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高校应该承担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使命,加强就业指导定位的准确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寻找有效对策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本文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如何科学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展开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定位;策略
高校是当代社会高素质就业者的源地,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要参与择业和就业的人生大事。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可以提升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科学性,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就业结构不合理的比例。我国高校必须结合自己的学情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就业指导定位策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概述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和岗位环境的重要前提,主要是在遵循就业形势和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研究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发展条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职业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合理,其中包括评价自我、进行就业形势展望、确定就业目标、制定就业对策等方面。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系。针对目前部分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流于形式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应该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展开。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根据规划逐步执行和自我提升,改变临毕业时突击性就业指导的弊端,着眼于平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常规教学和工作过程中,让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必须结合本校大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个性化差异进行科学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方案和职业生涯规划,遵循以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定位原则。
1.阶段性和针对性原则。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在大学发展的各个年级和阶段都制订教育指导计划,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例如: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注重对其进行专业基础的奠定,进行整体性和个性化的职业测评,锻造职业能力结构,初步确定职业设计和目标。大三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比较清晰的职业展望,此时可以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其客观评价自己的优、劣势,及时调整职业方向。大四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就业指导应该定位在择业和面试等方面,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法规、面试技巧、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的阶段性体现了该项工作的持续性特征,有利于帮助每个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结合日后的就业倾向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
2.宏观性和专业性原则。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善于从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系统和科学。就业指导应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设计、反馈等,走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让就业指导与经济社会现状相适应。指导教师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就业趋势、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再就业等情况,在高校专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了解和分析社会的岗位需求,发挥社会、学校、企业等合力作用,进行系统化就业指导和定位。
3.素质性与个体性原则。高校就业指导要重视职业意识和道德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和归属感,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行规范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例如:组织专家讲座、进行就业咨询、提供实习机会、深入企业调研、介绍和推荐就业网站等。就业指导要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评,针对学生的反馈制定符合实际的测量项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加强自我评价和定位的准确性,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把握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个体具体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就业指导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主要途径,要切实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效果,在工作开展中应该运用以下策略:
1.树立长期就业指导理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高校应该从观念上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渗透,从入学伊始就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引领大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主动学习、发展、提高,积累知识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为此,高校应该建立校、系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首先由高校校级领导牵头,由专业研究教师组建针对全校学生职业整体规划的机构,从宏观方面给全校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和援助。下设院系级负责人牵头的具体规划机构,由各系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共同协助和落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上接第42页)2.调动多方力量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教师应该调动多方力量开发和整合资源,为学生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搭建平台,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首先,高校应该注重挖掘和培训本校的职业规划指导人才,在当前我国缺乏专业的就业咨询部门的背景下,培养高校自身的职业规划师迫在眉睫。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各专业教学骨干、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等纳入培训体系,给他们提供定期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的业务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让处于迷茫和焦虑的大学生能找到倾诉和帮助的对象。其次,发掘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作用,辅导员在常规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接触密切,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专业学习水平、综合能力等比较了解,有利于他们直接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能在动态中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情况,督促他们努力增强技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心理问题。再次,各系、院要给学生创设职业规划的专业化营造氛围,鼓励高校内部构建职业生涯方面的社团和论坛,发挥社团和论坛的宣传作用,强化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义的认知,让学生在开展就业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反思,对照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进行科学规划,调整自己职业规划中不切实际之处,提升自己知识内涵、技能、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不足。
3.建立和健全就业信息资源。高校应该共享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资源,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构建就业信息指导和咨询信息库,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实践架构。同时加强就业市场预测,提供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等,积极与本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围绕就业服务系统进行对接。高校要开发和利用好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网站,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实时互动,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情况进行检测。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可以通过微信、论坛、微博等公共信息平台,储存和发布就业信息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优质资源,利用智能通道和人工问答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入地认知,高校根据大学生的客观专业技能和就业主观心理特点制订个性化就业定位计划,同时通过高校内外的就业指导机构,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大众传媒、网络咨询、人才网站、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积极搜集人才市场信息,为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创设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能力和道德培训,增强大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使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更加成熟,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华.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J].品牌(下半月),2015(4):34-35.
[2]郝静.基于职业性向理论的分专业职业生涯辅导网站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14):13-1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定位;策略
高校是当代社会高素质就业者的源地,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要参与择业和就业的人生大事。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可以提升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科学性,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就业结构不合理的比例。我国高校必须结合自己的学情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就业指导定位策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概述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和岗位环境的重要前提,主要是在遵循就业形势和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研究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发展条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职业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合理,其中包括评价自我、进行就业形势展望、确定就业目标、制定就业对策等方面。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系。针对目前部分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流于形式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应该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展开。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根据规划逐步执行和自我提升,改变临毕业时突击性就业指导的弊端,着眼于平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常规教学和工作过程中,让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必须结合本校大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个性化差异进行科学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方案和职业生涯规划,遵循以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定位原则。
1.阶段性和针对性原则。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在大学发展的各个年级和阶段都制订教育指导计划,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例如: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注重对其进行专业基础的奠定,进行整体性和个性化的职业测评,锻造职业能力结构,初步确定职业设计和目标。大三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比较清晰的职业展望,此时可以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其客观评价自己的优、劣势,及时调整职业方向。大四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就业指导应该定位在择业和面试等方面,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法规、面试技巧、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的阶段性体现了该项工作的持续性特征,有利于帮助每个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结合日后的就业倾向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
2.宏观性和专业性原则。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善于从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系统和科学。就业指导应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设计、反馈等,走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让就业指导与经济社会现状相适应。指导教师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就业趋势、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再就业等情况,在高校专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了解和分析社会的岗位需求,发挥社会、学校、企业等合力作用,进行系统化就业指导和定位。
3.素质性与个体性原则。高校就业指导要重视职业意识和道德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和归属感,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行规范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例如:组织专家讲座、进行就业咨询、提供实习机会、深入企业调研、介绍和推荐就业网站等。就业指导要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评,针对学生的反馈制定符合实际的测量项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加强自我评价和定位的准确性,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把握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个体具体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就业指导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主要途径,要切实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效果,在工作开展中应该运用以下策略:
1.树立长期就业指导理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高校应该从观念上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渗透,从入学伊始就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引领大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主动学习、发展、提高,积累知识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为此,高校应该建立校、系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首先由高校校级领导牵头,由专业研究教师组建针对全校学生职业整体规划的机构,从宏观方面给全校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和援助。下设院系级负责人牵头的具体规划机构,由各系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共同协助和落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上接第42页)2.调动多方力量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教师应该调动多方力量开发和整合资源,为学生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搭建平台,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首先,高校应该注重挖掘和培训本校的职业规划指导人才,在当前我国缺乏专业的就业咨询部门的背景下,培养高校自身的职业规划师迫在眉睫。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各专业教学骨干、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等纳入培训体系,给他们提供定期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的业务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让处于迷茫和焦虑的大学生能找到倾诉和帮助的对象。其次,发掘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作用,辅导员在常规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接触密切,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专业学习水平、综合能力等比较了解,有利于他们直接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能在动态中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情况,督促他们努力增强技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心理问题。再次,各系、院要给学生创设职业规划的专业化营造氛围,鼓励高校内部构建职业生涯方面的社团和论坛,发挥社团和论坛的宣传作用,强化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义的认知,让学生在开展就业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反思,对照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进行科学规划,调整自己职业规划中不切实际之处,提升自己知识内涵、技能、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不足。
3.建立和健全就业信息资源。高校应该共享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资源,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构建就业信息指导和咨询信息库,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实践架构。同时加强就业市场预测,提供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等,积极与本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围绕就业服务系统进行对接。高校要开发和利用好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网站,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实时互动,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情况进行检测。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可以通过微信、论坛、微博等公共信息平台,储存和发布就业信息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优质资源,利用智能通道和人工问答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入地认知,高校根据大学生的客观专业技能和就业主观心理特点制订个性化就业定位计划,同时通过高校内外的就业指导机构,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大众传媒、网络咨询、人才网站、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积极搜集人才市场信息,为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创设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能力和道德培训,增强大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使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更加成熟,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华.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J].品牌(下半月),2015(4):34-35.
[2]郝静.基于职业性向理论的分专业职业生涯辅导网站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1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