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馆”款四系瓶赏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zhixingki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铭文,最初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它们往往记录了祭祀、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及器主、铸造工匠等重要消息,故尤为考古、文物界重视。同时,铭文也泛指其他质地古器物上的文字,如金银器、砖瓦器以及陶瓷器。就陶瓷器铭款而言,明清瓷器常见有年号底款、堂号底款和吉祥语款,晚清民国瓷器又多见有诗文款,而元代以前的陶瓷器上铭款则极为少见,故而十分有价值。本文介绍的是“国魂—中国古代名窑陶瓷展”上展出的一件“高阳馆”款铭四系瓶,以此为切入点,进而探讨一下宋元时期这类墨书款四系瓶的相关问题。
  “高阳馆”款四系瓶(见图1),高25厘米,口径4.5厘米。造型为小口,短颈,颈部与肩部之间置四系,系较宽扁,上宽下尖,系面均有四条平行的竖线纹。腹部较肥大,呈橄榄形,下承圈足,细看瓶身有拉胚的痕迹。瓶中上部施白釉,下部施黑釉,釉面肥厚、匀净,由肩部向下斜书行书体“高阳馆”三字。
  四系瓶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中的代表性器物,一般瓶体上部施白釉,下部施黑釉、褐釉或露胎,其中在白釉部分以釉下绘黑彩装饰。其装饰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图案和花卉纹样的,也有书诗文作为装饰,以及与这件“高阳馆”款铭四系瓶类似的书写馆名款装饰。
  有关馆名款四系瓶,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仁和馆”瓶。清代两部著名的陶瓷著作《陶说》和《景德镇陶录》都转引了晚明人陈继儒《妮古录》中的一段记载:“余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买得白定瓶,口有四钮,斜烧成‘仁和馆’三字,字如米氏父子所书。”[1]后来,冯先铭先生又多次在著述中,将古籍中的这处记载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仁和馆”款四系瓶进行比较,认为这类馆名款瓶并非《妮古录》所说的定窑产品,其产地应是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的彭城窑(即磁州窑的中心窑场之一)[2]。冯先生的推断近年得到进一步证实,邯郸市彭城镇在旧城改造中,出土了许多肩部斜书“仁和馆”“太平馆”“熙春馆”“八仙馆”“同乐馆”等馆名款的四系瓶标本及残片[3]。
  不过,除了磁州窑中心窑场彭城窑、观台窑外,周边广大地区还分布着众多仿磁州窑风格的窑场,陶瓷学界将它们统称为磁州窑系。在河南、安徽、山西、陕西、山东、江西、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都有烧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场,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安徽省萧县白土镇的萧窑就是其中之一。据清代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记载:“萧窑,出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省宿州市)之白土镇,一曰白土窑,亦宋代烧造。厥土白壤,质颇薄泽,皆白器,制式规范颇佳。”[4]而从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看,萧窑既烧仿定窑风格的白釉瓷器,也烧白釉黑花的磁州窑风格瓷器[5]。1985年在安徽省萧县白土镇萧窑遗址上也出土过一件白褐釉墨书“八仙馆”款四系瓶(见图2),高26.9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7厘米。器形与上述“高阳馆”款四系瓶相近,不过瓶身略显细长,中上部施白釉,下面施一小段褐釉,最下部则露胎[6]。值得注意的是,萧窑窑址出土的这件四系瓶,肩部“八仙馆”三字为竖书,而与彭城窑窑址出土的四系瓶馆名款斜书有一定区别。无独有偶,萧县的邻县安徽省濉溪县在1984年10月也曾出土过一件“八仙馆”款四系瓶,通高24.7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7.7厘米,此瓶形体、胎釉、书体均与萧窑窑址出土的“八仙馆”款四系瓶相似[7]。这说明宋元时期,除了河北磁县彭城窑外,安徽萧县的萧窑也生产这类馆名款四系瓶。据笔者观察,磁县彭城窑馆名款四系瓶腹部圆浑,上部施白釉,下部施黑釉,制作更为规整;而萧窑馆名款四系瓶器形则较为修长,上部施白釉,下部施褐釉或露胎不施釉。
  应当提出的是,在萧县所在的安徽省皖北地区,还出土过几件馆名款的四系瓶:安徽省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出土“仁和馆”款四系瓶(见图3),瓶体浑圆,下部施黑釉,应属彭城窑产品;安徽省太和县出土的“仁和”款四系瓶(见图4);1982年安徽省萧县出土的“太平馆”款四系瓶(见图5)。后这两件则瓶体修长,下部施褐釉,当为萧窑产品。
  对于这些四系瓶上所书馆名的含义,冯先铭先生认为与宋元时期的馆驿有关,是馆驿用于装酒的酒器。近年来,更多学者则认为这些馆名与酒肆有关,总之与酒有关,四系瓶是装酒的酒具已无疑问。相对而言我,更同意后者,“仁和馆”“八仙馆”“太平馆”等同名的四系瓶,很多地方都有出土,不太可能专指某一处馆驿。可能性更大的是,这些馆名多为各地酒肆的常用名。如“仁和馆”直到清末民国时期的《申报》上仍有多处出现,为上海等地的酒楼、饭馆名。
  回过头来,此次展出的这件“高阳馆”款四系瓶,下部施黑釉,瓶体较饱满,应为彭城窑生产。“高阳馆”款四系瓶虽然是第一次发现,但是“高阳馆”当是中国古代酒肆的常用名。明代郭勋《雍熙乐府》中有这样的诗句:“度流光如逝水,高阳馆举杯。” 而在山东有临淄八景之首的“高阳馆外酒旗风”,并有诗曰:“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8]可以想见,千年之前,一家名叫“高阳馆”的酒肆,门前酒旗迎风招展,店内摆满书有“高阳馆”的四系瓶,迎接八方来客。而千年之后,古迹难觅,只有这古朴的四系瓶,还在为我们讲述着中国酒文化的传承。
  注释:
  [1](明)陈继儒.妮古录·卷四·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朱琰.陶说·卷五·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九·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37.
  [3]马小青,张春芳.磁州窑四系瓶新证[J].文物春秋,2002(4).
  [4]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七·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28.
  [6]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7.
  [7]安徽省文物志编辑室.安徽省文物志稿(上)[M].1987.67.
  [8](明)郭勋.雍熙乐府·卷十八·四部丛刊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9]叶涛,刘勤学.高阳馆外酒旗风——齐文化与酒漫笔[J].民俗研究,1990(1).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其他文献
竹刻之道自古有之,但真正兴盛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上海嘉定,从事者多为文人雅士,而非一般匠人。其艺术成就,赏玩情趣,非外人所能领略。它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枝独秀的奇葩,以竹为载体,融诗、书、画等诸艺为一炉。所作也是自己玩赏、馈赠文友之物,而非谋生之用。竹乃常见之物,随手可得,不为特殊。而明清以来,文人巨匠凭其书画造诣,以刀作笔,施以竹材,于方寸间做文章,化腐朽为神奇,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至今仍
期刊
【摘要】随着江汉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物得以发现,江汉区博物馆筹建办公室收藏的一份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口版《新华日报》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新华日报》在武汉的发行时间并不长,存世量少,所以尤为珍贵。汉口版《新华日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它是抗战时期历史的见证,是武汉作为重要战略地位的体现,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之一。在中华民族最危险
期刊
【摘 要】高足杯俗称马上杯,盛行于元代,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高足杯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本文以目前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的高足杯为基础,通过类型学分析,对高足杯的造型、纹饰做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足杯 造型 纹饰高足杯的长把柄可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上,游牧民族骑猎时可随时用来喝奶浆或饮酒,这为蒙古人的游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高足杯材质有金的、有瓷的。目前发现的内蒙古地
期刊
[摘要]革命军人证明书,是部队寄往革命军人家里的,对军属家庭是一种荣耀。本文以解放初期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为例,记载那段峥嵘的红色岁月。  [关键词]革命军人证明书 中南军政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红色藏品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非常具有情感意义和历史价值。近年来,这些承载着一代人共同回忆的历史纪念品已经越来越稀少,市场价值也明显攀升。笔者所要介绍的革命
期刊
【摘要】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工笔重彩表现形式。本文以锦州市博物馆(以下简称我馆)珍藏的一幅清永瑢的《青绿山水图》谈起,以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创作技法、艺术形式为研究方向,以探究这幅《青绿山水图》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永瑢 青绿山水画 历史 艺术价值  在我馆的文物库房里,珍藏着一幅清乾隆皇帝第六子永珞的《青绿山水图》。回忆起与这件文物的缘分还得从1997年的
期刊
【摘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西汉长沙国境内,先后发现了一系列高等级贵族乃至王室家族的墓葬,出土了一些标示墓主人身份的各种材质的官私印章,印证和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为我们考察历史上长沙国境内曾经出现过的贵族世家提供了更多有益的线索。本文即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结合史料记载,简要梳理西汉长沙国曾经出现过的世家大族。  【关键词】西汉 长沙国 贵族世家  西汉长沙国是汉代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期刊
山东省博物馆一楼展厅常设“佛教造像艺术展”,其中最重要的展陈内容就是闻名遐迩的北朝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造像。展厅内另有一批(共十件)汉白玉小型石雕造像及残件,出土于山东省北部的滨州市惠民县沙河杨村,较少为人关注。笔者通过对其雕刻风格、工艺特征、发愿文、石料等方面的观察,认为这批造像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山东惠民县出土白石造像,含确切纪年铭文的八件,年代分别是东魏三件:武定五年(547年)背屏式菩萨像
期刊
3月中旬,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主持召开了“文物科技鉴定培训暨专家座谈会”。安徽省文物鉴定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各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等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和座谈。  培训邀请了著名的红外摄影专家和微痕鉴定专家讲解了《红外摄影与文物鉴定》和《文物微痕鉴定》知识。课程结束后,参培人员对此次培训的反响非常热烈。作为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文博人员,课时虽短却“打
期刊
[摘要]本文以服饰边饰为出发点,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汉族经典藏品为主要研究实例,对汉族传统服饰边饰中的特色工艺表现进行解读。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对镶嵌、堆绫、挖云、盘金、彩绘、综合装饰等特色边饰工艺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传统服饰边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传统服饰 边饰艺术 特色工艺  边饰,指器物边缘的装饰,也指对服饰边缘进行修整装饰的意思。传统服饰边饰多指用狭窄
期刊
[内容提要]戴面具表演是傩剧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与其他剧种最明显的区分标志,而面具是贯穿整个傩事活动的核心道具。池州市博物馆现藏清代傩面具27枚,采取平雕、线雕、透雕、镂空、浅浮雕等传统技法,运用柳木或黄杨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雕刻刀法简洁、流畅、细腻,追求布局的均衡统一,强调色彩的对比运用,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夸张有度,变形有法,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面具精品之作,为研究池州傩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