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f_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海省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青海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青海省的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就本民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遍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当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侵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首先,藏语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语言,是母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要着力提高本民族素质,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当中加强藏语的教学,否则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奏效,提高全民素质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在青海省藏族在校小学生中,大约只有7%的学生在城市小学就读,另有13%的学生在县镇小学就读,而将近80%的学生在农牧区小学就读。从以上青海藏族小学生的分布状况来看,大约有90%以上的藏族小学生都生活在藏语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是藏语,使用的是藏语,熟悉的还是藏语,藏语是这些孩子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最有效的思维工具。再次,藏语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基本能记载人类口头发出的所有音节。藏族学生从语言的学习实际看,由于藏文和藏语是一致的,读出声音就能了解意思,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藏文是拼音文字,易读、易记、易写,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普及教育,在短期内均可见成效。因此,使用本民族语文在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非常有效。从这两方面看,藏语不仅是青海省藏族人民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也是发展青海教育和本省经济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全国的92%,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是国内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言。因此汉语是功能大的语言。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语言的使用范围内,使用功能大的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占优势。为了交际的需要,学习、使用交际中占优势的语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着眼于藏族更加繁荣的发展,学习和赶上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那么仅有藏语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对双语使用的趋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就忽视了双语教育与使用,就会妨碍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往来,同样不符合藏族人民的利益与愿望。因此,以藏语文为主,开展双语教学是青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对青海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截止2001年,青海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青海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均用民族语言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藏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州、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青海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呢?群众的意愿应被作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就青海省而言,目前已基本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民族教学体系,教学秩序趋于稳定,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各方面亦有新的起色。然而,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用语的衔接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实行了以藏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在学校教学用语之间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其初中新生多数来源于用藏语授课的小学,这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多数在初小左右的程度,很不适应初中以上用汉语授课的要求,这是藏族学生学习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个别院校虽然开设了藏文课,但由于受社会不重视藏语文的影响,藏文课有名无实,致使许多藏族学生成了“四不像”,汉文不过关,藏文没学好,外文也不会用。这是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初中仅用藏语授课又难以与高中或中专学校的教学语言衔接。因语言衔接的困难和汉语文基础差,适应不了以汉语为主,藏语作辅助的教学形式,造成了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的学生毕业考入高等学校后,听不懂高校用汉语讲授的课程,学习跟不上,既给学生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双语教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双语教师是指接受过师范教育和训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并能用两种语言文字讲授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师。从青海省的双语教学现状看,主要是以农牧区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并是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而农牧区所需要的老师既不是单用汉语授课的老师,也不是单用藏语授课的老师。而是需要一支学历合格、藏汉两种语言兼通,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能用双语授课的、合格的师资队伍。就目前青海培养出来的双语教师来看,不仅数量少,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十分理想,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过关,部分教师藏文程度很低或汉语文水平不过关,不能用藏语授课或不能用汉语授课。基层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专业教师紧缺,而生物、地理、历史等专业教师过剩。致使有的学校所开设的数学、物理等课程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授,因教师本身不是教授此类专业的,故专业名词术语不熟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第三,双语教材使用不规范。一是小学教材。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使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的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二是初中教材。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的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版《汉语文》教材。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青海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如玛沁县民族中学、泽库县民族中学、同仁县民族中等),其他科目如《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地采用藏文版教材。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三是高中教材。青海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四是辅助教材。青海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教材的名词术语不统一。藏语文教学也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背离了它的规律,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自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青海省的双语教学及教材建设工作,特别是1978年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当前藏语文授课教学班的教师和学生的教材品种短缺、不配套、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编辑出版机构不健全、印刷设备陈旧、教材供应不及时、出版经费严重短缺以及藏、汉对照的工具书极为缺乏等问题还存在,教材供应慢、乱、差以及缺乏相应的辅助教材是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外,数、理、化、生、地、史等现代学科的民族文字教材,有的翻译还不太准确,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这样就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发展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藏汉双语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民族教育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少数比族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藏汉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藏族教育的整体改革。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掌握汉语文的程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而且还要学好汉语和英语。只有顺应这种潮流,才能更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加强汉语和英语教学,尤其是加强初、高中阶段的汉语、英语教学,已成为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坚持“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
  双语教学不仅涉及到学制、师资、教材等一系列的教育内部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敏感的原则问题。我们应当本着“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既要考虑本地区双语教学体制既要考虑到民族语言平等和各民族交流这两层政治因素,也要考虑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现实应用情况;既着眼于民族教育的特点和地区实际,又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发展。现阶段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语文授课与汉语文授课的关系问题,实现教学用语同学生语言基础及全国语言环境的双向衔接,从而消除教学语言的障碍,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民族开放和交流的目的。
  (三)合理选用教材,提高教材质量,实现汉语教材的现代化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部分地区不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教材选用各行其是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议应尽快调整、修订、完善藏族中小学教学大纲和计划,把进行双语教学列为主要内容,同时应对青海全省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各学科教材的使用进行规划指导,并进一步加强教材出版环节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教材的编译出版质量。
  (四)切实加大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为使青年骨干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教师是实施双语教学乃至整个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把掌握双语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把提高和培养民族教师掌握运用汉语文的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把普通话考试作为监测手段,应作为今后青海省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紧抓好。稳定双语教师队伍也是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果洛地区为例,2006年教育改革力度加大,一部分教师为减轻自身的教育工作压力,改行调入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而另一部分教师达到该年度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限及其他条件后,即申请退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的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缓解此类状况,应当制定一些能充分调动双语教师教学积极性、稳定性的倾斜政策,在职称评定、评选优秀教师、津贴福利等方面优先考虑双语教师,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创造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双语师资队伍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民族双语的教学工作。
  (五)建立统一的双语教学考核和评估体系,实施汉语水平考试制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考”制度已经取消。但民族地区采用考试和测验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通过严格、科学的考试制度,有效地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按照大纲要求达到规范化,同时对各学科教学用语也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目前,各地的“会考”除藏语文外,其他学科都是翻译试卷,试题与民族中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不尽相同,很难反映民族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标准化考试和测验,并针对各地双语教学的实际,建立同类学校统一制卷命题,统一考试的制度,有效地评估各地教育发展的状况和教学水平。
  (本文作者单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藏文中学)
其他文献
李曙森: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历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以他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办学业绩赢得国内和国际教育界的崇敬。  杨福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6月出生,浙江镇海人,中共党员。1963年10月~1965年10月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先后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长。2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开发人体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要想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下工夫,
期刊
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
期刊
从小,我就立志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现在,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七八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我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
期刊
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辽宁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张思明:数学特级教
期刊
唐盛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评会数学学科组组长,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亚太地区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15个委员之一。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了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30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教育思想:乐育精英。  李烈:1994年被
期刊
杨一青: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杭州市校学管理学会会长。曾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景,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因而教师应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和知识的历史使命。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要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思想认识的提高,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所应考虑的。作为一名
期刊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是本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作为武威地区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所独立高中,天祝一中也顺应课改之潮,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我在美术教学课改中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山区优势,整合学习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受区域影响,社会信息资源少,文化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