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拟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渗入课堂的实验以及实证调查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力
依据。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六(1)班实验组33人(男生12名,女生21名)和六(3)班对照组33人(男生17名,女生16名),共66名。对照组平均年龄(13.24±0.56)岁,实验组平均年龄(13.24±0.44)岁。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二、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时间:实验班、对照班分别进行为期5周(15节体育课)的实验干预。
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而选定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实验班每次课的前10分钟的准备活动均以叫号起跑、搬运接力、老鹰捉小鸡、排球接龙等集体游戏的形式进行(同学们也可以创编自己喜爱的体育游戏,教师在考虑安全因素后改善并帮助组织实施)。对照班在常规教学时则完全排除游戏的形式,避免体育游戏性因素的直接介入。两班在常规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任务上保持一致。
实验步骤:
同质t检验。为了确保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的情况基本相同,对实验前测得的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故这66名同学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前测。在六(1)班、六(3)班教室内分发《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并指导督促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勾选,规定时间内收取,逐个上交检查量表的完成度。发放问卷66份并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实验后测。15节体育课的实验后,在六(1)班实验班、六(3)班对照班教室内再次发放《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并指导督促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勾选,规定时间内收取,逐个上交检查量表的完成度。发放问卷66份并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之强迫症状与学习压力感的维度得分上,P<0.05,达到了明显的差异性。与此相比较,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得分比较中,
P>0.05,均不具有明顯的差异性。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缓解了强迫性行为与学习压力感。
2. 对照组、实验组女生实验前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女生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之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维度的得分上,几乎达到了非常明显的显著性差异;而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状维度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P<0.05,具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与此相比较,对照组女生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的得分比较中,P>0.05,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说明对于女生来说,本实验研究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降低她们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还可以改善其本身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焦虑症状上的问题,提高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程度。
3. 对照组、实验组男生实验前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实验组男生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得分的比较中,P>0.05,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来说,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出于男生天性好动、本身喜欢运动、平时课余都有参与体育游戏等原因。
4. 对照组、实验组在实验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对照组在实验后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得分比较中,P>0.05,均不具有明显差异性。这说明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效果不明显,可能因为MSSMHS量表中各维度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慢慢积累转变的特性,实验时间不足够长等原因。
这也恰恰说明了本实验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即实验干预周期太短,且每节体育课中仅用10分钟准备活动时间进行体育游戏内容,不排除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因素。但结合实际情况看,在本实验时间范围内足以看出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四、 讨论
《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全球约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游戏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并从中获得自娱的教育过程。其作为一种体育手段,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另外,其本身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具有一定的规则,具有趣味性、综合性、教化性的特点。体育游戏的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学生更具有主动积极性。这是游戏教学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是体育游戏成为一种有效的体育手段的重要原因。
另外,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化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 规范道德行为方式,促进价值观念内化,培养竞争合作意识;2. 满足合群需求,促进人际交往,完善个性特征;3. 促进社会角色的体验,形成自我意识,培养社会化品质。 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实验班全体在实验后MSSMHS各维度得分的均值上比实验前有明显下降。男女生在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体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缓解了外在或内在环境对本身心理的矛盾冲突。体育游戏过程中的动机实现满足了小学生身心的需要,使其在游戏教学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意志品质。此外,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改善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焦虑症状上的问题,提高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而对照班在實验前后的MSSMHS量表之各项内容量表得分上均无明显的显著性差异。
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在青春期,小学生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家庭、父母转移到伙伴,生活中增加了新的关系,这对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转变。此时,他们处于新的自我意识高涨期,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并存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业负担的加重,课程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小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由此引发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另外,升学竞争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加,易出现紧张、头痛、睡眠、饮食障碍、恐怖等问题。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效果。实验后小学生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条目上的得分比实验前的均有明显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
2. 小学女生除了强迫、学习压力感条目之外,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条目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3. 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可明显改善小学生因学业考试、人际关系等压力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充分地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 建议
小学生表现出对游戏的喜爱,反映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相较于传统体育课教学,可以明显让学生抱有主动积极性并快乐地进行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倡导并推广更多的体育教育者进行游戏教学法,而不怕游戏讲解与组织工作难的问题。另外,小学女生具有敏感、细心、负担大、易抑郁的心理特点,还需要体育教育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依据。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六(1)班实验组33人(男生12名,女生21名)和六(3)班对照组33人(男生17名,女生16名),共66名。对照组平均年龄(13.24±0.56)岁,实验组平均年龄(13.24±0.44)岁。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二、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时间:实验班、对照班分别进行为期5周(15节体育课)的实验干预。
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而选定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实验班每次课的前10分钟的准备活动均以叫号起跑、搬运接力、老鹰捉小鸡、排球接龙等集体游戏的形式进行(同学们也可以创编自己喜爱的体育游戏,教师在考虑安全因素后改善并帮助组织实施)。对照班在常规教学时则完全排除游戏的形式,避免体育游戏性因素的直接介入。两班在常规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任务上保持一致。
实验步骤:
同质t检验。为了确保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的情况基本相同,对实验前测得的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故这66名同学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前测。在六(1)班、六(3)班教室内分发《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并指导督促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勾选,规定时间内收取,逐个上交检查量表的完成度。发放问卷66份并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实验后测。15节体育课的实验后,在六(1)班实验班、六(3)班对照班教室内再次发放《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并指导督促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勾选,规定时间内收取,逐个上交检查量表的完成度。发放问卷66份并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之强迫症状与学习压力感的维度得分上,P<0.05,达到了明显的差异性。与此相比较,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得分比较中,
P>0.05,均不具有明顯的差异性。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缓解了强迫性行为与学习压力感。
2. 对照组、实验组女生实验前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女生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之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维度的得分上,几乎达到了非常明显的显著性差异;而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状维度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P<0.05,具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与此相比较,对照组女生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的得分比较中,P>0.05,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说明对于女生来说,本实验研究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降低她们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还可以改善其本身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焦虑症状上的问题,提高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程度。
3. 对照组、实验组男生实验前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实验组男生在实验前后的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得分的比较中,P>0.05,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来说,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出于男生天性好动、本身喜欢运动、平时课余都有参与体育游戏等原因。
4. 对照组、实验组在实验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对照组在实验后MSSMHS量表各维度条目得分比较中,P>0.05,均不具有明显差异性。这说明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效果不明显,可能因为MSSMHS量表中各维度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慢慢积累转变的特性,实验时间不足够长等原因。
这也恰恰说明了本实验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即实验干预周期太短,且每节体育课中仅用10分钟准备活动时间进行体育游戏内容,不排除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因素。但结合实际情况看,在本实验时间范围内足以看出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四、 讨论
《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全球约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游戏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并从中获得自娱的教育过程。其作为一种体育手段,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另外,其本身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具有一定的规则,具有趣味性、综合性、教化性的特点。体育游戏的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学生更具有主动积极性。这是游戏教学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是体育游戏成为一种有效的体育手段的重要原因。
另外,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化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 规范道德行为方式,促进价值观念内化,培养竞争合作意识;2. 满足合群需求,促进人际交往,完善个性特征;3. 促进社会角色的体验,形成自我意识,培养社会化品质。 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实验班全体在实验后MSSMHS各维度得分的均值上比实验前有明显下降。男女生在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体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感,缓解了外在或内在环境对本身心理的矛盾冲突。体育游戏过程中的动机实现满足了小学生身心的需要,使其在游戏教学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意志品质。此外,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改善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焦虑症状上的问题,提高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而对照班在實验前后的MSSMHS量表之各项内容量表得分上均无明显的显著性差异。
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在青春期,小学生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家庭、父母转移到伙伴,生活中增加了新的关系,这对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转变。此时,他们处于新的自我意识高涨期,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并存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业负担的加重,课程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小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由此引发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另外,升学竞争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加,易出现紧张、头痛、睡眠、饮食障碍、恐怖等问题。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对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效果。实验后小学生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条目上的得分比实验前的均有明显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
2. 小学女生除了强迫、学习压力感条目之外,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条目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3. 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可明显改善小学生因学业考试、人际关系等压力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充分地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 建议
小学生表现出对游戏的喜爱,反映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相较于传统体育课教学,可以明显让学生抱有主动积极性并快乐地进行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倡导并推广更多的体育教育者进行游戏教学法,而不怕游戏讲解与组织工作难的问题。另外,小学女生具有敏感、细心、负担大、易抑郁的心理特点,还需要体育教育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