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特征。会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2. 使学生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实践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直尺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线段
1. 谈话:请小朋友每人取出课前准备好的毛线,轻轻地放到课桌上。
2. 提问:现在你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这条线是弯曲的。
3. 师示范把毛线拉直并变换位置,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说说现在毛线是什么样子的。
4. 谈话: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变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再换一根长的试一试。
5. 提问:你认为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用棉线操作引入新课,让学生说说拉紧前后这根毛线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适当变换拉紧后棉线的位置,使学生认识到不管拉紧后的线是什么方向,它都是直的。教师及时告诉学生把线拉直后,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线“曲”与“直”的变化中,感知线是直的,通过位置、长短的变换,凸显“直”的共同属性。使学生明确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二、 自主探究,认识线段
1. 认识线段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作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相机板书:两个端点。
(2) 小结:能不能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线段图形。出示线段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明确线段特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 寻找线段。
(1)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 提问: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3)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我们认识了线段,同学们掌握了没有呢?下面哪几幅图是线段?
小结:只要符合直、有两个端点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小结: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线段。看看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它们都可以看成线段。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线段后,让学生指一指有关物体的边,说一说每条边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使学生体会到,尽管有时不标出端点,但线段的端点是存在的。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再让学生凭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例子,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3. 折线段。
(1) 谈话: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2) 提问: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3) 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交流折法。
【设计意图:通过折出不同长度的折痕让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有短的”,以进一步加深对线段的认识。折线段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用长方形纸折“线段”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创造”线段的机会,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从一组图形中正确识别线段的练习,既可以反馈学生对线段概念的表征水平,又可以促使学生内化对线段的认识。】
4. 画线段。
(1) 谈话:我們已经认识了线段,你想画线段吗?我们来试试好吗?
教师示范,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一条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 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大家交流谈论下。
(3) 小结: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铅笔尖要通过点的中心,平稳、流畅。通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教学画线段,先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着画一画,提醒学生标出线段的端点。在画线段的过程中,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 巩固拓展,深化延伸
1. 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促进体会到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 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3. 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设计意图:组织完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交流的形式,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经历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后,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果要求一下子画出六条线段,学生可能有困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再通过全班交流找出答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地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 谈话: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 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有长有短。
【总体设计意图:本节课能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具体来说:
1. 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学具的操作和运用。教师要尊重学生智慧生成,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发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成为操作和思维的主体,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2. 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教师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六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间搭建桥梁,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特征。会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2. 使学生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实践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直尺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线段
1. 谈话:请小朋友每人取出课前准备好的毛线,轻轻地放到课桌上。
2. 提问:现在你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这条线是弯曲的。
3. 师示范把毛线拉直并变换位置,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说说现在毛线是什么样子的。
4. 谈话: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变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再换一根长的试一试。
5. 提问:你认为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用棉线操作引入新课,让学生说说拉紧前后这根毛线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适当变换拉紧后棉线的位置,使学生认识到不管拉紧后的线是什么方向,它都是直的。教师及时告诉学生把线拉直后,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线“曲”与“直”的变化中,感知线是直的,通过位置、长短的变换,凸显“直”的共同属性。使学生明确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二、 自主探究,认识线段
1. 认识线段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作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相机板书:两个端点。
(2) 小结:能不能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线段图形。出示线段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明确线段特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 寻找线段。
(1)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 提问: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3)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我们认识了线段,同学们掌握了没有呢?下面哪几幅图是线段?
小结:只要符合直、有两个端点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小结: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线段。看看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它们都可以看成线段。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线段后,让学生指一指有关物体的边,说一说每条边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使学生体会到,尽管有时不标出端点,但线段的端点是存在的。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再让学生凭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例子,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3. 折线段。
(1) 谈话: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2) 提问: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3) 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交流折法。
【设计意图:通过折出不同长度的折痕让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有短的”,以进一步加深对线段的认识。折线段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用长方形纸折“线段”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创造”线段的机会,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从一组图形中正确识别线段的练习,既可以反馈学生对线段概念的表征水平,又可以促使学生内化对线段的认识。】
4. 画线段。
(1) 谈话:我們已经认识了线段,你想画线段吗?我们来试试好吗?
教师示范,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一条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 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大家交流谈论下。
(3) 小结: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铅笔尖要通过点的中心,平稳、流畅。通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教学画线段,先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着画一画,提醒学生标出线段的端点。在画线段的过程中,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 巩固拓展,深化延伸
1. 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促进体会到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 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3. 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设计意图:组织完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交流的形式,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经历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后,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果要求一下子画出六条线段,学生可能有困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再通过全班交流找出答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地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 谈话: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 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有长有短。
【总体设计意图:本节课能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具体来说:
1. 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学具的操作和运用。教师要尊重学生智慧生成,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发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成为操作和思维的主体,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2. 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教师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六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间搭建桥梁,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