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效果不佳这一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一、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突出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和技能。二、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生协同学习,共同发展。三、巧妙的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空间,启迪心扉,开拓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探求,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解题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初三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仅限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况,所以就产生了教师辛苦地教,学生却漠不关心,甚至丝毫没有压力这样一对矛盾,最终导致教学任务落不实,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不良后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本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突出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和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活动情景,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化学实验符合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化学学科特点,是学生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学生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大脑得不到必要的刺激和感受,对所学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化学课本中相关概念以及定律的引出,教师一定要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使化学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并且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二、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生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在长期的思索与实践中,我尝试了一种“思路教学法”。思路教学法是指在解题时,教师不提前阅题,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学生同时去思考解题的思路。这样,老师把自己的思路教给了学生,学生从中获得解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在教学中老师不依常规,在学生面前对问题集中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做换位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允许犯错误,但更允许师生改正错误,以常人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对待问题,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老师怎么想就怎么说,想法有变说法就变,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关键是老师把自己的思路教给了学生,不是单纯地只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能力的运用,是“思路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总之,“思路教学法”是从大局出发,从长远着眼,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它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表达能力,民主平等的心态。
三、巧妙的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空间,启迪心扉,开拓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探求,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解题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笔者认为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不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吗?因“留白”观画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讲究含蓄,“纸有尽而意无穷”,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涛”,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
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动脑思索;或者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提出某种设想后,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再问一句:“这样行吗?”然后留一定时间,启发学生再思考。课堂中,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也就给了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在有限的知识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巧留思维空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设置思维空间应选择学生感兴趣,最关注的同时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或者与学生已有认知相矛盾的素材。切忌不能盲目强调趣味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也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总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九年级化学,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经验性向抽象性过渡的发展期,理性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学习化学?如何将学生的“生活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正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日已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有不对之处望同行们多批评指正。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初三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仅限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况,所以就产生了教师辛苦地教,学生却漠不关心,甚至丝毫没有压力这样一对矛盾,最终导致教学任务落不实,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不良后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本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突出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和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活动情景,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化学实验符合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化学学科特点,是学生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学生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大脑得不到必要的刺激和感受,对所学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化学课本中相关概念以及定律的引出,教师一定要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使化学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并且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二、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生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在长期的思索与实践中,我尝试了一种“思路教学法”。思路教学法是指在解题时,教师不提前阅题,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学生同时去思考解题的思路。这样,老师把自己的思路教给了学生,学生从中获得解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在教学中老师不依常规,在学生面前对问题集中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做换位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允许犯错误,但更允许师生改正错误,以常人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对待问题,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老师怎么想就怎么说,想法有变说法就变,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关键是老师把自己的思路教给了学生,不是单纯地只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能力的运用,是“思路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总之,“思路教学法”是从大局出发,从长远着眼,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它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表达能力,民主平等的心态。
三、巧妙的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空间,启迪心扉,开拓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探求,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解题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笔者认为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不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吗?因“留白”观画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讲究含蓄,“纸有尽而意无穷”,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涛”,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
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动脑思索;或者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提出某种设想后,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再问一句:“这样行吗?”然后留一定时间,启发学生再思考。课堂中,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也就给了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在有限的知识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巧留思维空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设置思维空间应选择学生感兴趣,最关注的同时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或者与学生已有认知相矛盾的素材。切忌不能盲目强调趣味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也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总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九年级化学,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经验性向抽象性过渡的发展期,理性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学习化学?如何将学生的“生活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正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日已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有不对之处望同行们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