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理念 培养学生语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中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理念,接下来从三个层次来谈一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感知,积累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 1、听说结合,感知语感。学习音乐要培养乐感,学习语文要培养语感。语感是贯穿听说系统的主线。因此,培养语感离不开听和说。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语言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的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受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听,要学会听重点,听清语意,听出弦外之音。说,要说清晰,要简单、连贯、得体,这样才便于对方接受。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积累语感。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中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阅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是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文字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要把握关键,既要抓住揭示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观点、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领悟、分析
  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题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
  三、内化、运用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在执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课,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印证这个理论。我这样引导:作者和朋友离别,一改以往的送别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换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同学们,你有过和朋友、亲人离别的经历么?你是怎么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他谈到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谈到的离别后的伤心,但学过这首诗后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外,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我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他们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在此同时,帮助他们掌握语言的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强化已形成的语感,使语感在理性化的指导下,不断得以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像一泓春水,如果我们教师在新的理念下从这个三层次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春意盎然。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在新课改中我们又应该注意怎样把语文教好呢?应该俯下身子来教语文,应该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用心去教语文来源于生活,那么呢我们就应该让语文回归于生活中去。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文”的本义而言——叶圣陶先生曾说
期刊
教学设想:通过细节描写内容的讲解、感受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作文改变过去那种像一潭死水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1、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3、通过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1、讲解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2、用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事例,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3、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积累素材的习
期刊
地理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  “听我说”节目,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有实效。课前有针对性的让每一位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课上推荐2-3名学生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知
期刊
纵观目前小学作文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  古时候,我国就有“文以载道”一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为了使一篇文章能“载道”,教师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讲立意、变构思、说主题、谋结构…
期刊
人们常说写文章离不开想象。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由作品中“实”的内容联想到“虚”的隐喻与暗示,由“象”联想到“象外之象”。由作品内容联想到社会现实内容、艺术家的经历、思想等这些自由创造性活动,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变无为有。  一、抓住语句,诱发想象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是文质兼美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熔铸了作
期刊
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保证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应谨记“三得”,即:闭得住嘴、走得下台、动得起手。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期刊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美育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好的事物总能拨动人的心弦,激起人全部意识的共同反应,因此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美的情绪体验。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还要重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只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还应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的情,想象文中、的景,领悟文中的道,感受文中的雅。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度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感悟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砥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情感;阅读文学名著,亦能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  读一本文学名著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让你充分感悟大千世界的斑斓,生活的多彩。  你可以和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坚
期刊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如何让主渠道的水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呢?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效率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重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