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雨,不出远门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不是电视新闻里,有人“炫耀”已经备足了“度梅”的内衣,真忘了梅雨季的滋味。躲进了空调房里,关于梅雨季憋闷感的记忆,就不那么强烈了。
  去过更南的南方,才感知偌大的中国,要一起熬过梅雨季的区域,远不止一个江浙沪,回头珍惜起苏州的梅雨期,我们这里还好、还好。南国的六月,室外的潮湿感更像一层结结实实的膜,裹得人喘不过气,被堵截在体内的湿热浊气非得激烈的有氧运动,才能宣泄出来。想起苏州虽然阴雨连绵,屋子里凉席上盘腿而坐,竹筐里有刚摘下的杨梅,选紫红到黑、圆润无瑕的直接入口,梅子汁水瞬间盈出溢满口腔,一颗接着一颗,直到牙“倒”。喝一杯炒青,看着水池里游弋的金鱼,一阵滂沱大雨后顺着屋檐飞泻的水珠……唉,梅雨季,哪儿也不去,就待在苏州,待江南。
  江南梅子成熟季節,6~7月份,苏州“梅雨”如期而至。最早6月初入梅,最迟出梅可以挨到8月初,最长54天,最短4天,平均时长23天。
  典型的梅雨季特征,是没完没了的意料之外和预料之内。先是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防霉防蛀”工作,大把的樟脑丸扔进衣箱、衣橱。食物一旦开了密闭包装,就开始了消耗“倒计时”。换洗衣服堆满衣筐,晾晒的衣服也成行结对。收下来的衣服分不清干潮,直接上身倒也不要紧,体温烘干嘛。胳膊弯过来闻闻袖子,洗衣粉的清香和闷久的馊味儿混合在一起。花色糕团要马上进冰箱,不小心面儿上就长毛。早上进办公室,隔天没倒掉的茶水飘着白色的“雪花”,不动声色地加点清水,晃一晃倒掉,再冲一冲,搞定……
  江南梅雨季,一年一会,学会乐在其中。苏州的屋里厢有太多牵挂惦记,走不开的。
其他文献
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一经完工,苏州城里的“老人们”便忙不迭地跑去看“热闹”。作为历史城区范围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这条“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道通水“复生”,或许意味苏州正变得越来接近那个传说中的东方水城“苏州”了。  水城气运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从城市的空间格局、空间肌理脉络、功能布局、方位布局,到城墙的形态、城门的布局,无不体现出与水系的适应性
期刊
上方山麓、石湖之畔原有莫舍村。南宋范成大五十七岁归隐石湖,沿“越来溪”建绮川亭于石湖南岸莫舍村。莫舍莫舍,莫舍已道,范成大住绮川亭,山水为景,烟火关情,写下大量的田园诗,流传后世。莫舍村也因绮川亭,名气大振。村人以绮川亭为豪,以范石湖为榜样,发愤读书,代有显者。  岁月消逝历史更替。现如今,莫舍村因拆迁成为莫舍社区。近年来,社区不断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将一个安置小区打造成百姓心中聚人聚心、春风化雨
期刊
“翰墨天成——百年吴门书法展”是古吴轩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百年吴门系列展”之一。百年只是个概数,时间跨度大约从“鸦片战争”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展览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家,还包括清末进士、官员,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金石家、藏书家,解放后的文学家、书画家等。字体涵盖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且都是每个人的经典代表之作。作品从制式上讲有立轴、镜框、对联、条屏、信札等一应俱全。  什么样的字
期刊
一本书,便是一片天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出版一本书,就像是在平庸忙碌的生活中捕捉一丝丝风雅和光亮,编织成生活的意义。  向美而立的校园教育  在这花开疫散的五月,又有两本新书经由杂志社的全程编辑设计出版面世,这便是由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编著的特色校本读物《花间集》和《言语密码》,而在园区校老师们的笔下,这一本本书籍编织的更是教育的意义、爱的意义。  在高度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湖东地区,有着一栋栋漂亮
期刊
很多人因为王稼句的这一支生花妙笔,而了解苏州,爱上苏州,王稼句也因此有了“王苏州”的雅号。王稼句先生在苏州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从外地寄一封信给他,信封上不用写详细地址,只要写“苏州王稼句”,邮递员就能把信送到他手上。他与书早已密不可分,或者说王稼句这个名字,就是书的另一个称谓。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写书人,吃进去的是书,挤出来的还是书。他这一辈子,估计是跟书较上劲了。  好好写书、深谙书味的“杂家” 
期刊
这位香山匠人,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  苏州留园,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位于古城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1961年3月4日,留园,以其轩榭厅堂众多、且布局合理、建筑精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庭院内,峰石林立、池水明瑟、古树繁茂,“不出城郭,宛若郊墅”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  
期刊
夜幕落下,吴江东太湖度假区水秀天地热闹非凡,专场夜市里的展区错落分布,非遗文创、特色小吃、手工艺制品……整齐地在摊位上摆放,如织的人流缓缓涌入,很快又沉浸于夜色之中。苏州湾畔,荧光夜跑复又在苏州湾畔汇集一群激昂的跑者,“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正式拉开序幕。  姑苏八点半  繁华吴江夜  多彩活动和繁华夜市联袂亮相,“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水秀天地专场夜市暨第七届太湖文化启动仪式在苏州湾水秀天地
期刊
6月16日,在双塔街道钟楼社区活动室内,一群居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这一天,社区邀请了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周明华以传统评话的形式,为居民讲述苏州历史上的廉政故事。  打造最苏式“百家讲坛”  听周明华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以故事为载体,带着评话的技巧,风趣的噱头,在轻松的氛围中引人思考,可是说是笑声中藏着“干货”。毕竟讲台上的讲师,是位从艺五十多年的评话演员。  1963年,周明华考入苏州
期刊
说到绘画艺术,人们能说出梵高的“向日葵 ,”莫奈的“睡莲,”更近一点的苏州“吴门画派,”甚至人们眼前最著名的达芬奇“蒙娜丽莎”,浅浅的微笑、眸子、手臂,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曾去过湖东诚品书店,翻阅过厚厚一本达芬奇画册,其中“蒙娜丽莎,”放大还是缩小,完全符合人体自然黄金比率,用光、色彩,细节处理、表达,令人惊叹,不愧为世界顶级名画。因为达芬奇学过解剖学,因此,无数的艺术家关注、研究、学习他的创作技
期刊
“潺潺听水流,峭石碧潭湫。山外峦坡岰,颜开泛绿洲。”一日午后,潘国光先生一如往常边临诗边作画,走近一看,原来他临的是自己父亲题画的一首回文诗。于是乎,他神秘地拿出三本小集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诗词,他说这是父亲潘承基的作品手稿。翻开品鉴,足见潘老遣词造句、磨洗韵律之功深。在友人的助力下,潘国光将父亲的诗词汇拢集于一册,出版了这本《潘承基题画诗词集》,完成了父子两代人的夙愿。  旧时明月,生生不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