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学习方式,发展合作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强音,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和倡导。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探究
我国教育家颜之推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古人已知合作学习的重要。如今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合理而恰当地应用这一教学法,能使师生、学生之间在多边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多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与必要性
1.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非常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课本的例题、试一试、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位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因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而且又是教学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筑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2)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有助于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落实,它可以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象
面对当前的班级授课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不少教师缺乏一些冷静和理智的思考,教师们热衷于一些操作层面的内容,如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的多寡、分组有哪些原则、班级人数较多怎么办等。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下面是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几个典型现象:
现象1: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现象2: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现象3: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身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现象4: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仅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活动呢?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学科课程中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以为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
1.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从以上几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最根本的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是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2.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内成员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精心設计、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各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4.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全体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①(1+2X)(1-2X),②(2a+3)(2a-3),③(100+1)(100-1),④(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5.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对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罗钰芳:《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6)
4.陈旭远:《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5.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数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6.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市第六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探究
我国教育家颜之推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古人已知合作学习的重要。如今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合理而恰当地应用这一教学法,能使师生、学生之间在多边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多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与必要性
1.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非常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课本的例题、试一试、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位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因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而且又是教学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筑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2)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有助于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落实,它可以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象
面对当前的班级授课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不少教师缺乏一些冷静和理智的思考,教师们热衷于一些操作层面的内容,如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的多寡、分组有哪些原则、班级人数较多怎么办等。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下面是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几个典型现象:
现象1: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现象2: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现象3: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身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现象4: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仅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活动呢?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学科课程中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以为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
1.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从以上几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最根本的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是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2.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内成员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精心設计、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各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4.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全体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①(1+2X)(1-2X),②(2a+3)(2a-3),③(100+1)(100-1),④(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5.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对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罗钰芳:《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6)
4.陈旭远:《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5.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数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6.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