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我就立志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现在,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七八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我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天真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我身心激动。我们的工作虽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纯洁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教师良好的道德品格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身为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八个字提醒自己。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中首先要有阳光,教师的师德就如同是“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魅力。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今天,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广大学生。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当班主任时,在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就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虽然我没说一句话,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又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作为教师,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欲,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二、教师要关爱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为贫困,父母又离异了,导致他失去家庭的温暖,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较差,就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但这个学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也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真正帮助他、关心他,他才不会自暴自弃。之后我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学习上鼓励他。渐渐地,使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家庭情况而对你另眼相看,而是在乎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让老师来帮助你,你将来定会大有作为的,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努力改变自己,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就是无德的表现,更何况有些学生其实并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应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学生们的朋友”。
三、教师要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开始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想弃教跳槽;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坚定地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要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决不能让不良风气玷污校园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的心灵。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知识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最重要的特征。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师生间有真挚的情感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家们谆谆告诫我们:“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只有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德是做人的准则,立身的基础,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水准,医生有医德,教师也要有师德,无德就无以为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默默耕耘,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
现在,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七八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我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天真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我身心激动。我们的工作虽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纯洁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教师良好的道德品格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身为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八个字提醒自己。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中首先要有阳光,教师的师德就如同是“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魅力。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今天,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广大学生。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当班主任时,在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就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虽然我没说一句话,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又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作为教师,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欲,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二、教师要关爱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为贫困,父母又离异了,导致他失去家庭的温暖,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较差,就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但这个学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也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真正帮助他、关心他,他才不会自暴自弃。之后我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学习上鼓励他。渐渐地,使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家庭情况而对你另眼相看,而是在乎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让老师来帮助你,你将来定会大有作为的,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努力改变自己,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就是无德的表现,更何况有些学生其实并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应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学生们的朋友”。
三、教师要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开始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想弃教跳槽;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坚定地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要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决不能让不良风气玷污校园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的心灵。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知识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最重要的特征。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师生间有真挚的情感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家们谆谆告诫我们:“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只有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德是做人的准则,立身的基础,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水准,医生有医德,教师也要有师德,无德就无以为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默默耕耘,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