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标志,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表现。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日益深化,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以学生教育管理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如何加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 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一)自学能力欠佳
因为较短学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本科或以上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专业学习,加之高考分数的客观事实说明他们在自学能力上还较差。
(二)具有较强的交流欲望,但沟通能力不足
高职生在进校前功课一般属于中等偏下,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客观背景下,他们在原有集体中往往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握有话语权的机会不多。这自然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但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使他们具有较强烈的沟通欲望。
(三)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但就业期望值较高
高职教育明确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使高职生找工作就业的意识很强。而大学生的身份往往使他们放不下架子,看不起一线岗位,总想一下子就谋得收入较高、较体面的白领工作。
二、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文娱体育活动。单纯而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使人们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娱乐活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偏窄,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上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杨振宁先生曾告诫:“忽视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综观20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重科技、轻人文一直是主流趋势。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仅被人当作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未受到重视。
(三)传统的“保姆”管理模式。
没有把大学生当做成年人来对待,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班级所有日常事务的管理,事事关心,时时关注,使得学生工作人员身心疲惫,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信仰缺失,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造成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三、如何在学生管理的视角下,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在管理中焕发学生们的精神和信仰,即以育人为宗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就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做有信仰、有文化、有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校园的整体规划等方面的建设,是校园中各种可见、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反映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实物育人的场所,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学生生活在其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拓展自身的生活视野。因此,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组织机构和学校管理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科学的制度对学校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协调作用。
高职高专学校制度文化,必须结合学生特点,要合情合理合法,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形成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对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文明、守纪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上,以各项文体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形象的展示学校的整体形象、个性和风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更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意识和文化观念,是一种深层的校园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渗透表现在校园内多种文化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让人时时处处切实感受到它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置身其中,受教育者無需教育者更多的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它对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2000-07-03.
[3]孙庆珠主编,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如何加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 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一)自学能力欠佳
因为较短学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本科或以上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专业学习,加之高考分数的客观事实说明他们在自学能力上还较差。
(二)具有较强的交流欲望,但沟通能力不足
高职生在进校前功课一般属于中等偏下,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客观背景下,他们在原有集体中往往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握有话语权的机会不多。这自然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但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使他们具有较强烈的沟通欲望。
(三)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但就业期望值较高
高职教育明确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使高职生找工作就业的意识很强。而大学生的身份往往使他们放不下架子,看不起一线岗位,总想一下子就谋得收入较高、较体面的白领工作。
二、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文娱体育活动。单纯而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使人们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娱乐活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偏窄,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上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杨振宁先生曾告诫:“忽视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综观20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重科技、轻人文一直是主流趋势。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仅被人当作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未受到重视。
(三)传统的“保姆”管理模式。
没有把大学生当做成年人来对待,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班级所有日常事务的管理,事事关心,时时关注,使得学生工作人员身心疲惫,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信仰缺失,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造成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三、如何在学生管理的视角下,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在管理中焕发学生们的精神和信仰,即以育人为宗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就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做有信仰、有文化、有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校园的整体规划等方面的建设,是校园中各种可见、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反映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实物育人的场所,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学生生活在其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拓展自身的生活视野。因此,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组织机构和学校管理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科学的制度对学校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协调作用。
高职高专学校制度文化,必须结合学生特点,要合情合理合法,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形成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对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文明、守纪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上,以各项文体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形象的展示学校的整体形象、个性和风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更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意识和文化观念,是一种深层的校园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渗透表现在校园内多种文化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让人时时处处切实感受到它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置身其中,受教育者無需教育者更多的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它对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2000-07-03.
[3]孙庆珠主编,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