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新的课程一改过去传统课程标准学术化、学理化的问题,提出 “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反映的是社会及生活的需要,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实现好课程的本质功能,就必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依据,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和创设生活情境,尽可能地让儿童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和品德的熏陶。
  一、课程资源引入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可以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学生们会讲述很多生动具体的真实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可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把这些生活资源引入课程,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能激起儿童学习兴趣,符合儿童生活需要,让儿童在生活资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发展。
  二、教学形式贴近生活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中实现。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走进文本内容。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教学内容指导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完《保护环境》课程后,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是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二是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三是组织学生踏青、野炊,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寻找野餐的地点、如何处理垃圾、如何维护环境的整洁,不随意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目标。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能主动学习,一般就会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去激活语文课堂呢?以下三种方法可以一试。  一、课前巧预习,学生兴趣调起来  课堂是语文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有目的地去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而略读是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略读;方法 谈到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略读教学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略读课文是教材中的重
期刊
[摘要]创新性教学策略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的作用,重视求异思维,注重思维和能力的综合性,基于这些特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途径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性教学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离不开下述几个环节。  [关键词]政治课;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创
期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
期刊
[摘要]“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教育理论,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新的能力。如何把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这一重要理论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主体分层;探索创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尝试应用“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作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推荐给各位同仁,并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我们常说,
期刊
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总目标的问题解决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的回顾与总结,为读者展示了龙井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程,并采用总-分-总的逻辑形式,按照认识的规律,结合大量翔实的事实,论述了“八个到位”与教育信息化成绩的内在联系,最后得出结论:思想认识到位、实施措施到位、教师培训到位、资源共享到位、管理制度到位、与学科整合到位、检查评估到位、工作反思到位是该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与做法,是该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期刊
近年来,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从重点研究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如何学转变。这个转向非常重要却也很难,因为重教轻学已久成传统,学校变成了“教”校,教学变成了讲学,上课变成了听课。现在要纠正它,需要从理念到方法进行细致、全面的更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了,我觉得老师自身需要不断的学习,需要不断的调整、改变自己。  一、 建立七项基本理念  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旧观念,不断建立一些新的理念:  
期刊
【摘要】导师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需要与选择的层面上。导师既是师,也是友,导师对学生不仅有学业上的指导,更有心理上的疏导和生活上的关心,通过这样一种关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导师;学生;亦师亦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给老师下的这一定义可谓言简意赅。《论语》中也不乏这方面的生动例子,孔子对弟子的教诲中就有很多“传道”“解惑”
期刊
[摘要]新课改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教与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物理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让“生活中的信息”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主要路径,让“自主探究性实验”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路径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