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课堂提问逐渐得到重视。问什么,讲究的是科学性;怎么问,讲究的是艺术性。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既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因其具有信息交流直接、反馈及时、灵活方便等特点而倍受青睐,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求知欲,启发创新思维和实现有效教学等功能。
一、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部分现象
1.提问目的不明,随意性大。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透切,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常见的是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yes/no”之类的问题,课堂表面热闹,但华而不实。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2.提问次数少,覆盖面小。提问的次数和覆盖面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部分教师把少数几次回答的机会都留给尖子生。
3.学生思考时间太短,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需要时间来思考的,而部分教者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的提问有效性是不高的。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
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指教师为使学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发展而在课堂提问方面所做的一些设计。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既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
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时机性,持续学习兴趣。多数老师每节课都会设计出难易度不等的问题,然后选择适当的时间点来提问。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者要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学习重难点时进行提问,这样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即所提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疑相结合,在学生学习有疑惑、要提出疑惑却不知如何表述之时进行提问。比如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语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对比一下现在完成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同学们通过仔细的对比和细心的分析,能够较为深刻地了解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增加了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时机性,要切合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与教学重难点相一致,选准了“最佳时机”的课堂提问对保持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
2.保持课堂问题的梯度,采用分层提问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问答都能得到发展。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本着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着重引导他们去类比和分析,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采取逐步“升级”,让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有所提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的原则,应该先让他们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等生和后进生被老师提问的畏惧心理将会有良好的效果,教者通过增大课堂提问的辐射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课堂提问后要适当停顿,保证答题的有效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答题是需要酝酿和思考的,如教者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增大,甚至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回答时也会出现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很快忘记的现象。因此教者在提问后应停顿一段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可提高回答的正确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参与答题的面,减少疑惑的题量。停顿期间教者可环视全班同学,观察反馈的信息,忌频频复述问题和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当发现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全面、不正确时,我经常会给他们一些温馨提示和鼓励,我此时常会说:“Try again,You can do it even better .” “Your idea is right.” “Think it over.” “Work harder,you’ll be able to next time.”等,这对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能够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能够明确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思考,形成见解。而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者在备课时应勤思考,多分析,优化课堂中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教者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有效提问的落实。
一、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部分现象
1.提问目的不明,随意性大。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透切,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常见的是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yes/no”之类的问题,课堂表面热闹,但华而不实。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2.提问次数少,覆盖面小。提问的次数和覆盖面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部分教师把少数几次回答的机会都留给尖子生。
3.学生思考时间太短,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需要时间来思考的,而部分教者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的提问有效性是不高的。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
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指教师为使学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发展而在课堂提问方面所做的一些设计。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既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
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时机性,持续学习兴趣。多数老师每节课都会设计出难易度不等的问题,然后选择适当的时间点来提问。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者要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学习重难点时进行提问,这样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即所提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疑相结合,在学生学习有疑惑、要提出疑惑却不知如何表述之时进行提问。比如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语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对比一下现在完成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同学们通过仔细的对比和细心的分析,能够较为深刻地了解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增加了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时机性,要切合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与教学重难点相一致,选准了“最佳时机”的课堂提问对保持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
2.保持课堂问题的梯度,采用分层提问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问答都能得到发展。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本着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着重引导他们去类比和分析,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采取逐步“升级”,让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有所提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的原则,应该先让他们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等生和后进生被老师提问的畏惧心理将会有良好的效果,教者通过增大课堂提问的辐射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课堂提问后要适当停顿,保证答题的有效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答题是需要酝酿和思考的,如教者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增大,甚至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回答时也会出现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很快忘记的现象。因此教者在提问后应停顿一段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可提高回答的正确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参与答题的面,减少疑惑的题量。停顿期间教者可环视全班同学,观察反馈的信息,忌频频复述问题和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当发现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全面、不正确时,我经常会给他们一些温馨提示和鼓励,我此时常会说:“Try again,You can do it even better .” “Your idea is right.” “Think it over.” “Work harder,you’ll be able to next time.”等,这对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能够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能够明确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思考,形成见解。而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者在备课时应勤思考,多分析,优化课堂中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教者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有效提问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