托起酒杯底,饮时以扇遮脸,慢饮而尽,放下杯子,还不忘左右拭一下嘴角儿,表现出贵妃的端庄与稳重。宫女进第二杯“龙凤酒”,杨贵妃拿起杯,突然想到“龙凤”二字,勾起她的伤心,想到皇上弃约,猛地一愣,再左右看一下宫女,立刻恢复常态,将酒一饮而尽,此时已有微醉之意。高力士捧上第三杯“通宵酒”。杨贵妃一听大怒,“呀呀啐,何人与你们通宵”,高力士解释“乃满朝文武不分昼夜所造”,杨贵妃才释然,右手打开扇子,扶住桌子外沿,以膝推桌前倾,左手扬起,醉眼朦胧,“同进酒,捧金樽宫娥力士殷勤侍奉”,然后放桌坐下,虽然已经大醉,但想到人生无常,如梦一样,“人生在世如春梦”,心里忍不住难过,但转念一想,人生不过如此,得过且过吧,于是又自我劝慰,“且自开怀饮几盅”,想到这里,取杯欲饮,然后又稍一犹豫,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贵妃身份,明知自己已经大醉,最后还是一饮而尽,醉到酒杯都不知扔到哪里,伏在桌上昏睡。张春秋利用人物不同心境下的舞蹈动作,三杯酒却喝出了三种不同的姿势和心情,表演得层次分明,十分逼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杨贵妃虽有物质享受和众人侍奉,但精神上却极度空虚、苦闷的状态。当她想到自己虽然凭美貌暂得皇上宠幸,但随时都有被冷落抛弃的危险,像是生活在广寒宫中的嫦娥一般,不免又慨叹“人生在世如春梦”,在这句唱词的处理上,张春秋保持原来的唱腔不变,但是在“春梦”二字上加入了更多人物对于人生的感叹,在原唱腔上做了由快到慢、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的处理,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杨玉环张扬的外表下,是内心无奈、空虚与落寞。在表现酒后赏花时的舞蹈里,张春秋借用传统卧鱼的程式动作,表现杨贵妃酒后纵性狂欢时的步态不稳,同时也巧妙地展示了口衔酒杯、翻身下腰的技巧表演。本段唱腔使用[四平调],更适合表达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慨等情绪,连同丰富多变的[万年欢]的曲牌伴奏及丰富多彩的舞蹈。在观众眼中达到了平衡协调、和谐一致的审美效果。
梅派的扮相及唱腔,一般都中正平和,大气而秀丽、端庄而俏丽、典雅而华丽,和谐酣畅,愉目悦耳;是媚而不俗,亮而不尖,甜而不腻,令人凝神观照、心有所悟,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张春秋在表现杨贵妃贵、美、醉等不同阶段的神态时,从眼神、语气和外形动作的变化等细微之处把握人物,把一个失宠贵妃从内心的苦闷和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表演得淋漓尽致。把杨贵妃从微醉到大醉的醉意朦胧的神态、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把醉步、扇舞等动作表演得天衣无缝。就连转身离开舞台的背影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醉意朦胧感。
张春秋以自己得天独厚的艺术条件继承了梅派艺术。同时,她也充分地理解和领悟了梅派艺术的精髓。1985年7月,在庆祝青岛京剧团成立35周年的演出中。年届60的张春秋又演出了《贵妃醉酒》,她的表演既有传统,又有新意和师风。她唱腔婉转清亮,扮相俊美洒脱。深得梅派神韵,将贵妃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原中国京剧院副院长、著名戏曲评论家马少波看后激动不已,并赞扬道,“全国的《醉酒》看了很多,你是第一名。”并当即泼墨挥毫:“桂英红嫂溢清芬,阁现紫光演喜嗔。醉酒一曲入化境,纵横艺海夺青春。”他在题款中写道:“看张春秋演贵妃,出神入化,疑是梅郎今又来。”马少波先生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党介绍人,能够得到马先生“疑是梅郎今又来”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评价一是源于对梅先生的熟知和了解。二是源于对张春秋作为梅派弟子在传承乃师艺术、深得乃师真传方面的肯定。梅葆玖先生也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师姐(指张春秋)演出的《贵妃醉酒》最地道”。不只是业内专家认可张春秋的演出,就连普通观众对她的艺术表现也给予极高的评价。有位叫林中的观众,看完演出后曾做诗一首,评价张春秋精湛的梅派艺术,诗的题目是《艺术不老——看张春秋演出<贵妃醉酒>》:
富贵难消冰霜寒,百花亭前诉幽想。酒醉情真舞千姿,力士宫女哭笑难。
声韵悦耳快人意,眉眼传神分明暗。艺术不老堪赞美。五十有零赛青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织。2007年10月12日晚,北大百周年讲堂座无虚席,81岁高龄的张春秋携梅派京剧经典剧目《贵妃醉酒》和弟子们一起在北大百年讲堂集体亮相。张春秋主演梅派京剧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戏中的杨贵妃雍容华贵、明眸善睐,身段婀娜、脚步轻盈,将贵妃的“贵、醉、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舞台上的表演,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如今已83岁高龄的张春秋,一生倾力于京剧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不断地把自己学习和掌握的艺术技巧传授给广大的青年学生、演员、票友和戏迷。从艺七十多年来,她经历了京剧艺术从旧社会走向新中国的历史变迁,从被人瞧不起的“戏子”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多么大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啊!想起自己曾经多次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朱镕基等几代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情景。她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自豪。她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一个普通演员的委托和信任,也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正像她经常对人们说起的那句话,“我是人民的演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要不断地发挥余热,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人们不能不惊叹,时光匆匆,而这位老人的身上似乎越来越看不到岁月走过的痕迹,正如诗人桑恒昌赠诗所题,“上帝宁肯自己去老,唯独让您美一辈子”。多少年了,张春秋一次次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谢幕,一次次,她又重新站在那里,带给热爱着期待着她的观众们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