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优良品德形成的先决条件,学校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注重学校教育,要有极大的热情,付出艰辛的劳动,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入手,常抓不懈,从根本上杜绝冷一阵热一阵的松散作风,改革传统观念,扎扎实实地从学科教育入手,倾注情感教育,增进师生情感,注重工作实效,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只有这样,学生高尚的道德逐步形成,身心才能更加健全,素质教育才能付注实际,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春天才一定会早日来到。
【關键词】心理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心理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学生的心理能否得到良好发展,是素质教育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在全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
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展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曲变,矫正不正常的现象发生,防患于未然。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本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教育工作的去深入地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责无旁贷,任务艰巨。下面就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二、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 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强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各育健康全面的向前发展。
1.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德育教育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学生只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形成。
2.智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总之,只要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促进学生认识规律的和谐发展。
3.美育、劳动教育与心理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有良好的素养和追求,这样从心灵深处奠定起成功的风帆,学生就能沿着健康的轨道阔步向前。
【關键词】心理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心理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学生的心理能否得到良好发展,是素质教育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在全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
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展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曲变,矫正不正常的现象发生,防患于未然。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本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教育工作的去深入地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责无旁贷,任务艰巨。下面就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二、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 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强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各育健康全面的向前发展。
1.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德育教育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学生只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形成。
2.智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总之,只要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促进学生认识规律的和谐发展。
3.美育、劳动教育与心理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有良好的素养和追求,这样从心灵深处奠定起成功的风帆,学生就能沿着健康的轨道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