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立体化、资源可视化、产品多元化是我在2012年初心下所许的三个愿望。
想必大多数人都有过“如果末日真的来临时会有哪些遗憾”的自问与被问。就杂志社而言,我在2012年初心有如下的“三化建设”愿望,如果能分别有所实践,对于一个四周年的杂志社来说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日期跳到12月22日时,杂志社在一片新土地上扎根,一群讲故事的人也开始成为一个故事的开始。
采访立体化
如何说服企业家接受杂志的深度访谈并把偌大企业的战略观敞开了给同行们看,这个问题曾经在4年前创刊伊始困扰着我们。为此我也在2009年末写过一篇文章把媒体比作是一个历史博物馆,恳请企业家们共同参与建设。很幸运,在201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邀约我们走进企业,走进企业家们、经理人们的心灵。
有的企业把掌门人的“首映礼”交给了我们,比如阿斯利康大中华区新任COO大卫、海正辉瑞的首位总经理肖卫红,天普股权重置后的总经理李翰明;有的企业把当家人的“惊鸿一现”交给了我们,比如海正的白骅、凯莱英的洪浩、香雪的王永辉、第一三共的包幼甫……这种信任交付有千钧之力,杂志社以扛鼎之肩全力撑起一幅幅正在发生而必将成为传奇的大幕。
获得优质顶级的采访资源其实只是成功访谈的第一步,充沛丰盈的采访互动、发人深省的文章呈现以及鲜活灵动的二次传播后三步的和谐跟进才综合组成一次完整的访谈。如果用电影来比喻,那么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名角,由他们演绎的大片都会让读者翘首以待。
充沛丰盈的采访过程很像《1942》的创作过程,导演编剧筹备超过10年,甚至走过不止一遍灾民的逃荒路。记者采访前的准备资料绝不会少于5万字,面对面互访的时间也从创刊初期的半天一个主角延展到了2天一群人。为什么是一群人?!当一个企业成长为十亿级以上时,领袖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固然浓烈依旧,但辉煌的战绩却已然是由一群勇士为其谱写;一个企业真正成熟的标志在于领袖顶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支柱,而非企业生存层面上的支撑力。
发人深省的文章呈现是要有《少年Pi》的观影效果,在细节表现上令读者身临其境、屏气凝神、心随句动,阅毕又难以释怀、回味再三、甚至白比主人公来几句“如果我是XXX,当时我就会……”的情景设想。这对于不曾有企业管理经验甚至社会经历都尚浅的记者群体来说是何其之困难,但更为困难的其实是了解到叙述者的心境。像李安一样去学习潜水看看到底从海水下方看水看天是怎样的,试图去感受叙述者的内在炽热:当时的纠结如沾水之麻、当时的决绝如削钢之剑、当时的狂热如熔金之焰、当时的惘然如迷雾之婴……用感染了的自己感染读者。
鲜活灵动的二次传播效果要能像《泰囿》那样的高票房该多么好呀。那些未能用文字体现的采访“花絮”有了太多的新载体了。海量的企业图片、人物图片,采访录音中的小段子、乡音体、中外混合体妙趣横生。不经意地提取发布,在网络上赢得转发无数。
2012年的11期封面报道中,每一篇文章在这四步中总有亮点出现,我们有耐心有毅力做到一篇文章四灯齐齐亮,因为那时我们心中会有更多的灯。
资源可视化
“车水马龙”用来形容一家杂志社似乎并不那么合适,但这种“市集般的热闹”的确不绝于杂志社的每个工作日。“一个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的口号提出之时觉得其内涵非一个杂志社所能承载,时至今日来看,好多事情确实已经超过一个杂志社所能承载的却又那么自然而然。
关心杂志社的伙伴们持续提出更多的期望:“《E药经理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有些我们做了,有些我们想到了还没有做,有些的确我们未曾想到过。“不懂得媒体的人,不懂得未来。”这是我在书店偶然看到一句话的大意。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媒体,了解媒体所承载的资源其实也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媒体的线下活动是一个让资源可视化、透明化继而资源交互发挥效益的过程。《E药经理人》已然举办了3届医药人力资源发展论坛,集合知名企业300余家,会员超过500A;优质上市公司评选超过4届;2012年开创医药企业家年会,并邀中外药企负责人共济一堂;医药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论坛每年同步全国两会举行……杂志社将持续细分医药界的职业功能圈,形成一个职场社交的线下平台。
在2012年也是各种行业圈子、俱乐部兴起的一年,并以“公益性”交流平台为主。以少数企业的一次性大额支出承担成本还是以参会者分摊形式承担成本(成本包括组织者的人工成本)并不是区分公益与非公益的标准,而在于所得盈余部分是作为未来活动的投入还是组织者的利润。一种可见的趋势是企业逐渐成为活动论坛的主要成本承担者,企业的公益性行为必然是主观或客观上反哺企业自身的。
自信的企业才有实力和信心敞开大门给同行,与杂志社论坛活动提供过鼎力合作的企业有几项明确的收益:一流的企业品牌与一流的媒体品牌捆绑传播;企业通过开放给同行参观交流赢得业内口碑;企业发展战略开放给同行实现合作共赢;与领域内的一流人才实现面对面交流。
产品多元化
麦肯锡在2012年1季度刊上用大篇幅谈创新,《中国企业家》在2012年上半年刊中每一期都有关于“创新”的企业家视点文章。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才是创新,否则只能是“发明”。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多寡而选择源头创新、仿制创新或者整合创新。
目前《E药经理人》杂志主打企业案例库的发展方向,线下活动主推职场社交平台的发展方向。犹如一切制药企业一样,没有后续创新产品跟进都是危险的,前途不远的。最为简易和安全的创新可能就是阅读实现移动电子化,社交突破时空实现即时化。但是这样的创新也因为简易而安全可能产生惰性,一个平均年龄30不到的团队更愿意选择多一点挑战。
“医药脸谱网”的推出将续写《E药经理人》填补行业商业读物空白的历史,直指新闻体的最高段位——评论。这个世界不缺新闻,缺角度,缺观点。新刊《身体地理》也将是第一个由医药行业自身孕育的大众健康读物,并必然成为医药行业媒体中发行量第一的刊物。
对于新产品的抉择,是2012年度极其困难的一个决定,事实上一切会打破熟悉可控行为的决定都是极其困难的。这个抉择对于一个杂志社来说是可以不做的,但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不能不做的,没有自己角度和观点的行业是悲哀的,做健康的行业没有自己面对大众的健康读物更是悲哀的。每一次的进步其实都来自于理解媒体洞悉未来的行业担当者的推动,这一次的推动中依旧期待有您的双手在背后。
想必大多数人都有过“如果末日真的来临时会有哪些遗憾”的自问与被问。就杂志社而言,我在2012年初心有如下的“三化建设”愿望,如果能分别有所实践,对于一个四周年的杂志社来说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日期跳到12月22日时,杂志社在一片新土地上扎根,一群讲故事的人也开始成为一个故事的开始。
采访立体化
如何说服企业家接受杂志的深度访谈并把偌大企业的战略观敞开了给同行们看,这个问题曾经在4年前创刊伊始困扰着我们。为此我也在2009年末写过一篇文章把媒体比作是一个历史博物馆,恳请企业家们共同参与建设。很幸运,在201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邀约我们走进企业,走进企业家们、经理人们的心灵。
有的企业把掌门人的“首映礼”交给了我们,比如阿斯利康大中华区新任COO大卫、海正辉瑞的首位总经理肖卫红,天普股权重置后的总经理李翰明;有的企业把当家人的“惊鸿一现”交给了我们,比如海正的白骅、凯莱英的洪浩、香雪的王永辉、第一三共的包幼甫……这种信任交付有千钧之力,杂志社以扛鼎之肩全力撑起一幅幅正在发生而必将成为传奇的大幕。
获得优质顶级的采访资源其实只是成功访谈的第一步,充沛丰盈的采访互动、发人深省的文章呈现以及鲜活灵动的二次传播后三步的和谐跟进才综合组成一次完整的访谈。如果用电影来比喻,那么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名角,由他们演绎的大片都会让读者翘首以待。
充沛丰盈的采访过程很像《1942》的创作过程,导演编剧筹备超过10年,甚至走过不止一遍灾民的逃荒路。记者采访前的准备资料绝不会少于5万字,面对面互访的时间也从创刊初期的半天一个主角延展到了2天一群人。为什么是一群人?!当一个企业成长为十亿级以上时,领袖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固然浓烈依旧,但辉煌的战绩却已然是由一群勇士为其谱写;一个企业真正成熟的标志在于领袖顶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支柱,而非企业生存层面上的支撑力。
发人深省的文章呈现是要有《少年Pi》的观影效果,在细节表现上令读者身临其境、屏气凝神、心随句动,阅毕又难以释怀、回味再三、甚至白比主人公来几句“如果我是XXX,当时我就会……”的情景设想。这对于不曾有企业管理经验甚至社会经历都尚浅的记者群体来说是何其之困难,但更为困难的其实是了解到叙述者的心境。像李安一样去学习潜水看看到底从海水下方看水看天是怎样的,试图去感受叙述者的内在炽热:当时的纠结如沾水之麻、当时的决绝如削钢之剑、当时的狂热如熔金之焰、当时的惘然如迷雾之婴……用感染了的自己感染读者。
鲜活灵动的二次传播效果要能像《泰囿》那样的高票房该多么好呀。那些未能用文字体现的采访“花絮”有了太多的新载体了。海量的企业图片、人物图片,采访录音中的小段子、乡音体、中外混合体妙趣横生。不经意地提取发布,在网络上赢得转发无数。
2012年的11期封面报道中,每一篇文章在这四步中总有亮点出现,我们有耐心有毅力做到一篇文章四灯齐齐亮,因为那时我们心中会有更多的灯。
资源可视化
“车水马龙”用来形容一家杂志社似乎并不那么合适,但这种“市集般的热闹”的确不绝于杂志社的每个工作日。“一个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的口号提出之时觉得其内涵非一个杂志社所能承载,时至今日来看,好多事情确实已经超过一个杂志社所能承载的却又那么自然而然。
关心杂志社的伙伴们持续提出更多的期望:“《E药经理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有些我们做了,有些我们想到了还没有做,有些的确我们未曾想到过。“不懂得媒体的人,不懂得未来。”这是我在书店偶然看到一句话的大意。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媒体,了解媒体所承载的资源其实也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媒体的线下活动是一个让资源可视化、透明化继而资源交互发挥效益的过程。《E药经理人》已然举办了3届医药人力资源发展论坛,集合知名企业300余家,会员超过500A;优质上市公司评选超过4届;2012年开创医药企业家年会,并邀中外药企负责人共济一堂;医药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论坛每年同步全国两会举行……杂志社将持续细分医药界的职业功能圈,形成一个职场社交的线下平台。
在2012年也是各种行业圈子、俱乐部兴起的一年,并以“公益性”交流平台为主。以少数企业的一次性大额支出承担成本还是以参会者分摊形式承担成本(成本包括组织者的人工成本)并不是区分公益与非公益的标准,而在于所得盈余部分是作为未来活动的投入还是组织者的利润。一种可见的趋势是企业逐渐成为活动论坛的主要成本承担者,企业的公益性行为必然是主观或客观上反哺企业自身的。
自信的企业才有实力和信心敞开大门给同行,与杂志社论坛活动提供过鼎力合作的企业有几项明确的收益:一流的企业品牌与一流的媒体品牌捆绑传播;企业通过开放给同行参观交流赢得业内口碑;企业发展战略开放给同行实现合作共赢;与领域内的一流人才实现面对面交流。
产品多元化
麦肯锡在2012年1季度刊上用大篇幅谈创新,《中国企业家》在2012年上半年刊中每一期都有关于“创新”的企业家视点文章。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才是创新,否则只能是“发明”。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多寡而选择源头创新、仿制创新或者整合创新。
目前《E药经理人》杂志主打企业案例库的发展方向,线下活动主推职场社交平台的发展方向。犹如一切制药企业一样,没有后续创新产品跟进都是危险的,前途不远的。最为简易和安全的创新可能就是阅读实现移动电子化,社交突破时空实现即时化。但是这样的创新也因为简易而安全可能产生惰性,一个平均年龄30不到的团队更愿意选择多一点挑战。
“医药脸谱网”的推出将续写《E药经理人》填补行业商业读物空白的历史,直指新闻体的最高段位——评论。这个世界不缺新闻,缺角度,缺观点。新刊《身体地理》也将是第一个由医药行业自身孕育的大众健康读物,并必然成为医药行业媒体中发行量第一的刊物。
对于新产品的抉择,是2012年度极其困难的一个决定,事实上一切会打破熟悉可控行为的决定都是极其困难的。这个抉择对于一个杂志社来说是可以不做的,但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不能不做的,没有自己角度和观点的行业是悲哀的,做健康的行业没有自己面对大众的健康读物更是悲哀的。每一次的进步其实都来自于理解媒体洞悉未来的行业担当者的推动,这一次的推动中依旧期待有您的双手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