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式”教学模式在美术课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高中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的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在美术课上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能积极调动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翻开现在的高中美术课本,还是那几个内容。如何将这些看似陈旧的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激发学习兴趣,确立主体意识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欣赏外国绘画时,有一节课讲“构图”,我举的例子都是漫画。首先,学生对漫画是相当感兴趣的,其次,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漫画构图的知识,有助于今后的练习。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学到不少知识,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斜线构图,对称、均衡构图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构图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更感受到了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中隐含的奥妙。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表达出画者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学生在欣赏一些名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构图”的巧妙之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外国雕塑欣赏”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雕塑公园拍的录像,学生虽然都很熟悉那个地方,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雕塑被拍成了录像,还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就有另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
  在“自己漫画像”一课中,为了避免单一的教与学,我提议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学生自愿组成两组,每组3人。另外请一个学生做模特。规则:每组一人上台,在规定的时间内画模特的脸部,时间到换人,以接力的方式在一分钟内完成一幅漫画肖像。在这个游戏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是漫画肖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娱乐中体会教学内容,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培养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地传授知识。但是如果把学生作为“主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外国雕塑欣赏”的时候,我简单介绍了雕塑的造型是表达雕塑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不局限于单纯的书本作品欣赏,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情感表达,把目光投向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我提出让他们分组完成雕塑的造型练习。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决定因地制宜,用自己的肢体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想象成一尊雕塑,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活动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思想像开闸之水,创意作品形式多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戏剧人生》中讲到人物造型和服装的设计,单纯地讲解和图片欣赏是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我尝试给他们提供不同颜色的零碎布料,根据已有的剧本,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在模特身上动手设计。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作品,能表现出人物性格,表示出国度、时代、民族特点,表现出演出的季节、时间、地点等,再加上学生的设计夸张,使人物更具有戏剧色彩。
  三、学练结合,增强主体意识
  高中美术欣赏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而且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设计,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以辅导为主,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在“自己的漫画像”这一节课中,学生从来没接触过漫画肖像的画法,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漫画肖像的几个要点:夸张、抓住对象特点等。
  个性培养对美术教育尤其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敞开心扉,释放情感,将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展现于造型活动中,发现个性并将之强化完善。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能根据讲的要点就可以了,画的对象是同班同学。学生情绪高涨,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尽情地描绘着。最后的作业质量总体不错,有的笔法虽然很稚嫩,但是能抓住对象的特点,并且大胆夸张。看了画面,大体就知道画的是谁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上完“外国建筑欣赏”之后,我准备了一节设计制作课,请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理想中的家园”。大家在前一节课上欣赏完“国外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之后早就跃跃欲试了。既然老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舞台,他们当然就格外卖力,分组制作出了一个个别致的模型。虽然有些制作得比较粗糙,但是我认为,只要是经过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就是好的作品。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增强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现在的教学中,充满爱心和饱满的热情,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温暖愉快的学习气氛。角色共创,主要包含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两方面。多给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认识等大胆陈述。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漫画教学”一课中,我把各组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各抒己见,有的由衷地发出赞叹,有的提出不少的意见,有的上台指正、修改。在评价说理中,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例如在一次色彩写生课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很不满意,准备毁掉。我说:“别急于重画,画面富有装饰性,从这个角度强化。”他们照此修改,果真收到了意外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共创性教学,使师生一起动起来,学生有自主权,由旁观变成参与,由被动化为主动。学习成为一个共同面对问题、共同思考演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增长才干,而且享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分析应变创新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学生情绪激昂敏捷,充分发挥潜力,大胆地表达见解,使应变、分析和创新诸能力因有施展的天地而得以发挥完善。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学习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就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广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那么结果必将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像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繁马力、气缸容量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评判美术作品,这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结合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对号入座”。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评判作品,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联想和分析,则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是肤浅的。“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形式谓之美、内容谓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通过怪诞的造型和地狱般的色彩揭露法西斯的罪行,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评述,美术欣赏则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师生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其他文献
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必然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与风格,必然有一支与众不同的教师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不一定都是名师,但肯定是一批胜任特色教育的教师。因此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要让教师成长起来。如何才能让教师真正成长起来呢?  我认为学习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宝藏,是走向未来的基础
摘 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事件加以注意,通过记教学日记、写教学反思、进行座谈、课堂教学现场录像、请同行观课、听课和评课等方式,探讨、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加深对教学的认知与理解,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正是通过这种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进行的批判性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有效途径    一
摘 要: 师生沟通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完成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当今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过苦,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是很强。因而与学生沟通的技能技巧,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教师面前。如何和学生有效交流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聪明且好学的学生、聪明但不好学的学生、刻苦但始终无法提高成绩的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提出师生
摘 要: 创新性与主体性是教育教学中的孪生兄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最高层次,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学中的创新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一以贯之,使学生形成一种主体性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必然。  关键词: 政治课 自主学习 主体性学习品质    自主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品质至关重要。现代教育观认为,我们面对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老师,我结合十几年的从教经验,总结了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并谈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看法。  一、农村中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认真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小学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不良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差。一般来说通过老师认真教育和帮助后收效不错,进步会比较明显。而初中学困生的问题则相对复杂,不仅体现在学习习惯方面,更严重的是表现在思想和心理方面:自卑、厌学、自闭,甚至与老师和社会敌对。这些问题和小学生相比,更加成人化、社会化,不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他们常遭到老师、父母、同学的冷遇甚至嘲笑,这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其实,这部分学生的智商水平都较高,只是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导致他们暂时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转化后进生的措施。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因为某些外界因素,后进生往往
“做中学”就是让孩子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法国的索菲·雷米在进行“做中学”培训时曾提到“做中学”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从现象中提出问题,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表达出诸如“我认为,我想,我的观点是……”等。法国的“做中学”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动脑。爱因斯坦曾说:“提
新学期开始了,这学期我任四年级(2)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9月9日的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后,我班两位小班长急匆匆地跑到办公室,说:“老师,班里有同学打架了!”我正在批改作业,立刻抬头问:“谁打架了?怎么回事?”班长李梦娇说:“张希和汤浩打架了,张希都哭了!”我急忙赶到教室里,只见两位同学面面相觑,张希正在抹眼泪,旁边有一圈的同学在围观。我说:“来办公室吧。”他们随我来到办公室里。如果是以前,气盛的我有
7月21日获悉,湖北武汉电气行业第一个团体标准《智能型低压成套电力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已于7月1日发布实施.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为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CQC武汉分中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