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视角提高学生的自主展示能力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w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为低下。这种历史课堂缺乏人文气息,没有生命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过于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缺乏课程开发的自主性。
  (2)教师忽视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缺乏对历史教学的感悟。
  (3)教师忽视史实和史料,抹杀历史情感,缺乏历史教学的个性特质。
  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元视角,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中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展示能力。
  二、教学描述
  1 教材分析。
  “秦帝国的兴亡”这部分知识是初中历史的教学重点,它包括三个子目:“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这三个子目分别讲述了秦王朝的兴、衰、亡,是有机联系的三个环节。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实际,拟定以下目标:
  (1)了解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结合现实激发学生对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2)通过解读“秦朝疆域图”,了解秦帝国的疆域,形成时空观念。
  (3)知道秦朝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为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
  “统一”不仅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而且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在第一个子目。这就淡化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自主展示能力的培养。对此,我搜集了有关秦末农民战争的资料,反思如何利用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展示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公元前221年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因为秦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时代。然而,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千秋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观察“秦代刑具”图片,思考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
  展示以下材料:
  秦末农民战争的主力是农民群众、中小地主和六国旧贵族。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陈胜、吴广为主的农民军起义;第二阶段是以刘邦、项羽为主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并建立了融合多方面意志的汉王朝。这样,农民战争的性质就逐渐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转变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即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国势力与以刘邦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势力的斗争。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秦始皇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强迫农民服兵役、服徭役,使得农民“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大量劳动力被迫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当时的社会生产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政治方面。秦朝的统治阶级主张实施严刑峻法,农民稍有不满或反抗,便会受到镇压,往往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这使得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3)意识形态方面。秦王朝的统治阶级主要是由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组成,他们具有一定的骄傲心理。这反映在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上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刑罚严酷;反映在统治心理上就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爆发与当时“王侯将相本无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4)阶段斗争方面。在秦朝的专制统治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迅速激化。另外,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危机,矛盾不断加剧。而且当时的六国贵族对秦朝的统治也心存不满,企图伺机推翻秦王朝。
  (5)人民生活方面。秦朝的专制统治超过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因此,为了反对暴政、争取生存,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通过起义来为自己争取利益。
  (6)环境因素方面。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影响了秦末农民战争。众所周知,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因雨失期”,正是在这种“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的情况下,陈胜、吴广举起义旗。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是有多种可能性的。
  得出结论: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生产力、政治、社会意识、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课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一统天下却又灭亡的历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然而,它却随着统治者的腐朽而走向了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索。
  四、教学意图
  在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阐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整个历史事件中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的思想,设身处地地感知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历史人物的经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梳理历史的脉络,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
  五、教学反思
  历史发展动力理论是利用由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运动的原因、发展轨迹。在某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材知识得到了延伸,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用历史材料,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审视与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几年,高中地理教材也有不少变动,版本也很多,不过它们的共同点是教材中都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内容。笔者先后已完成了中图版和人教版教材的教学,通过对比学习,笔者想对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析探索类活动,即将地理事物或现象以图表、数据、材料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实践操作类活动,即通过
高考、中考对中学生的学习导向性极强。高中理科生认为高考不考思想政治,学不学无所谓;高中文科生认为政治理论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初中生认为只要在考前背一背思想品德知识就行,不必深入地了解。这些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死记硬背,轻探索创新;重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贴切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将自己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做以介绍。  一、实例导入法  在講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时,我一直在苦苦思考如何导入,一直到进教室时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案,恰巧在这时,我看见一位学
刘小松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增长学生知识、素质、情感的各种资源。因此,教师要寻找、甄别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开展。下面笔者就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开发高中历史课程
【摘要】 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学英语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后续英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模式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借助智慧课堂的构建开展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全新的高质量学习,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视听感官器官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探究。还能够以信息技术的形式将知识展示给学生,这与小学阶段学生对形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其创造能力也逐渐增强,但他们看待问题还是较片面、主观、偏激,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一、正面引导学生看待民族融合  在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民族融合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正确看待民族融合,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非常重要。于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逐渐被广泛运用,并成为课改中的一个亮点。这种以案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能力锻炼的方法,贯彻了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开展主体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使课程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是思想政治课程特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集思想性、理论性和时政性为一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它提倡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政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片段。  教师:我们班被学校评为“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那么什么是自主管理呢?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介
情境化、生活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到情境化和生活化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学会知识,又提高能力呢?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到了实验中学王莉老师上的一堂骨干教师培训研究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条件,王莉老师巧妙地开发教材
近年来,更多的人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教材分析。如:山东师范大学周晓芬的《高中历史岳麓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以必修3文化史为例》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比较教材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东北师范大学赵唤唤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必修1为例》梳理出两个版本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相对而言,研究涉及人民版与人教版经济史内容特色比较的文章较少,笔者想通过比较这两个版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