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体育发展,然后对赣南地区体育发展的策略提出了三点意见:以村落体育组织为领导,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以节庆体育表演为龙头,促进赣南农村体育本土化;实现文化上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
关键词:赣南新农村;体育;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重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体育理论工作者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前亟需回答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赣南地处江西南部,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由于过去经济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这里依旧保存着浓郁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宋城文化,也使得这里的农村民俗传统体育具有了地域特色。该研究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内涵,从赣南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人手,构建了赣南区域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路径,旨在为促进农村体育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一、赣南地区区域体育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中赣南村落体育建设现状
1、村民体育意识有所提高。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总和。新农村建设之中的赣南地区农民的体育健身建设意识有所提升;
2、体育消费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消费观念不足,对体育消费的正确认识不够,认为体育应当是一项政府投资的社会福利事业,个人不需要投入太多;同时,也普遍认为“劳动即可代替体育”;
3、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在有利的政策驱动下,赣南地区村镇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赣南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还处在初级建设阶段,要到达村镇居民需求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赣南地区体育管理状况
赣南地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有3个管理层次,即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县级体育组织主要职责是对全县的农村体育进行规划、管理和协调,组织县级大型体育活动和竞赛;乡镇体育组织主要负责乡镇范围的体育工作;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它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赣南各县区对农村体育的管理大部分有较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但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真正体现每一级体育组织的职能。每个县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行政部门,各个乡镇也设有群众体育指导站,但都是乡镇文化站或村文化活动室职能的扩大,不是专门的群众体育指导站,没有起到对乡镇和村级沟通桥梁的作用。
二、赣南地区体育发展的策略
(一)以节庆体育表演为龙头,促进赣南农村体育本土化
发展节庆体育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节日文化活动形态上发展而来的,是传统体育根植于人民中间而深远流长的主要形式,是一种自在的、传统的、民俗的体育活动。节庆体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认同,在一定区域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赣南是客家摇篮,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以及客家体育形态,其中的竞赛表演类和节庆习俗类客家体育运动项目,大多在重大节日才会出现,如盛行于赣州上犹县营前镇农历新年的“九狮拜象”、遍布赣南各地的端午节赛龙舟等都与中国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利用节庆体育表演,能够增强赣南农民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了解并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为普及、推广赣南民俗体育和培养民俗传统体育传承人提供了机遇。
在实践中,赣南节庆体育应坚持本土化发展原则,采用适合赣南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体育理论和方式方法,选取本土流行且群众基础深厚、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节庆体育表演范围,并适时引入竞赛机制,使之在经济、文化和健身等多角度上发挥功效。
(二)完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赣州市各级政府部门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扩宽经费的来源,有计划的改善赣南各村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在赣南新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宣传内容、不断更新宣传形式,要经常性、长期性的进行宣传,才能真正做到“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三)实现文化上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
赣南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宋城文化等地域文化,赣南农村的民俗传统体育也具有了地域特色,特别是在赣南农村节庆体育表演和竞赛方面表现更加突出。赣南农村民俗传统体育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是农村体育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对活跃农村体育文化氛围、增强农民体质、传承民俗文化等都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信息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民工城乡间的流动,以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惠农体育政策对农村场地器材的援助,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在农村村落兴起并有流行的态势。但同时也应看到,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在赣南农村仍有稳固的心理认同,而客家体育、节庆体育更是受到推崇。要建立赣南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特色内容,从赣南地域特点出发,结合优秀的历史文化,立足现状,放眼未来,打造赣南新农村体育品牌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小云,彭迪云.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定位对产业转移意愿的影响研究——以赣南为例[J].学术论坛,2014,37(4):48-53.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4.04.012.
[2]蔡虹.论地域文化在赣南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74.DOI:10.3969/j.issn.1674-9286.2013.24.059.
[3]张博,汪现义.新农村体育发展客观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163-164.
[4]李江.江西省赣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5]兰师文,朱荣.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2007,(10):204-205.DOI:10.3969/j.issn.1672-7894.2007.10.147.
作者简介:龙彦廷,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贛州农业学校,助理讲师
关键词:赣南新农村;体育;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重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体育理论工作者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前亟需回答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赣南地处江西南部,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由于过去经济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这里依旧保存着浓郁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宋城文化,也使得这里的农村民俗传统体育具有了地域特色。该研究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内涵,从赣南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人手,构建了赣南区域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路径,旨在为促进农村体育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一、赣南地区区域体育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中赣南村落体育建设现状
1、村民体育意识有所提高。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总和。新农村建设之中的赣南地区农民的体育健身建设意识有所提升;
2、体育消费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消费观念不足,对体育消费的正确认识不够,认为体育应当是一项政府投资的社会福利事业,个人不需要投入太多;同时,也普遍认为“劳动即可代替体育”;
3、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在有利的政策驱动下,赣南地区村镇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赣南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还处在初级建设阶段,要到达村镇居民需求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赣南地区体育管理状况
赣南地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有3个管理层次,即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县级体育组织主要职责是对全县的农村体育进行规划、管理和协调,组织县级大型体育活动和竞赛;乡镇体育组织主要负责乡镇范围的体育工作;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它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赣南各县区对农村体育的管理大部分有较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但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真正体现每一级体育组织的职能。每个县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行政部门,各个乡镇也设有群众体育指导站,但都是乡镇文化站或村文化活动室职能的扩大,不是专门的群众体育指导站,没有起到对乡镇和村级沟通桥梁的作用。
二、赣南地区体育发展的策略
(一)以节庆体育表演为龙头,促进赣南农村体育本土化
发展节庆体育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节日文化活动形态上发展而来的,是传统体育根植于人民中间而深远流长的主要形式,是一种自在的、传统的、民俗的体育活动。节庆体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认同,在一定区域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赣南是客家摇篮,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以及客家体育形态,其中的竞赛表演类和节庆习俗类客家体育运动项目,大多在重大节日才会出现,如盛行于赣州上犹县营前镇农历新年的“九狮拜象”、遍布赣南各地的端午节赛龙舟等都与中国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利用节庆体育表演,能够增强赣南农民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了解并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为普及、推广赣南民俗体育和培养民俗传统体育传承人提供了机遇。
在实践中,赣南节庆体育应坚持本土化发展原则,采用适合赣南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体育理论和方式方法,选取本土流行且群众基础深厚、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节庆体育表演范围,并适时引入竞赛机制,使之在经济、文化和健身等多角度上发挥功效。
(二)完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赣州市各级政府部门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扩宽经费的来源,有计划的改善赣南各村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在赣南新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宣传内容、不断更新宣传形式,要经常性、长期性的进行宣传,才能真正做到“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三)实现文化上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
赣南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宋城文化等地域文化,赣南农村的民俗传统体育也具有了地域特色,特别是在赣南农村节庆体育表演和竞赛方面表现更加突出。赣南农村民俗传统体育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是农村体育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对活跃农村体育文化氛围、增强农民体质、传承民俗文化等都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信息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民工城乡间的流动,以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惠农体育政策对农村场地器材的援助,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在农村村落兴起并有流行的态势。但同时也应看到,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在赣南农村仍有稳固的心理认同,而客家体育、节庆体育更是受到推崇。要建立赣南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特色内容,从赣南地域特点出发,结合优秀的历史文化,立足现状,放眼未来,打造赣南新农村体育品牌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小云,彭迪云.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定位对产业转移意愿的影响研究——以赣南为例[J].学术论坛,2014,37(4):48-53.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4.04.012.
[2]蔡虹.论地域文化在赣南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74.DOI:10.3969/j.issn.1674-9286.2013.24.059.
[3]张博,汪现义.新农村体育发展客观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163-164.
[4]李江.江西省赣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5]兰师文,朱荣.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2007,(10):204-205.DOI:10.3969/j.issn.1672-7894.2007.10.147.
作者简介:龙彦廷,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贛州农业学校,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