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忻城县的土司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目前,忻城县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临诸多困难。当前,应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导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完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法规,加强宣传力度;转变经营理念,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关键词】土司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7-0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课题(批准号:2020QGRW035)。
一、忻城县莫氏土司文化遗产概况
忻城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有壮、汉、瑶等17个民族。①忻城县地处偏远地区且少数民族众多,为土司文化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在唐朝以前,忻城尚无建制。唐朝时期,封建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唐贞观初年,封建王朝在忻城设置芝州,并委派流官对其进行管理,出现“土流并存”的局面;明朝初期,莫保被委任为忻城协理县事,开启了莫氏土司对忻城的统治;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采用“改土归流”的政策进行地方治理,莫氏土司对忻城的统治由此结束。[1]255-264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忻城莫氏土司存续长达470余年,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遗产。[2]
(一)土司建筑
忻城莫氏土司衙署②以“壮乡故宫”而闻名,有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高超的建筑艺术。[3]衙署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筑。
衙署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由第八任土官莫镇威开始建造,之后的历任土官对其不断进行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土司衙门、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庙等主要建筑群。
1963年,衙署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定为土司博物馆;1996年,衙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衙署建筑群的装饰中,除了人物外,老虎、蝙蝠、蝴蝶、鹿、鹭鸶、仙鹤、喜鹊等是主要的动物,松、竹、梅、葫芦是主要的植物,石鼓是主要的器物,文字则有“卍”“寿”等字。这些建筑装饰以赤色为主要的色彩基调,体现了追求“福、禄、寿”的思想观念。[4]
(二)土司教育制度
明朝是土司制度的极盛时期。到了明朝初期,忻城虽然设置了县学,但是极少有人入学读书,最后不得不停办;之后,只有土司举办的官族教育和民办的私塾馆,对土官和家族子弟进行教学。[5]
到了清朝时期,土官莫镇国在土司衙门设置了三间义学,并制定了《教士条规》悬挂在衙中。《教士条规》劝告与期望并存,对土官和家族子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做,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和严慈相济的忠告。莫氏土司鼓励官族子弟积极学习中原儒家文化[6],并制定了“训荫官”“遗训”“族示”“家训”等家族内部条文,这些约束条文从思想、政治、行为上对土官及家族子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规劝和管理作用。意在規劝土官和家族成员要努力读书、明白事理、讲求忠孝;要勤于劳作、学习曲艺,不可游手好闲;要行商贸易;要以农为本、勤俭持家,切勿忘本,切勿贪图钱财。
(三)土司治理下的土地政策和土兵政策
土官不领朝廷俸禄,其公干支出和生活费用均是从辖境内的土地生产收入中解决,是名实相符的“食土者”。土官对所管辖境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有权对境内土地进行分配。[2]土官把大量的品质优良和肥沃的田土占为“官田”“官族田”,交给土民耕种,收入全部占为己有。对于为土官及家人服役的土民,土官把能够维持其生活的地分给他们。
其中,服兵役的土民由土官分得一份土地耕作,平时进行农业耕作,一旦发生战乱则需要服从征调为土兵,在土官的带领下保卫地方的安全。此外,还有很少一部分“民田”为土民所有,这些田地除了祖传下来之外,大部分由土民通过开荒而形成。土民可以对“民田”自行安排生产,种植收获归自己,但“民田”多是较为贫瘠的土地,收获较少。
(四)土司治理下的民俗文化
在这长达470多年的土司治理下,忻城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忻城的民俗文化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习俗,既有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特征,又带有土司文化特有的烙印。[2]如土民每年在农历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上有聚众唱歌的传统习惯,这也被称为“歌圩”。土民善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情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他们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歌手,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歌,并将其世代相传,用歌曲来点缀他们的生活。
又如土锦。土锦是忻城土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反映了土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土锦的材料以棉、麻线、丝绒为主,底布是用织机按经纬平纹交织制作而成,织起的花纹由彩色的真丝纬线织成。花纹是彩纬在底布上形成的,具有正反两面对称性,直至最后底布被完全覆盖。几何“卍”字纹、水波纹、云雷纹、线纹、蔓纹、圈点纹是土锦的主要纹路。土锦的图案有几何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颜色以黑、白、黄、蓝、红、紫为主;品种有被面、抱褛面、背带等。土锦色彩鲜艳、风格粗率豪放,曾为土民广泛使用。
二、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困难
来宾市于2018年1月1日颁布实施《来宾市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来宾市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为忻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遭受巨大的冲击。此外,忻城县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虽然当地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临诸多困难。 (一)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颁布实施偏晚,政策力度较小。当地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不深,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大,以致保护效果不明显。许多忻城本地居民仅仅知道土司衙署建筑群外观好看,却并不知道其历史来源和文化内涵。土司衙署经过一次次的翻新与复古,缺乏历史沧桑感。土锦手工艺已难见织女穿针引线,更多的是一台台机器发出的“嗡嗡”工作声,以致土锦在一定程度上散失了传统文化的意涵。
(二)土司文化遗产存在代际传承危机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土锦、山歌、戏剧等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代际传承问题已经成为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许多老一辈的民俗文化继承人已经离世,在世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多为高龄人群。由于民俗文化传承工作单调,且耗费精力多、耗费时间长,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民俗文化传承的队伍行列中来,以致面临传承代际中断的危机。
如传统土锦工艺主要以家庭代际传承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土锦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师徒传授、社会教育、文化展示、文化交流以及融入现代生活等新的传承方式。
其中,生产基地传承方式主要以忻城老街的壮锦织锦技艺传承基地(织锦中心)为主体,其前身是以梁恒源织郎为主的家庭作坊。由于时有人过来观摩,梁恒源织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将家庭作坊建设为壮锦织锦技艺传承基地。作为传承基地负责人,梁师傅积极思考土锦的发展路径,把土锦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起来,把一些流行、时尚的元素融入土锦织造中。目前土锦技艺中心不仅能够织造土锦,还能对土锦进行加工、二次制作,把土锦改造成受人欢迎且实用的背包、耳环、笔套、表框等各式各样的精美饰品,使土锦积极融入现代生活,以适应时代需求。但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大潮中,土锦传承出现了资金短缺、工艺传承代际中断、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狭小、市场购买率低等诸多问题。
(三)相关民俗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小,市场购买力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代化商品和流行文化产品,但传统文化产品却少有人问津。如山歌虽然录制了许多碟片与影视作品,但是购买和观看的顾客基本是老年人,市场狭小。土锦等手工艺品对于现代人来说,其作用多限于工艺品性质,消费人群较少。在调查过程中,织锦中心负责人表示,购买土锦手工艺品的人多是出于收藏目的。由于纯手工织锦的价格较高,一般普通老百姓极少愿意花钱购买。
三、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导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地域形象产生的标志,是地方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为此,忻城县应对土司文化遗产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中,进一步修整和保护土司建筑群,挖掘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增强当地群众对优秀土司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对土司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大抢救和保护,构建传承人命名与保障体系,在财政投入中设置专项管理和奖励资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土司文化遗产中原生态内容和变迁历程模拟展示出来,使得更多群众了解莫氏土司文化。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拟定科学的修整方案,对土司建筑群做到最有效的保护,全面呈现土司建筑群的建筑工艺特色;建立专门的网站,全方位介绍土司文化遗产,并积极同广大网民交流互动,听取有益的保护建议。
(二)不断完善制度法规,加强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
当地保护土司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措施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应的奖励与惩罚体系。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还能够有效避免土司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流失。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思考土司文化遗产,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多方面考证土司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努力吸收土司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和载体宣传土司文化遗产,将其优秀文化成分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使当地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忻城的历史和认识传统文化。
(三)转变经营理念,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忻城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此,要积极整合忻城区域内的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组织人员挖掘、撰写和出版有关忻城土司文化的读物,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土司文化遗产。
在开发土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人文内涵和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如当前土锦经营模式单一,产品销售主要是游客购买和参加各类展销活动为主,销售渠道狭窄。为了促进土锦的傳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策略,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让土锦和新媒体销售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广泛的特点开设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销量。其次,与现代服装企业合作,进一步把土锦的传统技艺、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让土锦能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样不仅能为当地增加部分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有利于增加土锦的销量,扩大土锦的知名度,促进土锦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
注释:
①参见广西来宾忻城县人民政府网相关介绍,http://www.gxxc.gov.cn/zjxc/。
②参见广西地情影像资料中心、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广西古建筑志》电视系列专题片对忻城莫氏土司衙署的介绍。
参考文献:
[1]李朝晖,李世愉.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论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莫军苗.忻城土司文化的历史源流与理性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3]韦林枚等.“壮乡故宫”:土司文化的缩影——忻城莫氏土司衙署[J].广西城镇建设,2011,(2).
[4]廖燕玲.忻城莫氏土司衙署[J].城建档案,2001,(6).
[5]莫莉荣.广西忻城土司教育文化探析[J].理论观察,2018,(1).
[6]张献之.忻城莫氏土司对待中原儒家文化的态度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简介:
段菲达,女,广西柳州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
蒋平,女,广西全州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
【关键词】土司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7-0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课题(批准号:2020QGRW035)。
一、忻城县莫氏土司文化遗产概况
忻城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有壮、汉、瑶等17个民族。①忻城县地处偏远地区且少数民族众多,为土司文化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在唐朝以前,忻城尚无建制。唐朝时期,封建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唐贞观初年,封建王朝在忻城设置芝州,并委派流官对其进行管理,出现“土流并存”的局面;明朝初期,莫保被委任为忻城协理县事,开启了莫氏土司对忻城的统治;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采用“改土归流”的政策进行地方治理,莫氏土司对忻城的统治由此结束。[1]255-264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忻城莫氏土司存续长达470余年,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遗产。[2]
(一)土司建筑
忻城莫氏土司衙署②以“壮乡故宫”而闻名,有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高超的建筑艺术。[3]衙署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筑。
衙署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由第八任土官莫镇威开始建造,之后的历任土官对其不断进行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土司衙门、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庙等主要建筑群。
1963年,衙署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定为土司博物馆;1996年,衙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衙署建筑群的装饰中,除了人物外,老虎、蝙蝠、蝴蝶、鹿、鹭鸶、仙鹤、喜鹊等是主要的动物,松、竹、梅、葫芦是主要的植物,石鼓是主要的器物,文字则有“卍”“寿”等字。这些建筑装饰以赤色为主要的色彩基调,体现了追求“福、禄、寿”的思想观念。[4]
(二)土司教育制度
明朝是土司制度的极盛时期。到了明朝初期,忻城虽然设置了县学,但是极少有人入学读书,最后不得不停办;之后,只有土司举办的官族教育和民办的私塾馆,对土官和家族子弟进行教学。[5]
到了清朝时期,土官莫镇国在土司衙门设置了三间义学,并制定了《教士条规》悬挂在衙中。《教士条规》劝告与期望并存,对土官和家族子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做,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和严慈相济的忠告。莫氏土司鼓励官族子弟积极学习中原儒家文化[6],并制定了“训荫官”“遗训”“族示”“家训”等家族内部条文,这些约束条文从思想、政治、行为上对土官及家族子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规劝和管理作用。意在規劝土官和家族成员要努力读书、明白事理、讲求忠孝;要勤于劳作、学习曲艺,不可游手好闲;要行商贸易;要以农为本、勤俭持家,切勿忘本,切勿贪图钱财。
(三)土司治理下的土地政策和土兵政策
土官不领朝廷俸禄,其公干支出和生活费用均是从辖境内的土地生产收入中解决,是名实相符的“食土者”。土官对所管辖境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有权对境内土地进行分配。[2]土官把大量的品质优良和肥沃的田土占为“官田”“官族田”,交给土民耕种,收入全部占为己有。对于为土官及家人服役的土民,土官把能够维持其生活的地分给他们。
其中,服兵役的土民由土官分得一份土地耕作,平时进行农业耕作,一旦发生战乱则需要服从征调为土兵,在土官的带领下保卫地方的安全。此外,还有很少一部分“民田”为土民所有,这些田地除了祖传下来之外,大部分由土民通过开荒而形成。土民可以对“民田”自行安排生产,种植收获归自己,但“民田”多是较为贫瘠的土地,收获较少。
(四)土司治理下的民俗文化
在这长达470多年的土司治理下,忻城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忻城的民俗文化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习俗,既有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特征,又带有土司文化特有的烙印。[2]如土民每年在农历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上有聚众唱歌的传统习惯,这也被称为“歌圩”。土民善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情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他们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歌手,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歌,并将其世代相传,用歌曲来点缀他们的生活。
又如土锦。土锦是忻城土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反映了土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土锦的材料以棉、麻线、丝绒为主,底布是用织机按经纬平纹交织制作而成,织起的花纹由彩色的真丝纬线织成。花纹是彩纬在底布上形成的,具有正反两面对称性,直至最后底布被完全覆盖。几何“卍”字纹、水波纹、云雷纹、线纹、蔓纹、圈点纹是土锦的主要纹路。土锦的图案有几何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颜色以黑、白、黄、蓝、红、紫为主;品种有被面、抱褛面、背带等。土锦色彩鲜艳、风格粗率豪放,曾为土民广泛使用。
二、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困难
来宾市于2018年1月1日颁布实施《来宾市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来宾市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为忻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遭受巨大的冲击。此外,忻城县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虽然当地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临诸多困难。 (一)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颁布实施偏晚,政策力度较小。当地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不深,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大,以致保护效果不明显。许多忻城本地居民仅仅知道土司衙署建筑群外观好看,却并不知道其历史来源和文化内涵。土司衙署经过一次次的翻新与复古,缺乏历史沧桑感。土锦手工艺已难见织女穿针引线,更多的是一台台机器发出的“嗡嗡”工作声,以致土锦在一定程度上散失了传统文化的意涵。
(二)土司文化遗产存在代际传承危机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土锦、山歌、戏剧等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代际传承问题已经成为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许多老一辈的民俗文化继承人已经离世,在世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多为高龄人群。由于民俗文化传承工作单调,且耗费精力多、耗费时间长,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民俗文化传承的队伍行列中来,以致面临传承代际中断的危机。
如传统土锦工艺主要以家庭代际传承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土锦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师徒传授、社会教育、文化展示、文化交流以及融入现代生活等新的传承方式。
其中,生产基地传承方式主要以忻城老街的壮锦织锦技艺传承基地(织锦中心)为主体,其前身是以梁恒源织郎为主的家庭作坊。由于时有人过来观摩,梁恒源织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将家庭作坊建设为壮锦织锦技艺传承基地。作为传承基地负责人,梁师傅积极思考土锦的发展路径,把土锦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起来,把一些流行、时尚的元素融入土锦织造中。目前土锦技艺中心不仅能够织造土锦,还能对土锦进行加工、二次制作,把土锦改造成受人欢迎且实用的背包、耳环、笔套、表框等各式各样的精美饰品,使土锦积极融入现代生活,以适应时代需求。但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大潮中,土锦传承出现了资金短缺、工艺传承代际中断、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狭小、市场购买率低等诸多问题。
(三)相关民俗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小,市场购买力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代化商品和流行文化产品,但传统文化产品却少有人问津。如山歌虽然录制了许多碟片与影视作品,但是购买和观看的顾客基本是老年人,市场狭小。土锦等手工艺品对于现代人来说,其作用多限于工艺品性质,消费人群较少。在调查过程中,织锦中心负责人表示,购买土锦手工艺品的人多是出于收藏目的。由于纯手工织锦的价格较高,一般普通老百姓极少愿意花钱购买。
三、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导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地域形象产生的标志,是地方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为此,忻城县应对土司文化遗产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中,进一步修整和保护土司建筑群,挖掘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增强当地群众对优秀土司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对土司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大抢救和保护,构建传承人命名与保障体系,在财政投入中设置专项管理和奖励资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土司文化遗产中原生态内容和变迁历程模拟展示出来,使得更多群众了解莫氏土司文化。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拟定科学的修整方案,对土司建筑群做到最有效的保护,全面呈现土司建筑群的建筑工艺特色;建立专门的网站,全方位介绍土司文化遗产,并积极同广大网民交流互动,听取有益的保护建议。
(二)不断完善制度法规,加强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
当地保护土司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措施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应的奖励与惩罚体系。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还能够有效避免土司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流失。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思考土司文化遗产,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多方面考证土司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努力吸收土司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和载体宣传土司文化遗产,将其优秀文化成分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使当地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忻城的历史和认识传统文化。
(三)转变经营理念,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忻城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此,要积极整合忻城区域内的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组织人员挖掘、撰写和出版有关忻城土司文化的读物,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土司文化遗产。
在开发土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人文内涵和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如当前土锦经营模式单一,产品销售主要是游客购买和参加各类展销活动为主,销售渠道狭窄。为了促进土锦的傳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策略,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让土锦和新媒体销售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广泛的特点开设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销量。其次,与现代服装企业合作,进一步把土锦的传统技艺、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让土锦能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样不仅能为当地增加部分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有利于增加土锦的销量,扩大土锦的知名度,促进土锦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
注释:
①参见广西来宾忻城县人民政府网相关介绍,http://www.gxxc.gov.cn/zjxc/。
②参见广西地情影像资料中心、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广西古建筑志》电视系列专题片对忻城莫氏土司衙署的介绍。
参考文献:
[1]李朝晖,李世愉.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论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莫军苗.忻城土司文化的历史源流与理性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3]韦林枚等.“壮乡故宫”:土司文化的缩影——忻城莫氏土司衙署[J].广西城镇建设,2011,(2).
[4]廖燕玲.忻城莫氏土司衙署[J].城建档案,2001,(6).
[5]莫莉荣.广西忻城土司教育文化探析[J].理论观察,2018,(1).
[6]张献之.忻城莫氏土司对待中原儒家文化的态度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简介:
段菲达,女,广西柳州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
蒋平,女,广西全州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