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人与海鸥》应该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应该抓住关键语段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走进“海鸥送别图”;应该通过音乐渲染等手段,引领孩子们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那种血肉相连的信赖。不断地在看似寻常的地方营造浓浓的情境化氛围,并在其中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也是新课程倡导的课改方向。
关键词:以读为本;抓住关键;情境渲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成了朋友,也成了翠湖的一道风景。老人有情,海鸥有义,特别是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份真挚、悲壮的情感深处呢?
一、以读为本,读中品悟
笔者以为,《老人与海鸥》篇幅较长,应该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在一问一答在圈子里打转转,那么,其教学效果一定是残缺的、苍白的,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做好语文的“分内事”——朗读,实在疏忽不得。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进行个性化阅读,凭借“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和作者一起感慨人生、品咂人鸥之情。
还可以让孩子们合作读,让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运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排读,让学生走进人鸥世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实践证明,让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评,正所谓:“读慢一点,有时间自悟;读深一点,有机会反思;读透一点,有能力发现。”
二、抓住关键,畅谈感想
不难看出,教学《老人与海鸥》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两幅画面,即老人爱海鸥、海鸥送老人。在理清文章的脉络后,应该巧妙引导“哪部分最让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动人?”以此畅谈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1.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比如:“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还比如:“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还比如:“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通过这些语句让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会亲昵地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
2.引领学生走进“海鸥送别图”,品悟海鸥情。应该引领学生抓住“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透过这些词句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海鸥对老人胜似亲人般的情感。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沿径探源、披文入情,进入到句子深处,触摸文字背后的“体温”。比如,能不能把“翅膀扑得那样近”中的“扑”字换成“飞”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对于小学生而言,切不可抛开语言的外壳,直奔“人和海鸥之情”而去。抓住“扑”等词语反复品味才是正途,至于诸如“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等宏大的理想讨论则不宜过多。
三、音乐渲染,读写结合
不论什么课堂,“以情取胜”都是应该提倡的,《老人与海鸥》无疑是一篇情感比较浓烈的课文,通过音乐渲染等手段,引领孩子们体会那种老人和海鸥之间血肉相连的信赖,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此文的一个重要的视点,正如苏拉所说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充沛情感、丰富思想、愉悦生命。”
1.在音乐背景下,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知觉反差,共同震撼学生的心灵,创设了一个浓浓的情境。
2.假如海鸥会说话,假如你就是那被老人宠爱过的“独脚”“灰头”“老沙”“公主”中的一只,此时,你站在老人的遗像前,你会对老人说什么?
3.在老人与海鸥的相处当中,一定还有许多幸福的畫面。同学们,请拿起笔,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4.每到海鸥飞临翠湖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那么,假如在这样的季节,恰好你到翠湖,你会怎么办?
事实上,精彩的教学都应该是情境化课堂,都应该是拓展性课堂。因此,不断地在看似寻常的地方营造浓浓的情境化氛围,并在其中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也是新课程最为倡导的课改方向。但愿,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手段引发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以此让孩子们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在更广的层面收获语文的“色香味”。
参考文献:
[1]许秋瑞.是谁,由学生反感“读得再有感情些”引发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3(12):36.
[2]苏拉.让岁月成歌,把一生唱完[J].教师月刊,2016(4):31.
编辑 王亚青
关键词:以读为本;抓住关键;情境渲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成了朋友,也成了翠湖的一道风景。老人有情,海鸥有义,特别是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份真挚、悲壮的情感深处呢?
一、以读为本,读中品悟
笔者以为,《老人与海鸥》篇幅较长,应该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在一问一答在圈子里打转转,那么,其教学效果一定是残缺的、苍白的,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做好语文的“分内事”——朗读,实在疏忽不得。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进行个性化阅读,凭借“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和作者一起感慨人生、品咂人鸥之情。
还可以让孩子们合作读,让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运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排读,让学生走进人鸥世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实践证明,让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评,正所谓:“读慢一点,有时间自悟;读深一点,有机会反思;读透一点,有能力发现。”
二、抓住关键,畅谈感想
不难看出,教学《老人与海鸥》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两幅画面,即老人爱海鸥、海鸥送老人。在理清文章的脉络后,应该巧妙引导“哪部分最让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动人?”以此畅谈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1.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比如:“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还比如:“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还比如:“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通过这些语句让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会亲昵地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
2.引领学生走进“海鸥送别图”,品悟海鸥情。应该引领学生抓住“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透过这些词句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海鸥对老人胜似亲人般的情感。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沿径探源、披文入情,进入到句子深处,触摸文字背后的“体温”。比如,能不能把“翅膀扑得那样近”中的“扑”字换成“飞”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对于小学生而言,切不可抛开语言的外壳,直奔“人和海鸥之情”而去。抓住“扑”等词语反复品味才是正途,至于诸如“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等宏大的理想讨论则不宜过多。
三、音乐渲染,读写结合
不论什么课堂,“以情取胜”都是应该提倡的,《老人与海鸥》无疑是一篇情感比较浓烈的课文,通过音乐渲染等手段,引领孩子们体会那种老人和海鸥之间血肉相连的信赖,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此文的一个重要的视点,正如苏拉所说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充沛情感、丰富思想、愉悦生命。”
1.在音乐背景下,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知觉反差,共同震撼学生的心灵,创设了一个浓浓的情境。
2.假如海鸥会说话,假如你就是那被老人宠爱过的“独脚”“灰头”“老沙”“公主”中的一只,此时,你站在老人的遗像前,你会对老人说什么?
3.在老人与海鸥的相处当中,一定还有许多幸福的畫面。同学们,请拿起笔,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4.每到海鸥飞临翠湖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那么,假如在这样的季节,恰好你到翠湖,你会怎么办?
事实上,精彩的教学都应该是情境化课堂,都应该是拓展性课堂。因此,不断地在看似寻常的地方营造浓浓的情境化氛围,并在其中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也是新课程最为倡导的课改方向。但愿,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手段引发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以此让孩子们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在更广的层面收获语文的“色香味”。
参考文献:
[1]许秋瑞.是谁,由学生反感“读得再有感情些”引发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3(12):36.
[2]苏拉.让岁月成歌,把一生唱完[J].教师月刊,2016(4):3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