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古诗文中情感是现代高中生不好理解的东西。作为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指出,“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古代诗与歌本就是同源而生,诗词就是谱曲歌唱的文字。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好地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悲欢离合、情感起伏,从而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心灵交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音乐;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的魅力是无穷的,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奈正好道出了诗文作为视觉文字的局限性。如果配上恰当的音乐,那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获得审美体验。正如《诗经》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诗文中描绘的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足见音乐的奇妙之处。在课堂实践中,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也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拉开序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些诗句比较晦涩难懂,学生也没有生活体验。玉碎之声、凤凰鸣叫,何人听过。间关莺语、幽咽泉流,谁有体验(我们作为平原地区的学生,生活中没有山间莺语,林间泉鸣的)。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利用乐曲作为很多古诗文的导入。比如讲到余光中的《乡愁》,高中生基本没有过远离他乡的经历,理解诗人由于政治条件,离开故乡福建,远走台湾。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和台湾的长期隔绝,诗人对故乡、对大陆的思念只有通过诗歌来宣泄了。作为现代的高中生理解不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导入时我播放了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加上《诗词中国》中马先生对自己一生漂泊在外的总结,一生获奖无数,唯一的遗憾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他说自己百年以后,墓志铭就只刻上一句话:游子归来伴母眠!经过这些声乐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游子思乡的孤苦和无奈。
二、渲染氛围,进入高潮
唐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在讲解这一课时,我插入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用它来伴音朗诵,高低起伏的节奏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学生们一个情绪高涨,纷纷要求朗读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诵中,加上乐曲的渲染,学生很快就产生情感共鸣。也是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的境界。又如在赏析汤显祖的《牡丹亭》时,我播放了《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奔放的旋律》。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该从男人心中烧出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也很好地解释了音乐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当中款款深情。题记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也正切合乐曲《奔放的旋律》中流淌出来的至死不渝的真情。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江城子》都是情真意切的诗文,所以在课文导入时,我们就应该选取适合的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这种伤感的氛围,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中的真情实感。虽然不是我手写我心,但能做到我心解他意。带着情感去理解课文那就十分容易了,加上老师的点拨和分析,那么整体把握诗歌情感就不在话下了。再如被称为“百年第一情书”的《与妻书》,之中有这么几句:“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仔细想来,这种生离死别之痛我们同样可以用《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来伴音朗读。所以理解古代诗文可以和音乐结合起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情感升华,余音绕梁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审美力的催化剂。”在赏析古诗文时,精心挑选相关的乐曲,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深刻思想。古人说读李密的《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作为一篇感人至深,催人下泪的散文,有些语段特别感人,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又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语段学生很难真正达到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尝试播放了歌曲《跪羊图》,并且和学生一起试着唱了其中几句:小羊跪乳,闭目吮母液。感念母恩,乳恭身体。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憂是忧儿未成器。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远乡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风霜的堆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歌声里,我已泪眼迷离,学生也都流泪满面。我理解学生们想到了自己那背井离乡的父母,为了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背,沧桑了容颜。此时此刻,没有什么语言更能形容出李密和祖母之间的拳拳深情。此时此刻,一首歌就胜过千言万语的感恩教育。那些饱含感激、歉疚、想念的泪水,浸渍了孩子们的心田,教室静了下来,孩子们都在思索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相信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声音更能替代《跪羊图》,所有的关于父爱母爱的文字也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的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与苦闷彷徨。恰当使用合适的歌曲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文这一知识瑰宝、民族精神,更使古诗文的教学流淌着音乐之美,相信学生们在一场场听觉盛宴中定会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玉溪生诗集笺注》
[2]钟启泉《新课程标准语创新》
作者简介:王晓莉(1986.080),性别:女(汉),籍贯:安徽亳州,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二级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音乐;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的魅力是无穷的,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奈正好道出了诗文作为视觉文字的局限性。如果配上恰当的音乐,那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获得审美体验。正如《诗经》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诗文中描绘的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足见音乐的奇妙之处。在课堂实践中,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也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拉开序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些诗句比较晦涩难懂,学生也没有生活体验。玉碎之声、凤凰鸣叫,何人听过。间关莺语、幽咽泉流,谁有体验(我们作为平原地区的学生,生活中没有山间莺语,林间泉鸣的)。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利用乐曲作为很多古诗文的导入。比如讲到余光中的《乡愁》,高中生基本没有过远离他乡的经历,理解诗人由于政治条件,离开故乡福建,远走台湾。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和台湾的长期隔绝,诗人对故乡、对大陆的思念只有通过诗歌来宣泄了。作为现代的高中生理解不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导入时我播放了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加上《诗词中国》中马先生对自己一生漂泊在外的总结,一生获奖无数,唯一的遗憾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他说自己百年以后,墓志铭就只刻上一句话:游子归来伴母眠!经过这些声乐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游子思乡的孤苦和无奈。
二、渲染氛围,进入高潮
唐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在讲解这一课时,我插入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用它来伴音朗诵,高低起伏的节奏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学生们一个情绪高涨,纷纷要求朗读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诵中,加上乐曲的渲染,学生很快就产生情感共鸣。也是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的境界。又如在赏析汤显祖的《牡丹亭》时,我播放了《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奔放的旋律》。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该从男人心中烧出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也很好地解释了音乐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当中款款深情。题记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也正切合乐曲《奔放的旋律》中流淌出来的至死不渝的真情。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江城子》都是情真意切的诗文,所以在课文导入时,我们就应该选取适合的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这种伤感的氛围,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中的真情实感。虽然不是我手写我心,但能做到我心解他意。带着情感去理解课文那就十分容易了,加上老师的点拨和分析,那么整体把握诗歌情感就不在话下了。再如被称为“百年第一情书”的《与妻书》,之中有这么几句:“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仔细想来,这种生离死别之痛我们同样可以用《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来伴音朗读。所以理解古代诗文可以和音乐结合起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情感升华,余音绕梁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审美力的催化剂。”在赏析古诗文时,精心挑选相关的乐曲,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深刻思想。古人说读李密的《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作为一篇感人至深,催人下泪的散文,有些语段特别感人,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又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语段学生很难真正达到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尝试播放了歌曲《跪羊图》,并且和学生一起试着唱了其中几句:小羊跪乳,闭目吮母液。感念母恩,乳恭身体。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憂是忧儿未成器。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远乡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风霜的堆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歌声里,我已泪眼迷离,学生也都流泪满面。我理解学生们想到了自己那背井离乡的父母,为了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背,沧桑了容颜。此时此刻,没有什么语言更能形容出李密和祖母之间的拳拳深情。此时此刻,一首歌就胜过千言万语的感恩教育。那些饱含感激、歉疚、想念的泪水,浸渍了孩子们的心田,教室静了下来,孩子们都在思索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相信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声音更能替代《跪羊图》,所有的关于父爱母爱的文字也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的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与苦闷彷徨。恰当使用合适的歌曲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文这一知识瑰宝、民族精神,更使古诗文的教学流淌着音乐之美,相信学生们在一场场听觉盛宴中定会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玉溪生诗集笺注》
[2]钟启泉《新课程标准语创新》
作者简介:王晓莉(1986.080),性别:女(汉),籍贯:安徽亳州,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二级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