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学生的应试能力的高低上,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全部都上成应试训练课呢?显然不是。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花和叶,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根本。要提高应试能力只有固本强基。在粗壮的语文素养的树根支撑下,才能开出美丽的应试之花!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突破口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阅读占160分里面的67分,写作70分,阅读和写作好了,还能间接地影响到名句默写和语音、成语、病句、语用题等基础知识题的23分。
由此我觉得应该让阅读和写作相依,文体与话题相合。这就是说的“主题读写”。并把课题定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主题读写实践研究”,还为本课题制订了行动方案。
具体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围绕一定的主题编选配套阅读写作教材,编写配套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含情境设计、过程设计、练习设计),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编写教材的材料选择来源,以苏教版为主,其他版本和读本为辅,还可以来自其他途径的有价值的材料。但最终都要为紧扣单元读写主题服务。
例:
1、主题:善叙事理,德耀中华
2、《魏公子列传》等四篇文
3、编写教学参考、教学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练习设计)
示例:《魏公子列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魏公子侯生等人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司马迁对魏公子的情感态度。
2、探究侯生自刭的原因。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讲故事,设悬念。
一、导入:
在民国时期的报纸上有一个对联的征联活动:无忌…长孙无忌: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上联空缺的部分,用古代名人的名字来填的话,填谁呢?——魏无忌
二、魏无忌被封在哪里?——信陵,所以又可以称他为信陵君。我读完魏公子列传以后很有一种冲动,喜欢生活魏公子的时代,做他的一个门客,你们的感觉如何?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在文中找出依据)
——礼贤下士、急人之困、虚心纳谏、闻过则改。
所有这些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仁而下士
用一字立骨法,可以概括成?
——仁、下(上面四项都是这两个字直接间接的具体表现)
三、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情感态度如何呢?(文中找出依据,带情感朗读)
——敬佩、赞美…
四、战国四公子的传记题目,其他都是用封号来作为题目名称的(见材料一),而本文却是不同,为什么不用《魏公子列传》作为题目呢?
——敬佩、赞美、亲切(威廉王子例)
司马迁为什么独对魏公子如此敬佩、赞美呢?
——个人际遇身世之叹、符合史记创作目的(见材料二,为天下树立道德规范,导引普世价值)。
五、侯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找出文中依据)
——洁身自好、知恩图报、足智多谋
六、侯生自刭的原因是什么?
——士为知己者死、激励坚定决心…,(以死谢魏、以死还命)
司马迁赞美侯生原因?
——世无知音,管鲍之叹。
历史上的同类人物:田光之死、田横之壮士死。可以作进一步思考研究。
七、我知道大家有很多人还很喜欢朱亥,因为他居然能在袖子里面带一个40斤重的铁锤,是吧?你们猜一猜老师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呢?(照应讲故事,前后一线)
——朱亥,为什么?
——看族谱知道,我们都是远祖颛顼之裔,黄帝的子孙。
(故事:朱仙镇的来历)
八、作业:朱亥最终命运如何?我们可以作一个猜测,写一篇依据充分的文章,主标题自己选,副标题可以是“——我度朱亥命运谈”。
练习设计:
1、我度朱亥命运谈。
2、本文塑造人物(魏公子、侯生)的手法
有哪些?(由大到小、由主到次逐个分析)
3、文言知识训练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意的理解分析、)
3、课外拓展练习。(从德耀中华主题角度考虑可以选择《五帝本纪》来进行练习,从善叙事理主题角度考虑,可以选择《春申君列传》进行练习)
对主题读写研究行动方案实施可以先进行如下安排:
1、确定三个年级每学期的主题内容及数量。
2、编选主题读写的教材。
※3、编写教参和教学设计。
在编写好教材和教辅用书以后,还可以为上课的课型编写辅助示例课型:阅读鉴赏课、作文指导课、阅览课。
进行了主题读写训练后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应高于一般同学,我的愿景之一是:所谓生活即语文,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应该懂得其中的语文之美。看到一个公园里有这样一个亭子,它的四面都是水,岸边种植了很多的杨柳,亭上的题字是“水中亭”三个字,在探究其中的含义时有学生不仅能知道亭子建于水中,还能联想起了《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原来亭名蕴涵着来此可找到心中伊人,更能实现自己的美好追求和理想之意,他们能体会到亭名中优美的意境和十足的韵味时,我会莞尔而笑。
愿景二:“生活”即语文,穿越历史的云烟和古人对话,身临古人生活之境。
有一个故事,说黄山谷、苏东坡、秦少游、佛印四人到一寺庙游玩,见壁上杜甫“林花著雨胭脂口”,诗句末字剥落,四人忙着添补,苏填“润”,黄补“老”,秦说“嫩”,佛言“落”,争执不下,最后找来《杜工部集》,原来那字竟是“湿”,众击掌叫绝。学生能体会“湿”字的好处是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娇嫩,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哀婉,有美人之迟暮的悲情,能将形象、哀情、色质和神态尽融于一体,创造任人思想驰骋的胜境时,我会喜笑颜开。
在主题读写训练结束后,当我们问起学生的心得和感受时,如果他们能
化用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说:那一年,我顶礼匍匐于漫漫书山之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那至文的温暖。那么我也仿用马丁路德金的语气来说:谢天谢地,课题研究已然生效,我的愿景终于实现。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突破口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阅读占160分里面的67分,写作70分,阅读和写作好了,还能间接地影响到名句默写和语音、成语、病句、语用题等基础知识题的23分。
由此我觉得应该让阅读和写作相依,文体与话题相合。这就是说的“主题读写”。并把课题定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主题读写实践研究”,还为本课题制订了行动方案。
具体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围绕一定的主题编选配套阅读写作教材,编写配套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含情境设计、过程设计、练习设计),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编写教材的材料选择来源,以苏教版为主,其他版本和读本为辅,还可以来自其他途径的有价值的材料。但最终都要为紧扣单元读写主题服务。
例:
1、主题:善叙事理,德耀中华
2、《魏公子列传》等四篇文
3、编写教学参考、教学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练习设计)
示例:《魏公子列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魏公子侯生等人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司马迁对魏公子的情感态度。
2、探究侯生自刭的原因。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讲故事,设悬念。
一、导入:
在民国时期的报纸上有一个对联的征联活动:无忌…长孙无忌: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上联空缺的部分,用古代名人的名字来填的话,填谁呢?——魏无忌
二、魏无忌被封在哪里?——信陵,所以又可以称他为信陵君。我读完魏公子列传以后很有一种冲动,喜欢生活魏公子的时代,做他的一个门客,你们的感觉如何?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在文中找出依据)
——礼贤下士、急人之困、虚心纳谏、闻过则改。
所有这些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仁而下士
用一字立骨法,可以概括成?
——仁、下(上面四项都是这两个字直接间接的具体表现)
三、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情感态度如何呢?(文中找出依据,带情感朗读)
——敬佩、赞美…
四、战国四公子的传记题目,其他都是用封号来作为题目名称的(见材料一),而本文却是不同,为什么不用《魏公子列传》作为题目呢?
——敬佩、赞美、亲切(威廉王子例)
司马迁为什么独对魏公子如此敬佩、赞美呢?
——个人际遇身世之叹、符合史记创作目的(见材料二,为天下树立道德规范,导引普世价值)。
五、侯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找出文中依据)
——洁身自好、知恩图报、足智多谋
六、侯生自刭的原因是什么?
——士为知己者死、激励坚定决心…,(以死谢魏、以死还命)
司马迁赞美侯生原因?
——世无知音,管鲍之叹。
历史上的同类人物:田光之死、田横之壮士死。可以作进一步思考研究。
七、我知道大家有很多人还很喜欢朱亥,因为他居然能在袖子里面带一个40斤重的铁锤,是吧?你们猜一猜老师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呢?(照应讲故事,前后一线)
——朱亥,为什么?
——看族谱知道,我们都是远祖颛顼之裔,黄帝的子孙。
(故事:朱仙镇的来历)
八、作业:朱亥最终命运如何?我们可以作一个猜测,写一篇依据充分的文章,主标题自己选,副标题可以是“——我度朱亥命运谈”。
练习设计:
1、我度朱亥命运谈。
2、本文塑造人物(魏公子、侯生)的手法
有哪些?(由大到小、由主到次逐个分析)
3、文言知识训练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意的理解分析、)
3、课外拓展练习。(从德耀中华主题角度考虑可以选择《五帝本纪》来进行练习,从善叙事理主题角度考虑,可以选择《春申君列传》进行练习)
对主题读写研究行动方案实施可以先进行如下安排:
1、确定三个年级每学期的主题内容及数量。
2、编选主题读写的教材。
※3、编写教参和教学设计。
在编写好教材和教辅用书以后,还可以为上课的课型编写辅助示例课型:阅读鉴赏课、作文指导课、阅览课。
进行了主题读写训练后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应高于一般同学,我的愿景之一是:所谓生活即语文,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应该懂得其中的语文之美。看到一个公园里有这样一个亭子,它的四面都是水,岸边种植了很多的杨柳,亭上的题字是“水中亭”三个字,在探究其中的含义时有学生不仅能知道亭子建于水中,还能联想起了《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原来亭名蕴涵着来此可找到心中伊人,更能实现自己的美好追求和理想之意,他们能体会到亭名中优美的意境和十足的韵味时,我会莞尔而笑。
愿景二:“生活”即语文,穿越历史的云烟和古人对话,身临古人生活之境。
有一个故事,说黄山谷、苏东坡、秦少游、佛印四人到一寺庙游玩,见壁上杜甫“林花著雨胭脂口”,诗句末字剥落,四人忙着添补,苏填“润”,黄补“老”,秦说“嫩”,佛言“落”,争执不下,最后找来《杜工部集》,原来那字竟是“湿”,众击掌叫绝。学生能体会“湿”字的好处是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娇嫩,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哀婉,有美人之迟暮的悲情,能将形象、哀情、色质和神态尽融于一体,创造任人思想驰骋的胜境时,我会喜笑颜开。
在主题读写训练结束后,当我们问起学生的心得和感受时,如果他们能
化用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说:那一年,我顶礼匍匐于漫漫书山之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那至文的温暖。那么我也仿用马丁路德金的语气来说:谢天谢地,课题研究已然生效,我的愿景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