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巨大差异,严重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更在宏观上影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通过具体分析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形成的原因,了解差异的现状,得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并进一步分析实现均衡化的路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财政支农;供给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F123;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127-01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更重要的是使得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更在宏观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进行分析,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有利于加快建成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经济实力有限的制约,我国不能采取先进国家循序渐进的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业的正常路径发展,而应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尽早实现工业化。“以农养工”、“重工轻农”的战略使得城市公共物品由制度内供给,而农村由制度外供给,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反而还承担着公共物品供给所需资金,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二)工业化过程中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安排加固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
在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资金转移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完成的,把一部分本应属于农民的收入强制转化成了发展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不断演化,最后成了城市公共物品优先供给的发展战略。
(三)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制约了有限财政资金对农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投入。
财政资源分配上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体制,导致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份额长期严重不足。由于资金短缺,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直接造成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于现代经济发展进程。
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现状
(一)城乡义务教育供给差异。
虽然目前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差距缩小,但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城乡采取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城乡财力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城乡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差距巨大。
(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供给差异。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状况严重滞后于现代化进程。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失衡的不合理状况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在医院数量、医疗设备、医生素质等方面差距巨大。
(三)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差异。
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为就业困难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而农村劳动力通常不被纳入城市就业规划和统一管理之中。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使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劳动力市场中仍处于边缘性地位。
(四)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供给差异。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严重不足。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又将社会保障资源大部分配置给城市,小部分覆盖农村,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供给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城乡社会保障严重不均衡。
(五)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
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必然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和退化。我国城市建设投资近万亿元,而农村建设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户自我积累。
三、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
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悖于社会公正。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能够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选择上的价值观念。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要正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其关键是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在制度选择上必须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城乡公民有权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有权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社会帮助。政府的制度设计必须以公平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导价值,使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从制度中得到实惠。
(二)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赋予每一位公民必要的话语权,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创造有利条件,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强调以公民为中心和以公民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同时,在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农民的参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组织不同层面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的发展。政府对农业组织的支持,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合法组织渠道表达农民的心声,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
从公共财政支出机制角度看,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很大程度上由公共财政的投入规模与结构决定的。因而,政府应将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在城乡都有所发展的前提下,公平合理的配置财政资源,并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不均衡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危机与挑战。清楚认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原因和现状,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解建立.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演变探析[J]. 改革与战略,2009(33-35)
[2]楚永生,张来源.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聊城大学学报,2006(52-55)
[3]解垩. 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J]. 经济经纬,2007(27-30)
作者简介:樊瑞哲(1990.05.24),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财政支农;供给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F123;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127-01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更重要的是使得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更在宏观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进行分析,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有利于加快建成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经济实力有限的制约,我国不能采取先进国家循序渐进的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业的正常路径发展,而应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尽早实现工业化。“以农养工”、“重工轻农”的战略使得城市公共物品由制度内供给,而农村由制度外供给,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反而还承担着公共物品供给所需资金,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二)工业化过程中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安排加固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
在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资金转移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完成的,把一部分本应属于农民的收入强制转化成了发展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不断演化,最后成了城市公共物品优先供给的发展战略。
(三)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制约了有限财政资金对农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投入。
财政资源分配上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体制,导致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份额长期严重不足。由于资金短缺,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直接造成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于现代经济发展进程。
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现状
(一)城乡义务教育供给差异。
虽然目前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差距缩小,但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城乡采取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城乡财力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城乡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差距巨大。
(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供给差异。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状况严重滞后于现代化进程。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失衡的不合理状况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在医院数量、医疗设备、医生素质等方面差距巨大。
(三)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差异。
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为就业困难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而农村劳动力通常不被纳入城市就业规划和统一管理之中。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使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劳动力市场中仍处于边缘性地位。
(四)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供给差异。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严重不足。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又将社会保障资源大部分配置给城市,小部分覆盖农村,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供给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城乡社会保障严重不均衡。
(五)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
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必然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和退化。我国城市建设投资近万亿元,而农村建设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户自我积累。
三、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
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悖于社会公正。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能够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选择上的价值观念。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要正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其关键是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在制度选择上必须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城乡公民有权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有权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社会帮助。政府的制度设计必须以公平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导价值,使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从制度中得到实惠。
(二)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赋予每一位公民必要的话语权,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创造有利条件,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强调以公民为中心和以公民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同时,在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农民的参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组织不同层面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的发展。政府对农业组织的支持,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合法组织渠道表达农民的心声,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
从公共财政支出机制角度看,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很大程度上由公共财政的投入规模与结构决定的。因而,政府应将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在城乡都有所发展的前提下,公平合理的配置财政资源,并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不均衡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危机与挑战。清楚认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原因和现状,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解建立.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演变探析[J]. 改革与战略,2009(33-35)
[2]楚永生,张来源.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聊城大学学报,2006(52-55)
[3]解垩. 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J]. 经济经纬,2007(27-30)
作者简介:樊瑞哲(1990.05.24),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