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轮复习应当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
关键词:高考语言运用二轮复习推敲完善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c)-0174-02
1 定位二轮
如果把整个复习阶段比喻成修建一幢房子,那么一轮复习就像是搭建骨架,建构主要的椽梁,而二轮复习就如同添砖加瓦,完善细节;而高考前的三轮就成了装饰装修,修修补补以期更加美观。秉承这一复习原则,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在复习上强调了以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答题步骤为核心的复习思路。通过语用版块各种题型地细致整合,在思路方向上,答题模式上做到有法可依,有“路”可寻。避免“无知者无畏”地散漫式思考与放敞式回答。与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的第一轮复习相比,二轮突出的应该是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
二轮应当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2 求准求牢,打磨细节
在以上的原则指导下,考生在制定二轮复习的具体措施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轮复习后,知识框架已基本形成,这时很多考生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或假象,觉得自己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可等到考试或做题时却又发现想象与效果相差得太远,于是又陷入了迷茫和失望的深渊。探究原因其实在第一轮复习时,有许多知识是学生没有记准确的,很多细节是忽略了的,知识的线条虚而不实。为此应采取“求准”的策略,克服虚浮和自以为是的心态,回过头来一点一点地记清、记准重要的知识和自己疏漏的知识,确保知识的识记准确无误。并且通过练习的方式让记住的知识牢不可忘,与遗忘作斗争。具体训练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准确拆分考点,明确命题指向
就目前语用题趋势而言,综合考点的考察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在一道题目的设置上往往是多重考点的叠加。要想回答好题,首先得明白出题人问的是什么,因此准确快速地拆解考点就成为了启动一系列解答反应的基础和关键。
例如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5分)(2010年四川高考)。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又例如2010年重庆卷将下面划横线的三个分句分别压缩到10字以内,填写在空格处。压缩后的句子需句式一致并保留原意。
(1)当别人为你做什么时,你要有一颗感激的心;(2)当别人不肯为你做什么时,你也应视之为理所当然;(3)当别人为你无私付出时,你更应该视作对你的恩赐。哪怕是一缕阳光,一束清香,或者一杯水。
而学生在实践重庆这道题时,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1)感激别人为你做事。(2)别人没理由帮你。(3)视别人的付出为恩赐。这就是没有完全破解题干而带来的失分。其实这两道题的设置上都既有句式变换的表,又有压缩语段的里。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必须双兼顾,这两个考点的解答步骤与答题要求就应当在破解了考点之后一并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所以在讲评到综合性的试题时,要先让学生根据题干的内容来自行归位,破解出该题所蕴含的考点,并快速回忆出该考点在答题模式上,答题规范上的一系列原则与要求。正所谓只有知道在问什么才能知道要答什么,只有反复才能记住,只有反复才能牢固!同时训练自己学会归档考点,还可以突破其在思维上的局限,在试题形式一旦“反常”一旦多样的情况下,不会显得无所适从。增强在对待问题变式上的灵活度。也就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2.2 准确审清题干,关注“细枝末节”
某些考点比较单一的考题往往是学生容易轻敌的对象。做的时候感觉良好,热血沸腾,拿到答案一盆冷水,如披冰雪。归根究底这都是不能准确把握出题人意图所导致的问题。我常跟学生讲,每一道题的题干是多少专家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而来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审题就是把题干的每一个字“嚼了,吞了,再反刍出来”唯此才能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就拿仿写考点来说,学生关注的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如修辞,结构却往往会忽略里层的内容或核心。比如曾经广东卷的一道仿写题,曾让十万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惨烈失分。所以在二轮复习中,针对仿写这个部分,务必考虑精中求细,从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着力入手,以完善自己思维的缜密程度为目的,通过精选试题达到突出与强调的作用。
2.3 准确选择词语,完善自我答案
其实语言运用中传统考点如仿写,扩展以及现在时下不断涌现的新题型如手机短信,拟写对联等等,笼统说来可以称为“迷你作文”。它不仅考察着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体现着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短短的几十甚至十几个字,就足以看出考生的文学功底。在合乎答题要求的基础下,漂亮的文笔显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欣赏与“厚爱”。这一点上它比一篇作文操作起来更难,因为它的篇幅太短,可谓是“方寸之间作细工”稍有不慎,暴露无遗;但其实也正因它的迷你短小,比起作文来更好打磨。
比如这样一道模拟试题:调整下列横线部分语句,使其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并把月色比喻为寒霜、白雪;有时又用玉盘、宝镜给圆月作比喻;新月则常常被叫做琼沟或者玉簪.有的用明月来形容佳人的容貌,有的借明月来象征……
学生给出了第一遍答案: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用寒霜白雪称月色;用玉盘宝镜称圆月;用琼钩玉簪称新月。这样的答案从根本的原则上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仔细琢磨会发现,所有的动词都是“称”字,于是启发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替换,于是开始修改,利用原文的提示,学生给出了第二遍答案: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用寒霜白雪比月色;用玉盘宝镜喻圆月;用琼钩玉簪叫新月。如此改动,学生发现最后一个分句似乎有问题,显得非常生硬,于是开始再次修正,原句语意是用“琼沟或者玉簪”来形容“新月”而“形容”这词又是两个字,与前文不太一致,最终想到了“状”字,既有形容意义又只有一个字。于是最终答案敲定为: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用寒霜白雪比月色;用玉盘宝镜喻圆月;用琼钩玉簪状新月。
虽然是小小一题,却向学生传达除了修改文字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字与字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从而养成对语用答案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习惯。在整个过程中培养答案打草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每一条答案落笔成文后至少修正三次以上,多使用双音节词而严禁使用“小,大,美,丑”等一系列的“低级形容词”;尽量考虑修辞手法的使用;结构上尽量使用整句的形式,避免交错涣散的散句形式。并且对每一次的典型例题中优秀的样例进行集中印发与展示,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理解性记忆。久而久之,通过平日的点滴积累,自然而然可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并且该部分的训练对作文功底的增强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各板块之间“融而相异,通而不同”的特点。
3 求快求广,储备新题
对于老师来讲,当复习备考全面进入第二轮,在语言语用部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考虑提升点。
3.1 与时俱进,阅读生活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尤其对语言运用这版块来说更是年年花样翻新,新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不断涌现的各级各类模拟诊断性试题中,科学的大胆的猜想命题趋势的变化,准确地严格地遴选出有价值的新颖题型,不求“错杀一千”但愿“不放一个”。
从近几年的语言表达与运用题上看,内容上越来越倾向于一些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的题材。形式上多种多样,注重实际运用。语言运用新题型与生活同构,与思维同步。比解题本身更为重要的可能是阅读生活,思考生活。
例如,在最新一期的《金考卷》中就收录了这样一道题:
现今的网络媒体让读者不再只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以“跟帖”的方式主动参与讨论。网友们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有人冷峻思考,有人破口大骂。文明上网,人人有责;理论言论,社会受益。请你针对下面的事件发一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10月16日,保定市某单位22岁的实习生李启铭,酒后驾车到河北大学生活区接朋友,将两名女生撞伤。事故发生后,李启铭仍驾车继续行驶,并口吐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当地公安局副局长)。
这一道题的价值是“内容大于形式”,它向我们传达的不是什么考点的变化,而是要去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尤其关注对青少年成长有引导或帮助的正反面素材。所以在平日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收集各种热点信息,尤其是某些网络上“炙手可热”的议题。“犀利哥现象”、“对如火如荼的人肉搜索的看法”、“感动中国人物”不一而足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考题中。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了影响面比较广尤其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件,老师要有意识的积累。可以原创成题,也可以找一个时间让学生就围绕“事件成因”与“对待态度”进行讨论,做到“了解事件”、“态度明确”、“思考深入”即可。
3.2 饮水思源,关注文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快餐文化外来文化大举入侵,在九零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传统文化正在步步后退。为了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现象,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地域文化特征的试题开始屡见纸端。如“某地的文化符号”、“国学热”、“端午节”等等,考点设置各有差异但首要的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知度。而在各地省市自主命题之后,地方色彩也开始浮现,因此在知识储备上也要有的放矢。而在形式上不能只是单一的讲解,让学生完全的单纯识记。比如在四川文化特色的整理搜集上,可以结合眼下的流行文化,比如印发由郭敬明填词,李宇春演唱的《蜀绣》歌词,该歌词用文学气息浓烈的语句很好地诠释了蜀锦这一四川独特艺术工艺品,在情感上也能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总之二轮复习中除了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更要注重“材料天天备”。
3.3 返璞归真,回归课本
通观连续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一个过去不太注意的细节。有关教材内篇目的语言运用题数量似乎越来越多。如2009年四川卷20题对《荷塘月色》一段经典段落的仿写;又如2010年四川卷19题对“悠然见南山”中“南山”一词展开联想进行扩展;同样的题型也出现在了2010年的湖北卷中,该题要求学生对“竹喧归浣女”场景进行描写。再比如最新的绵阳一诊试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仿照示例,从下列课文中任选两篇各写一句话。
《我与地坛》、《拿来主义》、《归园田居》、《失街亭》。
示例:读《谏太宗十思疏》,读出了诤言如雷。十思九德让人反躬自省。
这道题我们也设置成了我们年级开学考试中的一道题,结果反映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对本该最为熟悉的教材已经非常生疏了。这些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样的中心与主题甚至很多优生都已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当然在答题上,切合中心主旨的那2分就会出现失误。这两年参差不齐的教辅泛滥成灾,学生在复习迎考上也常常本末倒置。沉溺题海,事倍功半。面对这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不能不采取应对措施。所以我们认为教材内篇目设题非但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大势所趋。所以在平日教学中,我们也考虑利用早晚读时间,让学生回顾教材名章名篇,或诵读,或仿写,或扩展。甚而也可以和作文素材积累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教材的作用不仅仅是那四个文言虚词选项和5分的背诵默写!
学生需要的,欠缺的永远都是求新求好的基础与核心。在二轮复习中通过老师及时性(趁热打铁)、针对性(选题典型)、延展性(借题发挥)、激励性(增强信心)与互动性(再现情境)的传授与讲评,让学生真正获益,从而决胜高考!
关键词:高考语言运用二轮复习推敲完善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c)-0174-02
1 定位二轮
如果把整个复习阶段比喻成修建一幢房子,那么一轮复习就像是搭建骨架,建构主要的椽梁,而二轮复习就如同添砖加瓦,完善细节;而高考前的三轮就成了装饰装修,修修补补以期更加美观。秉承这一复习原则,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在复习上强调了以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答题步骤为核心的复习思路。通过语用版块各种题型地细致整合,在思路方向上,答题模式上做到有法可依,有“路”可寻。避免“无知者无畏”地散漫式思考与放敞式回答。与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的第一轮复习相比,二轮突出的应该是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
二轮应当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2 求准求牢,打磨细节
在以上的原则指导下,考生在制定二轮复习的具体措施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轮复习后,知识框架已基本形成,这时很多考生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或假象,觉得自己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可等到考试或做题时却又发现想象与效果相差得太远,于是又陷入了迷茫和失望的深渊。探究原因其实在第一轮复习时,有许多知识是学生没有记准确的,很多细节是忽略了的,知识的线条虚而不实。为此应采取“求准”的策略,克服虚浮和自以为是的心态,回过头来一点一点地记清、记准重要的知识和自己疏漏的知识,确保知识的识记准确无误。并且通过练习的方式让记住的知识牢不可忘,与遗忘作斗争。具体训练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准确拆分考点,明确命题指向
就目前语用题趋势而言,综合考点的考察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在一道题目的设置上往往是多重考点的叠加。要想回答好题,首先得明白出题人问的是什么,因此准确快速地拆解考点就成为了启动一系列解答反应的基础和关键。
例如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5分)(2010年四川高考)。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又例如2010年重庆卷将下面划横线的三个分句分别压缩到10字以内,填写在空格处。压缩后的句子需句式一致并保留原意。
(1)当别人为你做什么时,你要有一颗感激的心;(2)当别人不肯为你做什么时,你也应视之为理所当然;(3)当别人为你无私付出时,你更应该视作对你的恩赐。哪怕是一缕阳光,一束清香,或者一杯水。
而学生在实践重庆这道题时,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1)感激别人为你做事。(2)别人没理由帮你。(3)视别人的付出为恩赐。这就是没有完全破解题干而带来的失分。其实这两道题的设置上都既有句式变换的表,又有压缩语段的里。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必须双兼顾,这两个考点的解答步骤与答题要求就应当在破解了考点之后一并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所以在讲评到综合性的试题时,要先让学生根据题干的内容来自行归位,破解出该题所蕴含的考点,并快速回忆出该考点在答题模式上,答题规范上的一系列原则与要求。正所谓只有知道在问什么才能知道要答什么,只有反复才能记住,只有反复才能牢固!同时训练自己学会归档考点,还可以突破其在思维上的局限,在试题形式一旦“反常”一旦多样的情况下,不会显得无所适从。增强在对待问题变式上的灵活度。也就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2.2 准确审清题干,关注“细枝末节”
某些考点比较单一的考题往往是学生容易轻敌的对象。做的时候感觉良好,热血沸腾,拿到答案一盆冷水,如披冰雪。归根究底这都是不能准确把握出题人意图所导致的问题。我常跟学生讲,每一道题的题干是多少专家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而来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审题就是把题干的每一个字“嚼了,吞了,再反刍出来”唯此才能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就拿仿写考点来说,学生关注的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如修辞,结构却往往会忽略里层的内容或核心。比如曾经广东卷的一道仿写题,曾让十万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惨烈失分。所以在二轮复习中,针对仿写这个部分,务必考虑精中求细,从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着力入手,以完善自己思维的缜密程度为目的,通过精选试题达到突出与强调的作用。
2.3 准确选择词语,完善自我答案
其实语言运用中传统考点如仿写,扩展以及现在时下不断涌现的新题型如手机短信,拟写对联等等,笼统说来可以称为“迷你作文”。它不仅考察着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体现着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短短的几十甚至十几个字,就足以看出考生的文学功底。在合乎答题要求的基础下,漂亮的文笔显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欣赏与“厚爱”。这一点上它比一篇作文操作起来更难,因为它的篇幅太短,可谓是“方寸之间作细工”稍有不慎,暴露无遗;但其实也正因它的迷你短小,比起作文来更好打磨。
比如这样一道模拟试题:调整下列横线部分语句,使其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并把月色比喻为寒霜、白雪;有时又用玉盘、宝镜给圆月作比喻;新月则常常被叫做琼沟或者玉簪.有的用明月来形容佳人的容貌,有的借明月来象征……
学生给出了第一遍答案: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用寒霜白雪称月色;用玉盘宝镜称圆月;用琼钩玉簪称新月。这样的答案从根本的原则上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仔细琢磨会发现,所有的动词都是“称”字,于是启发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替换,于是开始修改,利用原文的提示,学生给出了第二遍答案: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用寒霜白雪比月色;用玉盘宝镜喻圆月;用琼钩玉簪叫新月。如此改动,学生发现最后一个分句似乎有问题,显得非常生硬,于是开始再次修正,原句语意是用“琼沟或者玉簪”来形容“新月”而“形容”这词又是两个字,与前文不太一致,最终想到了“状”字,既有形容意义又只有一个字。于是最终答案敲定为: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用寒霜白雪比月色;用玉盘宝镜喻圆月;用琼钩玉簪状新月。
虽然是小小一题,却向学生传达除了修改文字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字与字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从而养成对语用答案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习惯。在整个过程中培养答案打草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每一条答案落笔成文后至少修正三次以上,多使用双音节词而严禁使用“小,大,美,丑”等一系列的“低级形容词”;尽量考虑修辞手法的使用;结构上尽量使用整句的形式,避免交错涣散的散句形式。并且对每一次的典型例题中优秀的样例进行集中印发与展示,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理解性记忆。久而久之,通过平日的点滴积累,自然而然可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并且该部分的训练对作文功底的增强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各板块之间“融而相异,通而不同”的特点。
3 求快求广,储备新题
对于老师来讲,当复习备考全面进入第二轮,在语言语用部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考虑提升点。
3.1 与时俱进,阅读生活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尤其对语言运用这版块来说更是年年花样翻新,新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不断涌现的各级各类模拟诊断性试题中,科学的大胆的猜想命题趋势的变化,准确地严格地遴选出有价值的新颖题型,不求“错杀一千”但愿“不放一个”。
从近几年的语言表达与运用题上看,内容上越来越倾向于一些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的题材。形式上多种多样,注重实际运用。语言运用新题型与生活同构,与思维同步。比解题本身更为重要的可能是阅读生活,思考生活。
例如,在最新一期的《金考卷》中就收录了这样一道题:
现今的网络媒体让读者不再只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以“跟帖”的方式主动参与讨论。网友们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有人冷峻思考,有人破口大骂。文明上网,人人有责;理论言论,社会受益。请你针对下面的事件发一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10月16日,保定市某单位22岁的实习生李启铭,酒后驾车到河北大学生活区接朋友,将两名女生撞伤。事故发生后,李启铭仍驾车继续行驶,并口吐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当地公安局副局长)。
这一道题的价值是“内容大于形式”,它向我们传达的不是什么考点的变化,而是要去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尤其关注对青少年成长有引导或帮助的正反面素材。所以在平日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收集各种热点信息,尤其是某些网络上“炙手可热”的议题。“犀利哥现象”、“对如火如荼的人肉搜索的看法”、“感动中国人物”不一而足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考题中。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了影响面比较广尤其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件,老师要有意识的积累。可以原创成题,也可以找一个时间让学生就围绕“事件成因”与“对待态度”进行讨论,做到“了解事件”、“态度明确”、“思考深入”即可。
3.2 饮水思源,关注文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快餐文化外来文化大举入侵,在九零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传统文化正在步步后退。为了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现象,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地域文化特征的试题开始屡见纸端。如“某地的文化符号”、“国学热”、“端午节”等等,考点设置各有差异但首要的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知度。而在各地省市自主命题之后,地方色彩也开始浮现,因此在知识储备上也要有的放矢。而在形式上不能只是单一的讲解,让学生完全的单纯识记。比如在四川文化特色的整理搜集上,可以结合眼下的流行文化,比如印发由郭敬明填词,李宇春演唱的《蜀绣》歌词,该歌词用文学气息浓烈的语句很好地诠释了蜀锦这一四川独特艺术工艺品,在情感上也能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总之二轮复习中除了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更要注重“材料天天备”。
3.3 返璞归真,回归课本
通观连续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一个过去不太注意的细节。有关教材内篇目的语言运用题数量似乎越来越多。如2009年四川卷20题对《荷塘月色》一段经典段落的仿写;又如2010年四川卷19题对“悠然见南山”中“南山”一词展开联想进行扩展;同样的题型也出现在了2010年的湖北卷中,该题要求学生对“竹喧归浣女”场景进行描写。再比如最新的绵阳一诊试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仿照示例,从下列课文中任选两篇各写一句话。
《我与地坛》、《拿来主义》、《归园田居》、《失街亭》。
示例:读《谏太宗十思疏》,读出了诤言如雷。十思九德让人反躬自省。
这道题我们也设置成了我们年级开学考试中的一道题,结果反映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对本该最为熟悉的教材已经非常生疏了。这些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样的中心与主题甚至很多优生都已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当然在答题上,切合中心主旨的那2分就会出现失误。这两年参差不齐的教辅泛滥成灾,学生在复习迎考上也常常本末倒置。沉溺题海,事倍功半。面对这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不能不采取应对措施。所以我们认为教材内篇目设题非但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大势所趋。所以在平日教学中,我们也考虑利用早晚读时间,让学生回顾教材名章名篇,或诵读,或仿写,或扩展。甚而也可以和作文素材积累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教材的作用不仅仅是那四个文言虚词选项和5分的背诵默写!
学生需要的,欠缺的永远都是求新求好的基础与核心。在二轮复习中通过老师及时性(趁热打铁)、针对性(选题典型)、延展性(借题发挥)、激励性(增强信心)与互动性(再现情境)的传授与讲评,让学生真正获益,从而决胜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