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希腊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希腊城邦时代的雅典,其民主政治体制被奉为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但雅典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参与主体是男性公民,妇女被排除在外。雅典妇女地位低下,长期被幽禁于家庭空间和事务之中,人身权、经济权、财产权、政治权以及文化教育权等丧失殆尽。唯有在男性觉得具有危险的宗教领域拥有一定权利和地位。通过对雅典妇女地位的考察发现,希腊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缺乏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公民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古希腊;城邦时代;民主政治;妇女地位
  【中图分类号】K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55-02
  古希腊城邦时代的雅典,先后经过君主制向贵族制、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过渡转型,最终进入民主政治体制。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践,被视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学界对其民主政治的历史起源、体制机制和局限性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既有研究主要还是从其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方面展开,而对其既有局限性的研究也主要从民主政治结构和实践的本身展开,对基于特定群体的政治权利保障以及参与机制缺失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虽然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女性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和地位。[1]如果女性的社会地位真如希腊神话中所描述的那样重要而令人尊敬,那么可以说其民主政治真的具有极大进步性。其实希腊神话的叙事中,也有对限制女性权利合法性的话语叙事,如“雅典卫城”和“潘多拉魔盒”的故事传说。那么现实中雅典城邦时代女性的地位到底如何呢?下面将对此展开考察,并以此来审视古代希腊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一、幽禁于家庭之中,基本人身权利难以保障
  个人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以及通信自由权等。古希腊民主政治时代的雅典妇女,生活在一个男权占支配地位的监护环境之中。一个女孩的监护人首先是她的父亲,再次是她的祖父或是同父兄弟。[2]她们的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和通信自由权等人身权利丝毫得不到保障。雅典妇女从其出生到出嫁之前都受父亲监护监管,活动主要被限制在闺阁之中,学习纺织、烹调等家务事。待其出嫁后监护人由父亲转为丈夫,仍受丈夫监管监控,活动空间仍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主要从事子女生产、养育和家务操持等事务,极少有外出活动的机会。即使年老时,她们仍受成年男性子嗣的监管监控。其一生都活在男性公民的监护之下,活动被严格控制在家庭之中,偶有机会参与宗教等公共活动或外出探亲访友,也需要披上面纱,并由他人陪同。梭伦甚至不允许妇女单独夜行,除非乘车。妇女缺少最起码的人格尊严权,男性公民羞与妇女为伍,连伯里克里本人都公开声称,妇女的最大荣幸是不被男人们提及,无论褒贬[3]。妇女要面对与男性公民绝对不公的环境,安全保障不足。男尊女卑的大环境,决定了女性从一出生就与男性之间存在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由于雅典妇女被长期幽禁于家庭之内,与社会隔绝,根本无法与外界进行自由通信,甚至连恋爱和婚姻自由都没有,婚嫁事宜主要由监护人包办。
  二、缺乏社会经济权,没有个人财产权
  社会经济权,主要指公民从事经济活动和获得国家与社会经济保障相关服务的自由和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和物质帮助权等。古代雅典妇女长期被幽禁于家庭之中,主要从事家庭劳作,与社会隔绝,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权利。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经济权,主要由家庭男性公民享有,女性公民只有家庭劳动义务,没有相关权利,这就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对家庭及其监护人的高度依赖性,其在经济上没有任何独立自主性。个人财产权,是指公民个体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它包括个人私有财產权和继承权。雅典法律规定,妇女无权继承遗产,不得与他人订立契约,不得在法庭起诉作证,无权立遗嘱,不得向别人借贷数目稍大一点儿的钱款、债务等等。[4]古代雅典妇女与法律上的未成年人一样,没有经济自主权。她们无权拥有、管理或控制1麦斗大麦以上的契约,她们的一切经济事务都由男性监护人负责处理。雅典妇女不能拥有除自己衣服和珠宝以外的任何形式的财产。[5]雅典妇女虽然在其出嫁时,家里往往会给予一定数量财物作为嫁妆,但这笔嫁妆财产在其婚后将成为新监护人丈夫的财产,而当其丈夫老死或病亡后,雅典妇女由于没有继承权,这些财产也只能由其男性子嗣继承。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时代的妇女缺乏社会经济权,经济上缺乏独立性,对家庭和监护人高度依赖;同时她们没有财产占有和继承权,丝毫没有个人财产权利。
  三、隔离于公共事务之外,缺乏个人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它主要包括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等。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其公民大会具有高度开放性,所有雅典男性公民均可参与公共事务相关议题的讨论、辩护,参与公共事务的投票和决策等活动。虽然这种民主政治制度比君主和贵族专制政体具有一定民主性,但其却是建立在男权专制的基础之上的。广大古代希腊妇女,虽然作为公民,却被隔离于公共事务之外,被限制在家庭空间和事务之中。广大妇女们既不能就公共事务发表看法、讨论,更别说对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了。可以说古代希腊妇女丝毫没有个人的政治权利可言。极为讽刺的是,雅典女性公民作为雅典男性公民的合法妻子,被限制在家中,无法参与任何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参与男性公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最为典型的是伯里克利的情妇阿斯帕西亚,她不仅对伯里克利的政治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哲人都曾带门徒拜访她,向她学习雄辩术。由此可见,古希腊城邦时代的雅典妇女,被隔离于公共事务之外,限制在家庭空间和事务之中,丝毫没有个人的政治权利。   四、重家务技能培养,缺乏文化教育权
  文化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所享有的自由和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受教育权和自由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古代雅典妇女由于处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整个体制对妇女的定位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操持家务,因而女孩从小便主要闭锁于闺阁之中,学习纺织、烹调、育儿等家务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失去了男性公民所享有的受教育权。结婚以后,继续被限制在家庭事务之中,也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所以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期的雅典妇女,缺乏受教育权。而正因为其无法接受正规教育,没有知识文化基础,又被家务技能和琐事所限,她们也没有自由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黄金时代”,雅典为“全希腊学府”,文化成就斐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巨匠,而他们当中竟无一人为女性[4]。这从侧面反映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代雅典妇女文化教育权缺乏的社会现实及其消极后果。
  五、宗教活动中的特有权利,暗夜中的一抹亮色
  古希腊民主政治时代的雅典妇女,其人身权、经济权、财产权、政治权和文化教育权等几乎全部丧失,但在宗教活动中,她们却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雅典人具有浓厚的神权崇拜思想,极端重視宗教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宗教节日和祭祀活动,获得神的庇护。宗教活动是全体公民都参加的活动,妇女也包括其中。妇女们被允许与男性公民一起参加宗教节日的各种盛典和社会活动,甚至在泛雅典娜节盛典中参加游行活动的挎篮女孩可以和官员与将军等一起成为祭品的受惠者。在一些农村地区,平民妇女甚至拥有自己的宗教节庆——迪奥尼索斯节。此外,雅典城邦时代妇女还可担任神庙祭司和神谕所的预言者——女祭司。女祭司由于承担神与世人进行沟通的桥梁作用,对于崇拜神权的古雅典人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权和社会地位。而在宗教节庆期间,妇女从辛苦的家庭劳作中解放出来,得到喘息的闲暇,宗教活动也深受妇女们喜爱。至于为什么雅典城邦时代妇女能够在宗教活动中拥有其特有的权利,有人认为主要是当时雅典男性认为与神打交道是危险的事。可以说雅典城邦时代妇女在宗教活动中的特有权利,成为当时女性权利广泛缺失的暗夜中的一抹亮色。
  六、结语
  古希腊城邦时代的雅典妇女,虽然处在民主政治时代,号称“黄金时期”,但其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城邦时代的雅典妇女,处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之中,她们从出生到死亡,主要被限制在家庭空间之中,从事的活动也主要是家务活动。她们被幽禁于家庭之中,既没有人身自由权、也没有人格尊严权、更没有通信自由权,人身基本权利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她们除了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之外,没有任何经济自由权、也没有任何经济保障权、更无法占有和继承财产,完全丧失经济财产权。她们不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谈论和决策,既没有选举权、也没有政治活动参与权、更没有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权。古代雅典妇女从小就被限制在闺阁之中,学习操持家务的各种技能,无法接受正规文化教育,从而丧失文化教育权。她们唯一拥有一定权利和地位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宗教活动领域,她们可以参加宗教节庆的各种活动,享有与男性公民相同的权利,并可以担任女祭司,享有“预言”和“与神交流”的权利。虽然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相对于君主专制和贵族专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从性别地位差别来看,这种进步性仅限于男性公民的社群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时代女性公民的社会地位不仅没有提升,还比古风时代退步了很多。今天重新审视雅典城邦时代妇女遭受歧视、社会地位低下的议题,仍然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价值和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裔昭印.从城邦的特征看古代雅典妇女的地位[J].世界历史,1995(5):64-71,128.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6.
  [4]张晓校.从雅典妇女地位看其民主政治局限性[J].史学集刊,1993(1):45-47.
  [5]孙雅妮.论雅典城邦时代的妇女地位问题[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25-26.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人民都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在各个方面都各具鲜明的特点。中国民间故事同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对比,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俄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对中俄民间故事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24-02  通过中俄民间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导致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之而起的权力追逐战中,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荣升为新的统治阶级,有的则逐渐没落。在此过程中,贵族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其中没落一方的中小贵族经历了强烈的落差感,由于中小贵族是最先分裂且失落感最强的阶层,所以中小贵族阶层的社会理想最早出现。在不断的思考中,他们终于找到一条适合本阶层生活的道路,即“小国寡民”的理想
期刊
【摘要】张天翼与蔡万植是1930年代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讽刺作家,在两国的文坛上都曾发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两人都善于以讽刺手法描绘社会中各种人物,借以抨击残酷的社会现实。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研究法,通过对张天翼的短篇小说《移行》与对蔡万植的短篇小说《痴叔》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两位作家对当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张天翼;蔡万植;讽刺作品;知
期刊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刻画了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他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之一,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可是,关于这一人物话语中所展现出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圣·约翰在身份找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帝国主义思想和霸权意识。这一过程也正是他由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到被欧洲基督教文化所接纳,最后回归“统治者”身份的过程,反映出勃朗特在塑造圣·约翰这一人
期刊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逐渐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但是这种极大的满足反而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内心的否定性以及批判性,人逐渐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从而导致了无休止的社会问题,人与社会不可逆转地朝着单向度的方向發展而逐渐走向异化,当资本和技术在同一阵营中,就会导致一种极权社会,工人阶级的力量被削弱,阶级之间的障碍似乎也无法被打破。马尔库塞着眼于艺术
期刊
【摘要】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根据城市出现过程可划分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并有着各自独有的特点。而这五类城市,可以称为国家行政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军事要塞、新型经济商业城市和“市”“镇”。几类城市的主要职能并不相同,但其配套功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市、镇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完成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效为主的改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动静问题,是理气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出发点,写出《太极解义》,探讨解决理气关系的路径,明确“无极而太极”,是说“无形而有理”。太极是宇宙第一本源,太极是理,阴阳才是气,太极动静生阴阳。  【关键词】朱熹;太极;理气;动静;太极解义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1-02  “己
期刊
【摘要】《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历史解读者与历史当事人之间的一场对话,通过口述了解张学良历经戰争,厌倦内战,觉醒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发动西安事变,改变历史轨迹,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这也为人们观察一个“生动形象”的张学良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张学良;爱国精神;口述历史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53-02  一
期刊
【摘要】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行不言之教”也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特性去进行教化,按受教育者自身的规律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一种德育理论,它有着自己的理念、方法和心理。  【关键词】老子;行不言之教;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5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的背景是中国通俗小说与“五四”新小说的对峙期,即自“五四”文学革命至抗战前。本文将从“五四”新小说的成就与不足、互动位移以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对峙期的背景下,以中国通俗小说和“五四”新小说为论述主体,揭示二者的显著特征,并对其展开比较和探讨。  【关键词】通俗小说;五四;新小说;对峙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