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书写中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其中一些错别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一届学生的错字是这些字,那一届学生也是这些字;这个班学生的错字是这些字,那个班学生的错字还是这些字。在此,我将这些错字整理如下。
帽:右上的部件,最后两横与两笔的竖之间没有空隙。
鼻:经常错把上面部件写成“白”,把最后两笔写得露头而直通“田”字。
卑:前几笔不是写成“白”加“丿”,而是写“丿”加田。
巷:下面的“巳”写成与“卷”的最后两笔一样。
祭:左上的部件丢掉一笔写成“夕”。
武:在“斜钩”上多加一撇。
丧:下半部分受“衣”字影响,多写一撇。
即和既:对于两个字的读音和用法,学生经常不知所措。
逐和啄:两个字中都有“豕”这个部件,哪个该加上一点,哪个不该加,是让学生费思量的事情。
吟和琴:把其中的“今”写成“令”。
戎和戒:字形区别不开,经常用错。比如“戒备”写成“戎备”。
对于这些错别字,学生总感觉束手无策,纠正很多遍,还是不断地出错。听了吕俐敏老师的专题讲座“语文汉字教学”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发现这些错别字很多都能从字理上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帽: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帽”字右上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和它相关的字还有“冕”,也是帽子的意思,所以上面的两短横也是左右两边不封的。
鼻:形声字,自表形,畀表音。自,指鼻子,是象形字。在小篆中写作,人们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所以鼻子的形旁是“自”;声旁“畀”从丌甶声,“丌”,会意字,垫物的器具,底座。既然是底座,当然上面是平的。明白这些,学生就不会把“自”写成“白”,也不会把最后两笔写的露头了。
卑:《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卑,贱也,从“甲”。在古代,“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懂得了上部是“甲”,学生自然就不会写错了。
巷:上下结构,会意;本义为两排房子中间的道路。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巳”指的是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现,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巳”在“巷”中表示“房子中间弯曲的小路”。
祭:左上是“肉”变形为“月”,与“肥胖”“胳膊”中的“月”一样,整个字表示人拿着肉来祭奠先人,所以不能写成“夕”。
武:告诉学生“戈”变形的过程,斜钩上的撇已经演变成第二笔“一”了,那学生应该不会再在斜钩上加撇了。
丧:由哭、亡二字构成,表示对亡者的哀悼。学生知道了是“亡”字在下,就不会受“衣”字影响,多写一撇了。
即和既:“即”字甲骨文作,像一个人面向食器即将进食之状,故有靠近(若即若离)、即将、立即等义;“既”甲骨文作,像一个人吃完饭扭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状,故有完成(既成事实)、既已、既往等义。“即使”是假设的事实前提,客观上尚未发生,当用“即”;“既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认可,当用“既”。
逐和啄:逐,从豕,狗可咬,马可踢,牛羊有角可触,惟“豕”一无所长,所以只好掉头逃跑。“逐”表示追赶一只猪,驱逐的意思。而“啄”的右边横倒似豕被绳索束缚形,通“捉”作声旁,另外还有啄、琢、诼等字。如果“逐”的“豕”加上一点,就表示“豕”被束缚住了,那怎么跑呢?
吟和琴: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两个字中的“口”和“珏”表意,“今”表音。“今”是前鼻音“jīn”,所以“吟”“琴”也分别读前鼻音“yín”“qín”。而“令”是后鼻音,不能作“吟”“琴”的声符,所以声旁不能写成“令”。“令”作“领、零、岭、玲、铃、龄、羚”的声符。经过这样分析字理,学生不仅理解了“吟”“琴”的字理,而且掌握了正确读音和写法。
戎和戒:戎,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戒:小篆为。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还有一些易错字,如,“拔”和“拨”等一些字学生容易混淆,从字理上不知道怎么给学生解释,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诗人流沙河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字理纠错,学生可以科学地掌握字形字义,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对汉字追根溯源的兴趣,以汉字为径,穿行在传统文化的故乡,领略祖国文字的博大与精妙。
帽:右上的部件,最后两横与两笔的竖之间没有空隙。
鼻:经常错把上面部件写成“白”,把最后两笔写得露头而直通“田”字。
卑:前几笔不是写成“白”加“丿”,而是写“丿”加田。
巷:下面的“巳”写成与“卷”的最后两笔一样。
祭:左上的部件丢掉一笔写成“夕”。
武:在“斜钩”上多加一撇。
丧:下半部分受“衣”字影响,多写一撇。
即和既:对于两个字的读音和用法,学生经常不知所措。
逐和啄:两个字中都有“豕”这个部件,哪个该加上一点,哪个不该加,是让学生费思量的事情。
吟和琴:把其中的“今”写成“令”。
戎和戒:字形区别不开,经常用错。比如“戒备”写成“戎备”。
对于这些错别字,学生总感觉束手无策,纠正很多遍,还是不断地出错。听了吕俐敏老师的专题讲座“语文汉字教学”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发现这些错别字很多都能从字理上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帽: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帽”字右上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和它相关的字还有“冕”,也是帽子的意思,所以上面的两短横也是左右两边不封的。
鼻:形声字,自表形,畀表音。自,指鼻子,是象形字。在小篆中写作,人们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所以鼻子的形旁是“自”;声旁“畀”从丌甶声,“丌”,会意字,垫物的器具,底座。既然是底座,当然上面是平的。明白这些,学生就不会把“自”写成“白”,也不会把最后两笔写的露头了。
卑:《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卑,贱也,从“甲”。在古代,“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懂得了上部是“甲”,学生自然就不会写错了。
巷:上下结构,会意;本义为两排房子中间的道路。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巳”指的是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现,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巳”在“巷”中表示“房子中间弯曲的小路”。
祭:左上是“肉”变形为“月”,与“肥胖”“胳膊”中的“月”一样,整个字表示人拿着肉来祭奠先人,所以不能写成“夕”。
武:告诉学生“戈”变形的过程,斜钩上的撇已经演变成第二笔“一”了,那学生应该不会再在斜钩上加撇了。
丧:由哭、亡二字构成,表示对亡者的哀悼。学生知道了是“亡”字在下,就不会受“衣”字影响,多写一撇了。
即和既:“即”字甲骨文作,像一个人面向食器即将进食之状,故有靠近(若即若离)、即将、立即等义;“既”甲骨文作,像一个人吃完饭扭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状,故有完成(既成事实)、既已、既往等义。“即使”是假设的事实前提,客观上尚未发生,当用“即”;“既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认可,当用“既”。
逐和啄:逐,从豕,狗可咬,马可踢,牛羊有角可触,惟“豕”一无所长,所以只好掉头逃跑。“逐”表示追赶一只猪,驱逐的意思。而“啄”的右边横倒似豕被绳索束缚形,通“捉”作声旁,另外还有啄、琢、诼等字。如果“逐”的“豕”加上一点,就表示“豕”被束缚住了,那怎么跑呢?
吟和琴: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两个字中的“口”和“珏”表意,“今”表音。“今”是前鼻音“jīn”,所以“吟”“琴”也分别读前鼻音“yín”“qín”。而“令”是后鼻音,不能作“吟”“琴”的声符,所以声旁不能写成“令”。“令”作“领、零、岭、玲、铃、龄、羚”的声符。经过这样分析字理,学生不仅理解了“吟”“琴”的字理,而且掌握了正确读音和写法。
戎和戒:戎,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戒:小篆为。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还有一些易错字,如,“拔”和“拨”等一些字学生容易混淆,从字理上不知道怎么给学生解释,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诗人流沙河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字理纠错,学生可以科学地掌握字形字义,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对汉字追根溯源的兴趣,以汉字为径,穿行在传统文化的故乡,领略祖国文字的博大与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