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nbin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和知识的历史使命。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要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思想认识的提高,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所应考虑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抓“双基“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对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是新课改理念下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学生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他们有责任感,有求实创新精神,关心如何探取新知,就能在这场角逐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将会充分发挥出来,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诋毁,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与发展。
  
  二、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意识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发现。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问题”思想,才能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呢?”
  1. 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创设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提问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
  2. 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激发求知欲,提高创新意识。
  3.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去思考,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依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心理、年龄、学习的实际,既不偏高,也不偏低。所设计的问题要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与乐趣。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缺乏方法的教学是死的,脱离内容的方法是盲目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是空洞的教条,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学习对象来选择运用且渗透在教学中。
  1. 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我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后来,在《学记》中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分类”这一课题时,设计了教法:“我们知道,车、船都是交通工具,需要将其分类,如果不分类,所有的车都用一个‘车’字来表示,所有的船都用一个‘船’字来表示,运用起来是不方便的。同样,我们今天研究三角形,也必须将它分类。”同时出示挂图,其中六个三角形都标上了边长和内角度数,“大家看,这些三角形从边或角考虑,各有什么特点呢?”这一教法,提供了较为合适的问题情境,收到了启而能发,发而能导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利用探索性实验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实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数学实验具有科学实验的特点,属于科学实验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实验。数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思维的参与下,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例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用剪拼图形来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的方法,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再如:求过点
  (-2,3)且与直线3x+4y-1=0平行的直线方程。有的同学求斜率,利用斜率相等,及点斜式确定方程的方法来做,我接着问:谁能用其他的方法证明呢?同学们议论、思考后又出现了下面情形:利用A1/A2=Bl/B2来解。
  即:
  ∵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设所求直线方程为:3x+4y+m=0,把(-2,3)代入方程:3×(-2)+4×3+m=0解得m=-6。
  ∴所求方程为:3x+4y-6=0。
  这样一道题出现多种解法,可以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注重教学中的反思,培养创新能力。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懂得反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学会反思。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讲中反思,对知识形成过程反思,在解题后反思,在纠正错误中反思,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如错题档案等)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创新精神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造就创新型人才。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能像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哪一位能像鲁迅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执著而又犀利。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在鲁迅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国民性的揭露批判,如奴性、看客心态,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这些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    一、阿Q是“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期刊
一个学校师生素质的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坏,直接与班主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整个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换言之,学校是座桥,班主任是桥梁。那么,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呢?结合自己的一点经验,现就此谈点浅薄的看法,还请广大同仁赐教。    一、全心全意,为每个学生点盏心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又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诸类说法一点儿也不假,作为一名班
期刊
李曙森: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历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以他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办学业绩赢得国内和国际教育界的崇敬。  杨福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6月出生,浙江镇海人,中共党员。1963年10月~1965年10月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先后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长。2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开发人体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要想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下工夫,
期刊
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
期刊
从小,我就立志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现在,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七八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我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
期刊
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辽宁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张思明:数学特级教
期刊
唐盛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评会数学学科组组长,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亚太地区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15个委员之一。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了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30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教育思想:乐育精英。  李烈:1994年被
期刊
杨一青: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杭州市校学管理学会会长。曾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景,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因而教师应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