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歌是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短小的歌谣体诗歌。它既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又为他们将来走上文学旅途提供了丰富营养。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欢快的节奏、生动有趣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和易记易诵的特点深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温暖的眠床,还是在充满阳光的户外;无论是在一个孩子独处,还是三两伙伴游戏时,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会听到古朴动听、活潑生动的歌谣。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丢丢丢手绢,轻轻的藏在小朋友的后边”、“小蚱蜢,学跳高,一跳条上狗尾草”这类充满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的儿歌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也是几代人丰富的童年回忆。幼儿阶段正是孩子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想象力也极为活跃,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像儿歌这类简单的文学形式正好可以帮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语言,表达想象和进行思考。因此儿歌在幼儿园及家庭中的应用值得我们重视。
一、儿歌的特点及其意义
儿歌形式活泼、主题单一、歌戏结合,极富情趣。其主要特点是语言浅显、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
1.儿歌的语言直白简单,通俗易懂
如《大骆驼》:大骆驼,个儿高,背上长着小山包,脖子动,玲儿响,叮当叮当走远方。儿歌语言即孩子们口语,其中所用名词“山包”“脖子”“玲儿”具体可感,为幼儿日常所见。形容词“大”“小”也是通过对比可以感知的,因此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很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2.儿歌作品的语言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方便孩子念诵
节奏是孩子们在妈妈肚子里听到的心跳,是生命的律动,是他们接触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鼓点。儿歌作为听觉的艺术,节奏感是其区别于别的幼儿文学的显著特征。如《盖花楼》: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铿锵的节奏能使幼儿产生天然的愉悦感,会情不自禁的跟着节拍流畅的将儿歌念诵出来。
3.部分儿歌易于歌唱
古时把能唱的称为歌,能念的称为谣,合称歌谣。现代很多儿歌被谱曲后形式灵活,且唱且歌,让幼儿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加入音乐的旋律过后,更易于哼唱和传播。不仅在小孩口中、幼儿园内能听到,即便是大街小巷也时有音乐流淌。如《小兔乖乖》《一只哈巴狗》《丢手绢》伴随了几代人成长。
4.动作性强
儿歌中富于动感的语言能有效地唤起幼儿的注意,增强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如张继楼的《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动,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短短的39个字中一共用到了“跳、弹、翘、摇、摔、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让孩子们能在笑声中看到小蚱蜢鲜活的形象。
5.画面感强
学龄前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较快,因此适合这个阶段的很多幼儿文学作品,包括儿歌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作品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了感染力。
6.游戏性
游戏性可以说是幼儿文学的显著特征,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自然的亲近文学,领会文学的魅力。这不仅能唤起孩子的参与意识,还能于游戏中培养语言能力、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着去认识世界。如《我变》:我变,我变,变个啥?变个青蛙,呱呱呱。我变,我变,变个啥?变个天鹅,嘎嘎嘎。我变,我变,变个啥?变个大花脸,笑掉牙。孩子们就能在变中,做出各种形象的动作进行交流和娱乐,老师还可以引导他们不断的把这个儿歌创编下去,变出各种他们能够想出和做出的动物形象。
二、如何进行儿歌教学
幼儿园的儿歌教学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既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性格、喜好、能力、趣味,还要关注具体的儿歌内容。
1.配图朗读法
儿歌是适合听赏念唱的,因而儿歌教学离不开语言。但幼儿受识字量的制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使用图片、动画、动作或者实物,由老师边念边出示,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能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丰富幼儿的语言,从而达到训练幼儿语音、语感的目标。孩子们能在渐渐熟悉儿歌的内容后,由老师以图片或动作做提示,自主的念出儿歌内容。比如:《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鱼池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儿歌一共三句话,老师可以准备好花儿、小鱼、苗儿的图片对其进行提示,孩子们通过图片自然的联想到春雨会影响到花儿、苗儿的生长和鱼儿的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大有裨益。
2.表演法
幼儿天生爱模仿、活泼好动,教师可以依据儿歌内容编排简单的动作,让幼儿通过表演加深对儿歌的印象和记忆,也增强了身体的灵活性。如在学习《小熊过桥》时,教师可以编排出以下的动作,配合朗诵,调动多种手段吸引孩子注意力:身体有节奏摆动表示竹桥轻摇、身体摇晃做出小熊不稳状、双手捂胸表示害怕、左手大拇指朝上和其余四指开合表示乌鸦叫、右手朝下摆动作水流状、双脚急跺配合急切语言呼叫妈妈、双手并拢由胸前朝前划出暗示鲤鱼跃动、回头含笑挥手对鲤鱼做出感谢。这类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诵让孩子能获得成就感、找到自信。
3.故事教学法
有的儿歌内容比较适合编成有趣的故事,此类儿歌大多情节简单,但有起伏,教师可以在教幼儿儿歌时,将其编成有意思的小故事讲出来,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方便记忆。比如,《井里的小青蛙》是根据寓言故事《井底之蛙》改编,夸张地表现了青蛙的无知和自大。儿歌中青蛙直接站出来说话,表达它对古井的嫌弃和不削,让大家看到它自己的浅薄。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它和故事结合,向孩子们介绍这个生动活泼的反面形象。
4.音乐教学法
儿歌明快的节奏适合在教学中加入音乐的元素,以节奏增强儿歌的韵律感,激发孩子们的乐趣。最为简单的是让孩子们用拍手、跺脚的方法增强节奏,或者借助于沙锤、铃铛、手鼓等来击打拍子。节奏的快慢可以由老师把握,在孩子情绪不高的时候,为了提起兴趣,我们可以把节奏打快。在孩子们过于兴奋的时候,又可以有意识的打慢节奏来平复他们的情绪。对于部分适合歌唱的儿歌还可以利用朗诵和歌唱结合方式来增加教学的多样性。比如《哈巴狗》:一只哈巴狗,坐在大门口;眼睛黑黝黝,想吃肉骨头;一只哈巴狗,吃完肉骨头;尾巴摇一摇,向我点点头。小孩子对于这首儿歌非常的熟悉,其中的音乐也简单上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先念后唱,同时击打拍子,增强节奏感。这会让课堂显得更加丰富饱满,孩子们也会更为兴奋。适宜于音乐教学法的儿歌比较多,如伴随儿童成长的《丢手绢儿》《小兔子乖乖》都适用这种方法。 5.问答教学法
小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对于儿歌中的问答歌,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在一问一答中感受竞争的乐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如《青青的草》: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我唱歌儿骑着马。什么马?大马。什么大?天大。什么天?青天。什么青?山青。什么山?高山。什么高?塔高。什么塔?宝塔。什么宝?国宝。什么国?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样问答式的儿歌中,课堂气氛会非常热闹,小孩儿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会满足于他们的表现欲望。
6.游戏教学法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拒绝游戏,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成为大家一生的丰富回忆。如果我们在教学儿歌的时候能够利用游戏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又能在快乐中锻炼语言能力,则会切实贯彻快乐学习的精神,是一种于孩子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如《丢手绢儿》: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跳绳歌》: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小朋友们或跑或躲,或双脚翻飞,口里还清楚的念着儿歌,其乐无穷。游戏不结束,儿歌不会终止。大家在游戏中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欢笑、时而打闹,可以根据游戏的不同情景体会到不同的心情。还可以让小伙伴相互交流,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协作。这类儿歌,孩子们熟悉起来一般比较快,熟悉程度也比较高。
7.手指动作法
有时我们在教儿歌时还可以配以手指的动作,达到以手指活动带动大脑、眼、手同时协调运动,促进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功能发展的目的。让幼儿边念边做,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思维发展。如《一间房》:一间房两块糖,三把雨伞四把枪,五副眼鏡六碗汤,七只兔子八头象,再加上九朵小红花,十个朋友喜洋洋。老师可以带动小朋友通过手指的变化做出房子、雨伞、枪、眼镜、小兔、大象、红花的动作,让他们边做口里边念,慢慢熟悉,最后语言和动作达到同步进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我们所给出的儿歌教学方法,并不是彼此分离的。我们可以根据儿歌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组合运用,让儿歌教学焕发出生机。比如,我们可以在利用问答法教《青青的草》时辅以节奏,也可以在用游戏教学法教《丢手绢儿》时加入进音乐,在使用配图朗读法教《雨点沙沙》时可以做出简单的动作。总之,儿歌多种多样,孩子们的个性各不相同,我们的儿歌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集思广益,努力探索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儿歌教学方法。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丢丢丢手绢,轻轻的藏在小朋友的后边”、“小蚱蜢,学跳高,一跳条上狗尾草”这类充满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的儿歌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也是几代人丰富的童年回忆。幼儿阶段正是孩子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想象力也极为活跃,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像儿歌这类简单的文学形式正好可以帮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语言,表达想象和进行思考。因此儿歌在幼儿园及家庭中的应用值得我们重视。
一、儿歌的特点及其意义
儿歌形式活泼、主题单一、歌戏结合,极富情趣。其主要特点是语言浅显、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
1.儿歌的语言直白简单,通俗易懂
如《大骆驼》:大骆驼,个儿高,背上长着小山包,脖子动,玲儿响,叮当叮当走远方。儿歌语言即孩子们口语,其中所用名词“山包”“脖子”“玲儿”具体可感,为幼儿日常所见。形容词“大”“小”也是通过对比可以感知的,因此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很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2.儿歌作品的语言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方便孩子念诵
节奏是孩子们在妈妈肚子里听到的心跳,是生命的律动,是他们接触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鼓点。儿歌作为听觉的艺术,节奏感是其区别于别的幼儿文学的显著特征。如《盖花楼》: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铿锵的节奏能使幼儿产生天然的愉悦感,会情不自禁的跟着节拍流畅的将儿歌念诵出来。
3.部分儿歌易于歌唱
古时把能唱的称为歌,能念的称为谣,合称歌谣。现代很多儿歌被谱曲后形式灵活,且唱且歌,让幼儿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加入音乐的旋律过后,更易于哼唱和传播。不仅在小孩口中、幼儿园内能听到,即便是大街小巷也时有音乐流淌。如《小兔乖乖》《一只哈巴狗》《丢手绢》伴随了几代人成长。
4.动作性强
儿歌中富于动感的语言能有效地唤起幼儿的注意,增强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如张继楼的《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动,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短短的39个字中一共用到了“跳、弹、翘、摇、摔、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让孩子们能在笑声中看到小蚱蜢鲜活的形象。
5.画面感强
学龄前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较快,因此适合这个阶段的很多幼儿文学作品,包括儿歌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作品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了感染力。
6.游戏性
游戏性可以说是幼儿文学的显著特征,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自然的亲近文学,领会文学的魅力。这不仅能唤起孩子的参与意识,还能于游戏中培养语言能力、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着去认识世界。如《我变》:我变,我变,变个啥?变个青蛙,呱呱呱。我变,我变,变个啥?变个天鹅,嘎嘎嘎。我变,我变,变个啥?变个大花脸,笑掉牙。孩子们就能在变中,做出各种形象的动作进行交流和娱乐,老师还可以引导他们不断的把这个儿歌创编下去,变出各种他们能够想出和做出的动物形象。
二、如何进行儿歌教学
幼儿园的儿歌教学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既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性格、喜好、能力、趣味,还要关注具体的儿歌内容。
1.配图朗读法
儿歌是适合听赏念唱的,因而儿歌教学离不开语言。但幼儿受识字量的制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使用图片、动画、动作或者实物,由老师边念边出示,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能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丰富幼儿的语言,从而达到训练幼儿语音、语感的目标。孩子们能在渐渐熟悉儿歌的内容后,由老师以图片或动作做提示,自主的念出儿歌内容。比如:《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鱼池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儿歌一共三句话,老师可以准备好花儿、小鱼、苗儿的图片对其进行提示,孩子们通过图片自然的联想到春雨会影响到花儿、苗儿的生长和鱼儿的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大有裨益。
2.表演法
幼儿天生爱模仿、活泼好动,教师可以依据儿歌内容编排简单的动作,让幼儿通过表演加深对儿歌的印象和记忆,也增强了身体的灵活性。如在学习《小熊过桥》时,教师可以编排出以下的动作,配合朗诵,调动多种手段吸引孩子注意力:身体有节奏摆动表示竹桥轻摇、身体摇晃做出小熊不稳状、双手捂胸表示害怕、左手大拇指朝上和其余四指开合表示乌鸦叫、右手朝下摆动作水流状、双脚急跺配合急切语言呼叫妈妈、双手并拢由胸前朝前划出暗示鲤鱼跃动、回头含笑挥手对鲤鱼做出感谢。这类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诵让孩子能获得成就感、找到自信。
3.故事教学法
有的儿歌内容比较适合编成有趣的故事,此类儿歌大多情节简单,但有起伏,教师可以在教幼儿儿歌时,将其编成有意思的小故事讲出来,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方便记忆。比如,《井里的小青蛙》是根据寓言故事《井底之蛙》改编,夸张地表现了青蛙的无知和自大。儿歌中青蛙直接站出来说话,表达它对古井的嫌弃和不削,让大家看到它自己的浅薄。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它和故事结合,向孩子们介绍这个生动活泼的反面形象。
4.音乐教学法
儿歌明快的节奏适合在教学中加入音乐的元素,以节奏增强儿歌的韵律感,激发孩子们的乐趣。最为简单的是让孩子们用拍手、跺脚的方法增强节奏,或者借助于沙锤、铃铛、手鼓等来击打拍子。节奏的快慢可以由老师把握,在孩子情绪不高的时候,为了提起兴趣,我们可以把节奏打快。在孩子们过于兴奋的时候,又可以有意识的打慢节奏来平复他们的情绪。对于部分适合歌唱的儿歌还可以利用朗诵和歌唱结合方式来增加教学的多样性。比如《哈巴狗》:一只哈巴狗,坐在大门口;眼睛黑黝黝,想吃肉骨头;一只哈巴狗,吃完肉骨头;尾巴摇一摇,向我点点头。小孩子对于这首儿歌非常的熟悉,其中的音乐也简单上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先念后唱,同时击打拍子,增强节奏感。这会让课堂显得更加丰富饱满,孩子们也会更为兴奋。适宜于音乐教学法的儿歌比较多,如伴随儿童成长的《丢手绢儿》《小兔子乖乖》都适用这种方法。 5.问答教学法
小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对于儿歌中的问答歌,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在一问一答中感受竞争的乐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如《青青的草》: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我唱歌儿骑着马。什么马?大马。什么大?天大。什么天?青天。什么青?山青。什么山?高山。什么高?塔高。什么塔?宝塔。什么宝?国宝。什么国?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样问答式的儿歌中,课堂气氛会非常热闹,小孩儿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会满足于他们的表现欲望。
6.游戏教学法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拒绝游戏,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成为大家一生的丰富回忆。如果我们在教学儿歌的时候能够利用游戏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又能在快乐中锻炼语言能力,则会切实贯彻快乐学习的精神,是一种于孩子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如《丢手绢儿》: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跳绳歌》: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小朋友们或跑或躲,或双脚翻飞,口里还清楚的念着儿歌,其乐无穷。游戏不结束,儿歌不会终止。大家在游戏中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欢笑、时而打闹,可以根据游戏的不同情景体会到不同的心情。还可以让小伙伴相互交流,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协作。这类儿歌,孩子们熟悉起来一般比较快,熟悉程度也比较高。
7.手指动作法
有时我们在教儿歌时还可以配以手指的动作,达到以手指活动带动大脑、眼、手同时协调运动,促进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功能发展的目的。让幼儿边念边做,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思维发展。如《一间房》:一间房两块糖,三把雨伞四把枪,五副眼鏡六碗汤,七只兔子八头象,再加上九朵小红花,十个朋友喜洋洋。老师可以带动小朋友通过手指的变化做出房子、雨伞、枪、眼镜、小兔、大象、红花的动作,让他们边做口里边念,慢慢熟悉,最后语言和动作达到同步进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我们所给出的儿歌教学方法,并不是彼此分离的。我们可以根据儿歌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组合运用,让儿歌教学焕发出生机。比如,我们可以在利用问答法教《青青的草》时辅以节奏,也可以在用游戏教学法教《丢手绢儿》时加入进音乐,在使用配图朗读法教《雨点沙沙》时可以做出简单的动作。总之,儿歌多种多样,孩子们的个性各不相同,我们的儿歌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集思广益,努力探索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儿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