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对当前存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面对问题学生不能回答的成因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预防和化解,使初中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启示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会表现出“走神”的心理和情绪,类似于上课时开小差,练习不认真,故意不按教师的引导去做,常常与教师要求反向行之,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思想常常不在状态,面对问题不能回答。这种不良现象如不及时预防和化解,不仅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对此,文章对当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成因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预防和化解,使初中生端正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一、“学生不能回答”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不断丰富,情绪易冲动,思维变化快,导致很难专注于某一事物。初中生的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尤其在课堂这种空间封闭、信息量大、学习紧张的场所,一旦走神,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降低学习效率,从而使他们面对问题时难以作答。此外,思维障碍是导致初中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重要因素,当面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学生会通过内部认知结构搜寻答案,此时思维中会出现短暂的空白,一旦这种空白不能恢复,则对回答问题产生影响。
2.教师的原因
教法呆板、形式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遍现象。受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常常给学生过多限制,在教学方法上习惯生搬硬套,甚至在语言表达上示范不当、讲解不明、质量欠佳等,使学生既容易对教师产生失望的情绪,又感到没有自由宽松、个性化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学习上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丧失信心,长此以往,则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面对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作答。
二、消除“学生不能回答”的有效对策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并且容易冲动,他们学习的出发点有一部分与教师有关,如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法,等等。当面对一名严厉的老师,用严峻的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回答,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回答问题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可转变教学理念,将督促学习转化为引导,将批评转化为鼓励,一方面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自己的形象,让学生乐于与自己接近。同时,教师还可将提问的主体由自己转嫁于其他人,如让学生与教学资源互动,从中自主提出问题,或将问题转化为多媒体视频、生活实例等,由教师协助学生回答问题。如此则既能够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恐惧,又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优化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更决定了学生能否准确答题,因此,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答题质量。中国的历史结构是24个王朝,每一个王朝都有很多历史事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中都有中心人物。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联系法学习历史,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把握历史的发展,同时辅以问题,从而使学生把握住重点知识,面对问题时有话可答。
以“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为例,受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对明朝的建立并不陌生。然而,明朝采用了哪些集权制度?学生则不甚明了。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结合问题的提出,带领学生全面解构这段历史。
教学分析:从明朝276年的历史来看,专制集权发生在王朝建立初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因此,笔者引导学生以朱元璋为研究对象,采用提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找到解构明朝专制集权加强的突破口。
提出问题:明朝为什么要专制集权?
分析解答: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朱元璋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和处事作风,二是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便于统治,必须采取专制措施,加强君权。
问题2:明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哪些办法?
分析解答:笔者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朱元璋的做法是:政治军事: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建立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思想文化:①八股取士;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问题3:明朝专制集权取得了哪些效果?
分析解答:①加强了对大臣的控制,巩固了朱元璋的皇权地位;②控制了明朝的军政大权;③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如此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纷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会以历史人物为突破重点,通过对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研究,逐渐向外围扩展,从而加深了对一段历史的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容作答,降低了“不能回答”的概率。
总之,初中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成因,固有自身因素,但关键因素源于教师。教师的“期望效应”作用于教学理念,并影响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勤于反思,善于总结,通过改变教态、优化教法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2]。
参考文献:
[1]刘志祥.“学生不能回答”的启示[J].师道,2012(2):37-37.
[2]周冲.深化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9):14-14.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启示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会表现出“走神”的心理和情绪,类似于上课时开小差,练习不认真,故意不按教师的引导去做,常常与教师要求反向行之,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思想常常不在状态,面对问题不能回答。这种不良现象如不及时预防和化解,不仅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对此,文章对当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成因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预防和化解,使初中生端正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一、“学生不能回答”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不断丰富,情绪易冲动,思维变化快,导致很难专注于某一事物。初中生的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尤其在课堂这种空间封闭、信息量大、学习紧张的场所,一旦走神,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降低学习效率,从而使他们面对问题时难以作答。此外,思维障碍是导致初中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重要因素,当面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学生会通过内部认知结构搜寻答案,此时思维中会出现短暂的空白,一旦这种空白不能恢复,则对回答问题产生影响。
2.教师的原因
教法呆板、形式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遍现象。受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常常给学生过多限制,在教学方法上习惯生搬硬套,甚至在语言表达上示范不当、讲解不明、质量欠佳等,使学生既容易对教师产生失望的情绪,又感到没有自由宽松、个性化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学习上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丧失信心,长此以往,则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面对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作答。
二、消除“学生不能回答”的有效对策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并且容易冲动,他们学习的出发点有一部分与教师有关,如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法,等等。当面对一名严厉的老师,用严峻的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回答,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回答问题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可转变教学理念,将督促学习转化为引导,将批评转化为鼓励,一方面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自己的形象,让学生乐于与自己接近。同时,教师还可将提问的主体由自己转嫁于其他人,如让学生与教学资源互动,从中自主提出问题,或将问题转化为多媒体视频、生活实例等,由教师协助学生回答问题。如此则既能够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恐惧,又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优化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更决定了学生能否准确答题,因此,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答题质量。中国的历史结构是24个王朝,每一个王朝都有很多历史事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中都有中心人物。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联系法学习历史,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把握历史的发展,同时辅以问题,从而使学生把握住重点知识,面对问题时有话可答。
以“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为例,受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对明朝的建立并不陌生。然而,明朝采用了哪些集权制度?学生则不甚明了。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结合问题的提出,带领学生全面解构这段历史。
教学分析:从明朝276年的历史来看,专制集权发生在王朝建立初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因此,笔者引导学生以朱元璋为研究对象,采用提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找到解构明朝专制集权加强的突破口。
提出问题:明朝为什么要专制集权?
分析解答: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朱元璋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和处事作风,二是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便于统治,必须采取专制措施,加强君权。
问题2:明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哪些办法?
分析解答:笔者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朱元璋的做法是:政治军事: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建立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思想文化:①八股取士;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问题3:明朝专制集权取得了哪些效果?
分析解答:①加强了对大臣的控制,巩固了朱元璋的皇权地位;②控制了明朝的军政大权;③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如此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纷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会以历史人物为突破重点,通过对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研究,逐渐向外围扩展,从而加深了对一段历史的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容作答,降低了“不能回答”的概率。
总之,初中生面对问题不能回答的成因,固有自身因素,但关键因素源于教师。教师的“期望效应”作用于教学理念,并影响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勤于反思,善于总结,通过改变教态、优化教法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2]。
参考文献:
[1]刘志祥.“学生不能回答”的启示[J].师道,2012(2):37-37.
[2]周冲.深化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9):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