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籍普查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789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典藏古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古籍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其中列入国家善本目录的有书527种、7003册。为了更好地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馆藏古籍,可采取以下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加大古籍普查的力度、重视古籍利用;加强馆员专业培训,加快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古籍数字化;借助校内科研机构整理古籍。
  [关键词]古籍普查;古籍保护;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64-02
  文献是记录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及与周边环境关系的物质载体,是判定文明久暂荣瘠程度的有力证词。“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文明之河奔腾不息,个中缘由不易深究,然一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典籍之撰著和保护。存世古文献数量巨大及不可再生性使得古籍保护工作既充满挑战又势在必行。
  一、贯彻国家古籍普查和护保精神
  2007 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 号),要求对古籍进行普查和保护。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印发〈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 等文件的通知》(文社图发[2007]31 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籍普查工作,并明确了此次普查的对象为我国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其他特种文献,如甲骨、简牍、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暂不列入此次普查范围。文化部通知还要求到2009年7月底以前初步掌握现存的一、二级古籍状况。2007 年7月,甘肃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普查范围和内容、普查步骤、第一阶段普查上报程序、上报普查材料时间、地点及工作要求等。
  为了贯彻上级关于古籍普查和保护的精神,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本馆古籍藏书进行了全面清点、核对、上架和更换书签,开展了古籍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和对本馆所藏字画进行整理、登记、建账工,并将字画全部录入电脑。2007 年,本馆组建了古籍普查机构与人员队伍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配备标准普查软件开始对一、二级古籍进行普查。同时,积极参与申报《全国古籍名录》,并抓紧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过古籍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如今1912年以前的典籍已经基本普查完毕,古籍的基本信息按有关规则输入普查平台,正在等待上级部门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
  二、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中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积多年的搜集和整理,典藏甚丰,总量已达40余万种、近180万册,其中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馆藏古籍线装书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总计有4827种、93584册,其中善本书527种、7003册。古籍善本主要有明景泰七年(1456)内府刻本《御制饮膳正要》、明天顺元年(1457)蜀府大字本《增修埤雅广要》、明嘉靖六年(1527)吴郡陆采仿宋刻本《艺文类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绍兴山阴延福寺比丘刻本《敕修百丈清规》(国内孤本)、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元善校刻本《合并字学集篇集韵》(存20卷、全国只有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江西省图书馆收藏)、崇祯刻本《册府元龟》、陇人著作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空同先生集》、明万历八年(1580)刻本《赵浚谷先生文集》等。
  西北师范大学所藏古籍甚富,亦不乏善本,然这批古籍堪忧之处不少。古籍文献历经岁月风尘,或存于火焚之余,或被虫蚀,或已霉烂,或纸叶发黄发脆老化酸化。南方古籍多毁于水,西北的古籍由于空气干燥则极易脆化。另外,今日古籍保存所处的环境和以前完全不同,无论库房的温、湿度,照明,空气质量,还是读者对古籍的使用程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造成了古籍文献的破损程度在不断地加快,如古籍老化、酸化等非常严重。
  保护抢救古籍,不仅需要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现有保存条件,还需要大量地培养专业人才。库存古籍需谙熟古典文献学和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批阅研读,制作馆藏目录,撰写古籍叙录。条件允许的话,馆员尽可能要对一些孤、本珍本进行深入研究。受损古籍需由专业人员裱褙修复,而修复古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不易速成的工作,目前本馆尚没有一位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正因为此种原因,馆内的破损古籍少有修复。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省,甘肃省这方面人才本应十分充足,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不足,且后备力量不足。此外,古籍部人员的年龄构成极不合理,本该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合理梯队未曾出现。古籍部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近50岁,且无“80后”工作人员。前几年,在国家和甘肃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先后参加了国家古籍修复与保护培训班、国家古籍版本鉴定培训班、国家碑帖鉴定与保护研修班、国家古籍鉴定与保护研修班、甘肃省数据库建设培训班的学习,但由于人员少、时间短、任务重等因素未能全面、具体、深入地掌握各方面的古籍知识。因此,对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继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之后又一个重中之重。
  此外,在古籍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不够。书库无恒温恒设备,古籍全部裸陈于普通书架之上,甚至连基本的防火灭火设备也没有。由于硬件设施不足,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未能入选全国优秀图书馆之列。
  三、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与保护措施
  基于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馆古籍资源,兹提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加大古籍普查力度,重视古籍利用
  过去一些工作人员认识不够全面,以为保护古籍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古籍锁起来。其实,古籍保护和利用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古籍保护是手段,古籍的开发与利用才是真正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借助全国古籍普查的机会,对馆藏图书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给每一本图书制定“身份证”。在此基础上,编订馆藏古籍目录、馆藏善本书目录、撰写叙录。对一些善本以及字画等一批珍贵馆藏古籍文献进行复制和数字化处理,提高其利用价值。对于一些有特殊价值的孤本、珍本,可以申请全国古籍整理委员会的项目资金支助,将其出版发行。除了本馆外,文史学院资料中心等也有一些珍贵古籍,也应当列入学校的统一保护和利用之中。   (二)加强馆员专业培训,加快引进专业人才
  图书馆是知识最密集的地方之一,长期工作在这种地方,对于提高文化素养甚至科研水平都是极有帮助的。图书整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看似简单的目录制作、版本统计以及借书摆书的基础性工作之上。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本着最大限度提高图书利用价值的理念,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相关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加强馆员的专业水平。而作为馆员,也不应该自暴、自弃甘居下流,要知道像沈从文、张政烺甚至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早年都有过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并且他们坦言图书馆的工作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据了解,目前国内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专家越来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为老专家的相继离世和年轻人乐意从事此行业的越来越少。针对以上症结,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保护和古籍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古籍整理的一大趋势。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电子数据便于复制和检索,可同时为多人提供服务,且不会对原始文献造成损坏。当然,目前而言,对校内所有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还不太现实,一是工作量太大,二是所需资金过多。可以选取一部分利用价值高且比较稀缺的古籍先行数字化,逐步实现所有古籍的数字化。
  (四)借助校内科研机构整理古籍
  古籍整理难度大,非一般人能胜任。普通古籍或早有整理本,或价值不高,没有必要整理。校图书馆可以与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国学中心及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整理一批颇具学术性、资料性与文物性的古籍。以古籍整理促进古籍保护,以古籍整理提升科研空间,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携手必创双赢格局,形成良性互动。
  (五)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
  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 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只有在经费保证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随着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普查及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已经编制了本馆的古籍善本目录等。但是无论是购买先进的仪器,还是古籍数字化,或是古籍的修复等均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本馆古籍保护和整理工作更好开展的最大瓶颈。
  先祖们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进行思考。作为一名图书馆馆员,仅仅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安全、妥善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延长其寿命,以嘉惠当代、流泽后世。
其他文献
我是1962年正式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这之前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两次应研究所邀请借调到莫高窟工作:一次是临摹159窟的龛南侧菩萨,一次是与孙纪元先生合作创作了《唐代人民贫困生活》。这两次工作都是由孙纪元同志给我安排的。我那时对美术组的老同志最好奇的是:崖壁上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洞窟,他们怎么能记住号码,能直接找到要去的洞窟呢?  自1962年兰州艺术学院撤销后,经常书鸿、李承仙两位所领导同意
期刊
2011年1月21日,一个寒冷、凄然的日子,文杰大哥走了。95年的漫漫人生,定格在那黄昏的一瞬间。他走得那么匆忙,匆忙得来不及和任何人打声招呼;他走得那么安详,安详得只留下轻轻的一句:“我想睡会儿……”是的,他太累了。60多个春秋的辛勤耕耘,2万多个日夜的执着守望,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大漠隐士”化作一缕青烟,和三危相依,与鸣沙为伴,携飞天共舞,尽毕生佛缘,继续追寻他永远的敦煌之梦去了。  人生总
期刊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虽然这种历史和景观不能被复制,但可以借鉴其态度和理念。珠海既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也有着条件比较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国内一些城市设计中的成功经验为将珠海建设成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灵动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以大连和杭州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形象设计;珠海;大连;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用而不疑”,语出汉王逸撰《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原指殷商武丁的用人政策。后亦曰“用人不疑”。五代、宋以后有了完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历代帝王能用此策者,可谓之“贤主”。  段院长是否“疑人不用”,我不清楚,但他“用人不疑”,我可深有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段院长与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曹克己社长,雄心勃勃要出一本“文革”以后介绍敦煌的大型图录,出版社派出的编辑是马负书,敦煌文物研究所
期刊
段文杰对敦煌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索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敦煌壁画临摹方面不仅个人成就卓著,而且开始了科学总结,为创建临摹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掌门人,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近70年历史中,共有三位领导人,即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在全国的科研院所中是
期刊
芬兰湾醉人的黄昏  我是在秋高气爽的8月,从陆路由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乘车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上午出发,由于俄罗斯海关效率低下,通关十分缓慢,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才办完出关手续。到赫尔辛基吃过晚饭以后,已是夕阳西下了。  下榻的宾馆在郊区,七拐八绕,开进一片茂密的大森林。到宾馆以后,发现是一家森林式宾馆,全是原木搭建的木屋,自然纯朴,原生态,住腻了冷硬的钢筋混凝土鸽子笼,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心中顿然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经历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行军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早就在广泛流传,而且在1937年即通过美国记者埃·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传于国外(见于该书第五编《长征》),很多的学者都谈过关于此诗的意义和艺术表现。  毛
期刊
[摘要]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英雄认同、和平愿望、价值追求,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满足了民众多方面的信仰需求,也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村落史的记忆过程。传说的文化功能与民众传承心理紧密胶合、互为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传说不仅仅是神圣性的,更是世俗性的,甚至带有某种些微的历史气
期刊
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段兼善先生遵从父亲遗愿,将他生前珍爱的各种图书和资料共2784册无偿捐赠给了敦煌研究院。这些图书资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学术遗产,也是他“情系敦煌”的又一真实写照。敦煌研究院领导对段先生捐赠图书的接受和入藏工作十分重视。从一开始的清点、接受到最后的分类、编目以至入藏、开放阅览,院领导全程关心、大力支持;具体承担任务的院信息资料中心的全体员工认真负责、通力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项
期刊
[摘要]小调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所反映的集体式生产方式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为解决后现代文化危机打通了一条通道。嘉峪关民间小调的表演艺术具有委婉、明快、野艳、爽朗、粗犷等鲜明特色,这和河西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性格以及流行于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嘉峪关民间小调;民间艺术;文化建设;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