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新童谣文化的过程,也是新童谣文化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实施的过程。在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中,我校从新童谣校本课程开设,新童谣课题研究,新童谣校园文化打造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效果显著。
【关键词】新童谣文化实践;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童年是人生最值得怀念的时光,童谣是童年方舟的一叶风帆,伴随愉悦,承载厚重,驶出童年。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新时期,价值更趋多元。如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找寻童年教育的基石和载体,让童年多拥有一份美好的记忆,新童谣教育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学、编、说、诵、唱、演、画、创”等传播方式,让新童谣进班级、进课堂、进课程,培养儿童兴趣爱好,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拓展儿童文化视野,塑造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独具特色的新童谣文化。
构建新童谣文化的过程,也是新童谣文化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实施的过程。我校进行积极尝试,努力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
一、积极开发新童谣校本课程
文化是人创造的,但文化同时又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关注文化的课程其实就是关注人的课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是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课程。文化让课程成为师生心灵荒漠里的一片绿洲,成为学校平淡的教育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新童谣教育,用文化的手段开展新童谣教育,尤为迫切。
新童谣教育与传统课程不一样,无教本无教参,无教学模式,无教育阵地、无载体。要想持续开展下去,很艰难。我校经过探索、研究,决定利用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每周每班开设一节童谣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实施,使新童谣教育传播活动有了自己的阵地和渠道。同时配备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由搜集健康的童谣做教材,逐渐向创编教材过渡,积极撰写新童谣教案。我们每学期把教师创编的新童谣合订成册,把教案整理成案例集锦。一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对优秀的案例进行奖励,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使新童谣教育传播活动有教材、有教师。此时的教育活动,升格为一门课程,切合我校实际、传播新童谣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我们尝试着与语文学科结合,坚持开展童谣征文、童谣朗诵会、童谣展演、童谣手抄报、童谣剧等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有滋有味;与音乐、美术相结合,唱童谣、舞童谣、绘童谣,丰富多彩,学生乐此不疲。
二、扎实开展新童谣课题研究
教科研在“特色兴校”中具有先导和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只有在开展新童谣文化实践过程中,坚持科学研究,才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校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自首届童谣节开展以来,困惑也与之俱来,我们团队认真研究、积极论证,决定走科研引领之路,成立新童谣研究课题组。2008年,我主持的《新童谣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研究》获得徐州市教研室立项,随着研究的深入,活动过程也逐步明晰,我们从孩子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向教育教学延伸,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童谣形式,使得困惑得以解决,成果更日趋丰富。30多本《新童谣集》收录了近千首童谣,有的是改编的,有的是创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与童谣共成长》留痕集,反映出师生的心得、感悟,近百篇文章可以看出师生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轨迹。所以,在2010年徐州市现场结题鉴定会上,我校课题受到徐州市教研室专家高度赞誉,被称为“乡村学校课题研究的典范”。以此为起点,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新童谣文化实践的研究》,目前课题研究正扎实、稳步开展。
新童谣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师生教育教学行为逐渐转变。新童谣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许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更为新童谣文化实践拨正航向。
三、精心打造新童谣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校园文化则是物化了的课程文化。
我校坚持依靠教师走特色办校、科研兴校的内涵发展之路,确立了“立足童谣,提升素养,培育文化,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立足乡村,找准切入点,挖掘地域文化,把新童谣引进校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强调传承与汲取,坚持创新与发展,用“新童谣”建构起多维、立体、温馨的校本课程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不断物化,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打造了“四童三园一场”新童谣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新童谣文化底蕴。“四童”即“童心童德”路、“童谣童画”墙、“童规童行”楼梯、“童言童语”展板。“三园”即“童戏园”“童趣园”“童悟园”。“一场”即“童心飞扬”广场。 每一处设施,都是为学生服务,都以新童谣文化为载体,都会对儿童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引导。“童心童德”路上有“萌芽”雕塑。一粒金色的种子,有沃土的拥抱、有阳光的溫暖、有雨水的滋润,发芽并成长为茁壮的幼苗,寄托着教师美好的祝愿。“童谣童画”墙,都是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的是学生根据童谣所创作的绘画,有的是根据图画创作的童谣,我校多年来收集这类作品上千件,我们把部分作品制作成喷绘张贴到墙壁上。“童心飞扬广场”,是学生展演童谣游戏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他们飞扬童心、张扬个性、激扬生命的大舞台。每个班级门前的墙上都挂有“童言童语”展板,展板上展示的是学生创作、改编的童谣。步入楼梯,展现我校“童规童行”楼梯文化,这些文化引导学生学规范、守规矩并且践于行。
文化构建的核心在于打造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而文化构建的目的在于传播智慧,润泽心灵。我校的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就是要把新童谣种子融入课堂、融入校园、融入生活,融入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新童谣文化实践;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童年是人生最值得怀念的时光,童谣是童年方舟的一叶风帆,伴随愉悦,承载厚重,驶出童年。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新时期,价值更趋多元。如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找寻童年教育的基石和载体,让童年多拥有一份美好的记忆,新童谣教育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学、编、说、诵、唱、演、画、创”等传播方式,让新童谣进班级、进课堂、进课程,培养儿童兴趣爱好,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拓展儿童文化视野,塑造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独具特色的新童谣文化。
构建新童谣文化的过程,也是新童谣文化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实施的过程。我校进行积极尝试,努力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
一、积极开发新童谣校本课程
文化是人创造的,但文化同时又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关注文化的课程其实就是关注人的课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是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课程。文化让课程成为师生心灵荒漠里的一片绿洲,成为学校平淡的教育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新童谣教育,用文化的手段开展新童谣教育,尤为迫切。
新童谣教育与传统课程不一样,无教本无教参,无教学模式,无教育阵地、无载体。要想持续开展下去,很艰难。我校经过探索、研究,决定利用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每周每班开设一节童谣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实施,使新童谣教育传播活动有了自己的阵地和渠道。同时配备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由搜集健康的童谣做教材,逐渐向创编教材过渡,积极撰写新童谣教案。我们每学期把教师创编的新童谣合订成册,把教案整理成案例集锦。一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对优秀的案例进行奖励,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使新童谣教育传播活动有教材、有教师。此时的教育活动,升格为一门课程,切合我校实际、传播新童谣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我们尝试着与语文学科结合,坚持开展童谣征文、童谣朗诵会、童谣展演、童谣手抄报、童谣剧等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有滋有味;与音乐、美术相结合,唱童谣、舞童谣、绘童谣,丰富多彩,学生乐此不疲。
二、扎实开展新童谣课题研究
教科研在“特色兴校”中具有先导和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只有在开展新童谣文化实践过程中,坚持科学研究,才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校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自首届童谣节开展以来,困惑也与之俱来,我们团队认真研究、积极论证,决定走科研引领之路,成立新童谣研究课题组。2008年,我主持的《新童谣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研究》获得徐州市教研室立项,随着研究的深入,活动过程也逐步明晰,我们从孩子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向教育教学延伸,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童谣形式,使得困惑得以解决,成果更日趋丰富。30多本《新童谣集》收录了近千首童谣,有的是改编的,有的是创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与童谣共成长》留痕集,反映出师生的心得、感悟,近百篇文章可以看出师生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轨迹。所以,在2010年徐州市现场结题鉴定会上,我校课题受到徐州市教研室专家高度赞誉,被称为“乡村学校课题研究的典范”。以此为起点,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新童谣文化实践的研究》,目前课题研究正扎实、稳步开展。
新童谣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师生教育教学行为逐渐转变。新童谣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许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更为新童谣文化实践拨正航向。
三、精心打造新童谣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校园文化则是物化了的课程文化。
我校坚持依靠教师走特色办校、科研兴校的内涵发展之路,确立了“立足童谣,提升素养,培育文化,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立足乡村,找准切入点,挖掘地域文化,把新童谣引进校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强调传承与汲取,坚持创新与发展,用“新童谣”建构起多维、立体、温馨的校本课程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不断物化,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打造了“四童三园一场”新童谣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新童谣文化底蕴。“四童”即“童心童德”路、“童谣童画”墙、“童规童行”楼梯、“童言童语”展板。“三园”即“童戏园”“童趣园”“童悟园”。“一场”即“童心飞扬”广场。 每一处设施,都是为学生服务,都以新童谣文化为载体,都会对儿童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引导。“童心童德”路上有“萌芽”雕塑。一粒金色的种子,有沃土的拥抱、有阳光的溫暖、有雨水的滋润,发芽并成长为茁壮的幼苗,寄托着教师美好的祝愿。“童谣童画”墙,都是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的是学生根据童谣所创作的绘画,有的是根据图画创作的童谣,我校多年来收集这类作品上千件,我们把部分作品制作成喷绘张贴到墙壁上。“童心飞扬广场”,是学生展演童谣游戏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他们飞扬童心、张扬个性、激扬生命的大舞台。每个班级门前的墙上都挂有“童言童语”展板,展板上展示的是学生创作、改编的童谣。步入楼梯,展现我校“童规童行”楼梯文化,这些文化引导学生学规范、守规矩并且践于行。
文化构建的核心在于打造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而文化构建的目的在于传播智慧,润泽心灵。我校的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就是要把新童谣种子融入课堂、融入校园、融入生活,融入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