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张桌子,那么德、智、体、美就是这张桌子的四条腿。桌子若缺了一条腿,就是破损的桌子;教育若少了美育,也就不是全面的教育。”因此,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构件,语文教学当然也不可忽视美育的渗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语文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步骤: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来实施,并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下面我就谈谈对这几方面的看法。
  感受美——引领学生跨进审美门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就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而直觉是“从情感得来的”,逻辑是“从理智得来的”,故就语文教学来讲,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那么,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的方法是什么呢?“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艺术地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已的生活经历以启发想象。因教学条件有好坏之分,教育对象智力有差异之别,所以在这些手段中,阅读尤其吟诵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手段。可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果树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范读、分散读、个别读、回味读,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經验的门户。”通过吟诵进入审美的感知,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所以吟诵只是跨进了审美的门坎,还不能算作真正进入了审美境界。
  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在审美接受中,审美直觉是对作品艺术形象表象的认识,还未深入到作品的内在本质,而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还必须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住其内在本质,即要着重于审美的理性分析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美感比再现阶段更深沉、凝炼、隽永。
  审美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审美中的情感活动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的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更为共产党人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感染。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且获得了应有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能从形象中把握内在情感的起伏波动,感受到事物的本质,这种把握是理解中有感受,感受中又伴着理解。如《风景谈》里的六幅画面,让学生理解《风景谈》表面谈的是风景,实际上写的是风景中的人,是作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并进一步想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风貌和生动的生活场景。这样,通过美育渗透,学生对作品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思想、开阔的意域,都可以深入地理解,并感受到文章笼罩着一种犹如一曲深情的咏叹调的朦胧美,从而受到教育。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为精神美的境界。由表象走象本质,由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这仅是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第二步,要达到美育的理想境界,就必须走向审美创造。
  创造美——攀登审美的终极境界
  美育渗透中的直觉、再现、理解都是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它们的终极指向则是审美创造。创造是理性的升华,是经过理性思辨而出现的崭新的审美形象。
  作品中的“空白”或“不完成本”,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当不完全的形呈现于人的眼前时,全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换句话说,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当作品的实际呈现也为“不完全的形”时,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会很自然地给予创造,使作品的内涵得以拓展。把这种心理学原理移植到语文教学中,则是美育渗透中的审美创造。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离不开作品本身,又和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关系。要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就要将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趣味、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从而反过来,又使审美主体得到认识升华,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
  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其场景描写带有很浓的抒情性,开头关于月夜编席一段文字描写就像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的风景画:“水生嫂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由此可真实地感受到水乡迷人景色,获得温柔、宁静、心旷神怡的美感。
  接下来夫妻临别时有一段动人的话: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深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最要紧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初读这段对话,学生就会感受到一个对丈夫温柔、顺从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美。再想象则会有新的启示:这段对话既有水生嫂对丈夫的应允、顺从,也有她自己的刚烈和决心。这个农村妇女不仅具有中国的传统美德,更有为抗日战争胜利贡献一切的高贵品质,这是党的领导和革命环境熏陶的结果。这样,学生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就由零碎变得完整,由肤浅逐渐深刻。
  “那一望无边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对荷花的描写,形象传神,充满寓意。中国四万万同胞不就是阻挡敌人的铜墙铁壁吗?水生和他的军队不就是守卫在白洋淀的哨兵吗?进行创造思维,审美主体不仅受到了自然美的熏陶,而且能进一步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的鼓舞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材适当作一些补充介绍,有助于启迪智慧、开拓视野,有助于触类旁通,提高审美能力。讲《荷花淀》时,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放弃冀中平原,仓惶南逃,农民面对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家园和妻子儿女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要求武装抗日,保家卫国。水生和水生嫂就是这一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普通农民,他们在战争中学会战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创造出辉煌业绩。从水生、水生嫂的质朴高尚而联想到中华千千万万优秀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就是审美教育中的創造,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思想认识升华了。对此,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治学生情操,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毋庸置疑,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每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发挥诱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寻找和精选美的范式,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知多为师,身正为范”,也是美育素质的又一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内容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为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身正为范”表明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热爱,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他文献
中圖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效课堂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优质发展。为了达到优质高效的教育目标,按照《荣兴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创建高效课堂” 方案》,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我尝试了“情境、自学、互助、精炼”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下面浅谈几点感受:  一、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关键  苏霍姆林
期刊
内容提要: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又不致让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滑呢?作为教师,我们在不断的探索着。  关键词:减轻课业负担阅读尝试训练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针对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早在2000年,国家教委就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
期刊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到繁、难,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成绩好的最终也只能是高分低能。近年,由于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任课老师要跟得上改革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各方面数学活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其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地听、被动地学习、被动地考试的状况,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角色,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做指导,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注意“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感头疼的是记忆单词。尽管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单词,可总是记不住!原因何在呢?那就是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英语词汇的记忆可以说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词汇量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  记单词是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只有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才
期刊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市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因此,我市可以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因为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和经济部门。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以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视觉方面获取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下面结合数学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新教材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的物理知识多数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规律和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  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
期刊
摘要: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重要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改的感召下,我们应以体现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 内容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