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应用题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使应用题教学完成的更好,是关系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大问题,对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注意;培养;能力
一、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目正确的理解题意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分析题目,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
1.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
在应用题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下列一题:“某人计划要加工200个零件,结果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照这样计算,加工这批零件还要用几天?”
这题的一般解法要先求出2天加工的零件个数,再求出每天加工的零件个数,最后再求出加工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我启发学生找出这题中的一个重要条件:“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再问学生,从这个条件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能说出,因为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因此,可得,加工完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即为:2÷2/5=5(天)。
2.培养学生善于正确进行转化
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较为复杂,但只要善于运用转化,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布置了下面一题,例“某校女生的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40%多20人,但比男生少100人,问这所学校中有男生多少人?”
解答这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启发学生:“女生的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40%多20人,但比男生少100人”这是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认为可将条件转化成:男生是全校人数的40%多(100+20)人。因此,可求得全校的学生人数为:(100+20+20)÷(1-40%×2)=700(人)。这所学校的男生人数则为:700×40%+120=400(人),或为:700-(700x40%+20)=400(人)。
这时有学生提出了更简捷的解法,他提出,因为40%=2/5,即可将全校学生平均分成5份,女生占其中的 2份多20人,男生则占全校学生人数中的3份少20人,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00人,即为全校人数的2份多20人比全校人数中的3份少20人的要少100人,因此可求得每份人数为:100+20+20=140(人),因此可求得男生人数为:140×3-20=400(人)。这种解法解得十分巧妙。
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这就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它其实属于哪一种数学问题,弄清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从而问题得到解决。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尺的问题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柯南在一个作案现场发现一个长度为240毫米的嫌疑犯的脚印。他快速判断出案犯的大致身高。你知道他是怎样判断的吗?(人体的高度与脚长的比1:7)其实这就是一道简单的比例应用题,但因为融入了具体的情境,叙述的方式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所以造成许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将此题进行提炼:已知案犯脚长240毫米,人体的高度与脚长的比是1:7,求案犯身高。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所以我们教师应培养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课程教材包纳的并不仅仅是知识,在课程教材中还存在着学生的活动以及经验的增长。所以,在应用题教学时,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我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的隐含信息,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应用题成为学生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经验的源泉。如,租船、租车问题都是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情景:公园里的一只小船可以乘坐3名游客,10人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到管理员那去租船,教师扮演管理员。管理员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要租几只船才够呀?想想看。”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个生活情景,只是第一次和学生一起划船、租船,所以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兴奋,积极参与到租船的策划活动当中。
租船开始,学生说出不同方案:
A组:我们组要租4只船,因为10÷3=3(只)……1(人),租3只船,还剩一人。管理员问:该让谁留下来好呢?学生立刻争论起来。(有说应该最胖的留下,有的提议用猜拳游戏,输了的学生留下……)
B组:只租3只小船就可以了。只剩一个人自己坐一只船太寂寞了,所以我们其中一只船坐4个人就可以了,还可以节省一只船的租船费。
管理员夸他们真懂得“节俭!”这时有学生提出:“租船处要求每只船只能坐3人啊,他们超载会有危险的!,,
管理员借机进行安全教育:在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按照安全规定来办事,不然就容易出现危险的,也不能为了节俭就忽略了安全哦!
最后B组决定租4只船。
C组:我们组也租4只船吧。不过我们有一个好的方案,三人一组,剩下的一个人坐一只船真的太寂寞,我们决定从三人组里分出一人去和剩下的那一人一起乘船,这样一来,三人的两组,两人的两组。边说这小组的学生就按照要求自己组合起来。
管理员:C组综合了A、B两组的租船方法,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学生可真棒啊!学生请看乘船须知:“如果每只船租金3元。那我们应付多少元?”
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矛盾中设想方法来解决矛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需要实际分析,培养了学生面对具体问题选择不同解决策略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检验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检验的良好习惯。解答应用题同进行四则计算一样,也要注意培养检验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检验应用题要比检验四则计算复杂一些,首先要重新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然后再看列式、计算、答案是否正确。较高年级还可以通过改编应用题并解答来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解答结果的负责态度和自信心。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注意;培养;能力
一、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目正确的理解题意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分析题目,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
1.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
在应用题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下列一题:“某人计划要加工200个零件,结果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照这样计算,加工这批零件还要用几天?”
这题的一般解法要先求出2天加工的零件个数,再求出每天加工的零件个数,最后再求出加工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我启发学生找出这题中的一个重要条件:“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再问学生,从这个条件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能说出,因为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因此,可得,加工完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即为:2÷2/5=5(天)。
2.培养学生善于正确进行转化
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较为复杂,但只要善于运用转化,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布置了下面一题,例“某校女生的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40%多20人,但比男生少100人,问这所学校中有男生多少人?”
解答这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启发学生:“女生的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40%多20人,但比男生少100人”这是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认为可将条件转化成:男生是全校人数的40%多(100+20)人。因此,可求得全校的学生人数为:(100+20+20)÷(1-40%×2)=700(人)。这所学校的男生人数则为:700×40%+120=400(人),或为:700-(700x40%+20)=400(人)。
这时有学生提出了更简捷的解法,他提出,因为40%=2/5,即可将全校学生平均分成5份,女生占其中的 2份多20人,男生则占全校学生人数中的3份少20人,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00人,即为全校人数的2份多20人比全校人数中的3份少20人的要少100人,因此可求得每份人数为:100+20+20=140(人),因此可求得男生人数为:140×3-20=400(人)。这种解法解得十分巧妙。
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这就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它其实属于哪一种数学问题,弄清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从而问题得到解决。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尺的问题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柯南在一个作案现场发现一个长度为240毫米的嫌疑犯的脚印。他快速判断出案犯的大致身高。你知道他是怎样判断的吗?(人体的高度与脚长的比1:7)其实这就是一道简单的比例应用题,但因为融入了具体的情境,叙述的方式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所以造成许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将此题进行提炼:已知案犯脚长240毫米,人体的高度与脚长的比是1:7,求案犯身高。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所以我们教师应培养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课程教材包纳的并不仅仅是知识,在课程教材中还存在着学生的活动以及经验的增长。所以,在应用题教学时,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我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的隐含信息,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应用题成为学生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经验的源泉。如,租船、租车问题都是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情景:公园里的一只小船可以乘坐3名游客,10人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到管理员那去租船,教师扮演管理员。管理员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要租几只船才够呀?想想看。”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个生活情景,只是第一次和学生一起划船、租船,所以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兴奋,积极参与到租船的策划活动当中。
租船开始,学生说出不同方案:
A组:我们组要租4只船,因为10÷3=3(只)……1(人),租3只船,还剩一人。管理员问:该让谁留下来好呢?学生立刻争论起来。(有说应该最胖的留下,有的提议用猜拳游戏,输了的学生留下……)
B组:只租3只小船就可以了。只剩一个人自己坐一只船太寂寞了,所以我们其中一只船坐4个人就可以了,还可以节省一只船的租船费。
管理员夸他们真懂得“节俭!”这时有学生提出:“租船处要求每只船只能坐3人啊,他们超载会有危险的!,,
管理员借机进行安全教育:在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按照安全规定来办事,不然就容易出现危险的,也不能为了节俭就忽略了安全哦!
最后B组决定租4只船。
C组:我们组也租4只船吧。不过我们有一个好的方案,三人一组,剩下的一个人坐一只船真的太寂寞,我们决定从三人组里分出一人去和剩下的那一人一起乘船,这样一来,三人的两组,两人的两组。边说这小组的学生就按照要求自己组合起来。
管理员:C组综合了A、B两组的租船方法,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学生可真棒啊!学生请看乘船须知:“如果每只船租金3元。那我们应付多少元?”
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矛盾中设想方法来解决矛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需要实际分析,培养了学生面对具体问题选择不同解决策略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检验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检验的良好习惯。解答应用题同进行四则计算一样,也要注意培养检验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检验应用题要比检验四则计算复杂一些,首先要重新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然后再看列式、计算、答案是否正确。较高年级还可以通过改编应用题并解答来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解答结果的负责态度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