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最后一个单元,承担了引导学生从初中语文学习向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收尾阶段。前承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在情感态度上产生转变,让学生能够以一个相对理性的态度理解文章,从而通过完成必修一的学习,基本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个实用类文本的教學单元,对文学体裁中的新闻和报告文学进行系统学习。本单元中所选的篇目都是该文体中的典范之作。《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或称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传统而典范的报告文学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教科书;分析;报告
在我看来,本单元教材编排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在结构的角度看,本单元的课文编排既兼顾了各种文体又有侧重,在学生接触较广、应用较多的短新闻方面安排了两篇文章,而两篇文章之间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比较,已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其次,在内容的角度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更加丰富的世界。同时这四篇课文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当代社会与旧时社会的题材放到一起,在语言风格等艺术特色方面互为补充,丰富了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地域性,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时代、各地域间的差异,形成统揽全局和理性分析的价值观。但是在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将《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通讯作为篇目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新闻和通讯的定义产生混淆,不利于对于新闻本质的了解。下面,我将选取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来进行教材分析。
在爱国主义大潮重新翻涌的今天,在世界文化互相冲击并融合的今天,如何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正确认识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避免西方主义的文化侵蚀,是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考虑的内容。而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则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好机会,从历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实有一个深刻而客观的认识,同时产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基准点,将英国撤离香港移交主权的全过程分成若干个片段,使用最精准、简洁的语言体现新闻的本质特点。同时在描述过程中将英国侵略香港的历史穿插其间,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在简洁的语言中又不乏对仪式背景、仪式音乐等细节的描写,带给读者极强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反而很容易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产生一种对于民族完整和领土回归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新闻体裁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效果对于学生今后对于新闻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会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了解香港被侵略的历史、“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等与新闻背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初步的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简单的总结材料,在课上与班级其他同学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新闻文体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导语、主语、结语等新闻结构,同时提出新闻与通讯的定义,提醒学生如何区别新闻与通讯。随后,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让学生破解以下几个问题:1.概况课文主题,找出文章导语与主体的分界并阐释理由。2.新闻本来是叙述现在发生的事件,但是本文穿插了历史的回顾,能否去掉这些回顾并说明理由。3.新闻背景的描述对于新闻本身的表达效果有什么意义。4.记者除了想要向我们描述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还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层含义。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思考,不仅了解了新闻的基本概念,同时深入了解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在此情感基础上,我会在历史方面进行一定的延伸,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发展时间线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正面的思想导向,纠正学生对于祖国认识的误区,让学生自觉的产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国家对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长远眼光,对于事情要以长远的、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最后,我会布置一项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新闻写作,并写出一则与国家时政相关的100字短新闻。
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过:“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思想”,我想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自主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在45分钟里我们能够带给学生的不仅应该是知识的收获,更应该是素质的提升和生活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学会什么是语文、如何学习语文、如何在生活中通过应用语文解决问题,获得幸福。而这些是中国所有语文教育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不断对教材和教法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教科书;分析;报告
在我看来,本单元教材编排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在结构的角度看,本单元的课文编排既兼顾了各种文体又有侧重,在学生接触较广、应用较多的短新闻方面安排了两篇文章,而两篇文章之间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比较,已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其次,在内容的角度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更加丰富的世界。同时这四篇课文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当代社会与旧时社会的题材放到一起,在语言风格等艺术特色方面互为补充,丰富了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地域性,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时代、各地域间的差异,形成统揽全局和理性分析的价值观。但是在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将《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通讯作为篇目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新闻和通讯的定义产生混淆,不利于对于新闻本质的了解。下面,我将选取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来进行教材分析。
在爱国主义大潮重新翻涌的今天,在世界文化互相冲击并融合的今天,如何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正确认识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避免西方主义的文化侵蚀,是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考虑的内容。而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则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好机会,从历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实有一个深刻而客观的认识,同时产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基准点,将英国撤离香港移交主权的全过程分成若干个片段,使用最精准、简洁的语言体现新闻的本质特点。同时在描述过程中将英国侵略香港的历史穿插其间,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在简洁的语言中又不乏对仪式背景、仪式音乐等细节的描写,带给读者极强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反而很容易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产生一种对于民族完整和领土回归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新闻体裁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效果对于学生今后对于新闻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会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了解香港被侵略的历史、“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等与新闻背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初步的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简单的总结材料,在课上与班级其他同学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新闻文体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导语、主语、结语等新闻结构,同时提出新闻与通讯的定义,提醒学生如何区别新闻与通讯。随后,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让学生破解以下几个问题:1.概况课文主题,找出文章导语与主体的分界并阐释理由。2.新闻本来是叙述现在发生的事件,但是本文穿插了历史的回顾,能否去掉这些回顾并说明理由。3.新闻背景的描述对于新闻本身的表达效果有什么意义。4.记者除了想要向我们描述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还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层含义。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思考,不仅了解了新闻的基本概念,同时深入了解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在此情感基础上,我会在历史方面进行一定的延伸,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发展时间线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正面的思想导向,纠正学生对于祖国认识的误区,让学生自觉的产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国家对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长远眼光,对于事情要以长远的、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最后,我会布置一项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新闻写作,并写出一则与国家时政相关的100字短新闻。
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过:“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思想”,我想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自主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在45分钟里我们能够带给学生的不仅应该是知识的收获,更应该是素质的提升和生活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学会什么是语文、如何学习语文、如何在生活中通过应用语文解决问题,获得幸福。而这些是中国所有语文教育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不断对教材和教法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