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处显功夫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xiaop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情】
  最近听了一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90~91页“等可能性”,即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各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在学生已完成对有两个不同颜色(一个黄颜色、一个白颜色)乒乓球,任意拿一个,可能是黄色,也可能是白色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着组织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老师袋中有4个乒乓球,两个白色,两个黄色,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
  生1:白色。
  生2:黄色。
  生3:可能是白色,也可能是黄色。
  师:摸一下就知道了。(师摸了一次是白色,又师摸了一次是黄色)
  接着教师让生猜测:袋中有4个乒乓球,两个白色,两个黄色,任意摸20次(每次都要把摸出的球放回袋中)哪种颜色的乒乓球摸的次数多?
  生1:白色多。
  生2:黄色多。
  生3:一样多。
  师:还有其他情况吗?(生疑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师:会不会“差不多”?(师板书)
  师:有了猜测,我们还需要验证。下面我们就分组验证。
  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面放着2黄2白,共4个乒乓球)
  师提出要求:
  1.四人一组
  2.一人负责拿球,拿球者必须闭上眼睛
  3.一人负责监督
  4.其他两人负责记录
  学生开始实验(教室顿时热闹起来,随即乱作一团)
  大约6~7分钟后,师让学生汇报结果,并板书于黑板上。如下图:
  ■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生无人举手)
  师:摸到白球的个数和黄球的个数……(师稍做停顿,仍无人敢说,有个别学生欲言又止)
  师赶紧指着黑板上“差不多”再次问:摸到白球的个数和黄球的个数怎么样?
  生齐:差不多。
  【诊断分析】
  汪中求说过:“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是由许多个教学细节共同组成的。但是,有时候如果不能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忽视对这些最细微的环节处理,就常常会导致了种种不完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初步学习了收集、记录、分类整理信息以及用简单的表格或涂颜色的方块表示统计的结果,还在摸彩球、玩转盘、抛圆片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体会到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因此,教师准备让学生通过摸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先猜测,再实验,从实验中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这种教学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上面摘录的课堂教学片段在几个细节上处理得不到位,让这节课大打折扣。
  1.取舍的瞬间判断
  这节课中出现的第一个细节:教师询问当袋中有4个乒乓球,两个白色两个黄色,任意摸20次,哪种颜色的乒乓球摸的次数多?学生已有白色多、黄色多、一样多三种猜测后,教师并没有满足,而是一厢情愿地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位老师在出现教学突发状况时的取舍、瞬间判断能力还是欠缺的。总觉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其实“差不多”这样的说法,学生在数学中接触得很少,更别说灵活应用,学生自然说不出来。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应该停一停。不妨组织学生就面对白色多、黄色多、一样多,这三种猜测进行验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每组学生摸的20次里,一般不会两种颜色的球各10次,会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多一些,另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少一些,“个案”不容易反映出可能性相等。只有在各组的交流中,在对众多“个案”的观察分析中,学生才能从两种颜色的次数差不多体会机会是相等的。在验证的过程中完善猜测,不仅使结论得出水到渠成,而且也更符合科学规律。
  2.真正地关注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中出现的第二个细节:教师在组织验证猜测时,显然忽视了对教具的细节处理。选用透明的塑料袋装球,学生很容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摸球的任意性得不到保证,即使要求闭眼,有人监督,但这些显然和学生的天性是矛盾的,用这样的试验去验证猜测是不科学的。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我们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这位教师过多地关注了试验本身的操作性,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天性,在教具细节处理上不到位。我们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实验稍加改进,把透明的塑料袋换成不透明的就可以了。这样不仅能增强试验的神秘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就试验本身来说也更科学。
  3.足够的教学机智促进课堂生成
  这节课中出现的第三个细节:由于对前面几个教学细节关注不够,因此试验的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个别小组甚至出现了较大的数据差。在进行分组汇报试验结果,师生讨论教学环节中,教师很被动,只得草草收兵了事。其实,当学生从小组数据中发现问题时,也正是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的关键时期,是欲知而不得知的绝好教学时机。这位老师却采取回避的态度,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虽然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却否定了现实,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力的阻碍和压抑。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在可能性知识中有一个基本常识:摸的次数越多,摸到两种颜色的次数越可能接近。如果摸的次数太少,就不容易显示出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点教师肯定明白,我们可以重新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教师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能够冷静下来,让学生比较八个小组总的白球个数和黄球的个数,然后再引导归纳出摸到白球的个数和黄球的个数“差不多”,同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摸到的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并找到原因——口袋里装的红球与黄球的个数是相等的。体会到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相信这也算得上这一课最大的亮点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真正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让我们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数学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于细节之处显功夫吧。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后复习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复习是个体对知识的接受、吸收和内化,它可以使人体验到成功学习的愉悦,也可以为继续学习增强信心。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中学生如何做好英语课后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忆是对课堂知识有效反馈的过程  “回忆”,即课后回忆,即“情景再现”。它是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的内容加
期刊
摘 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能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活动。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音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期刊
摘 要:所谓的“希望生”各科都有,在英语学科尤为突出,特别是农村中学,比例更高。因此,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师,面对这个问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那么怎样转化“希望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运用新课标英语教学理论,结合所教的“希望生”,开展了实用性教育,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机会,搭建互帮互助平台及进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转化。  关键词:希望生;实用性;自我展示;互帮互助;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关
期刊
摘 要:新课标中地图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像的信息量庞大、重要性等,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图像的表达方式上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直观  一、地图的信息量庞大  地图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但一般地图的三要素:指向标、图例、比例尺大致地反映出事物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等区域特征。另外,图上信息,如,等高线、河流、聚落、种植业、畜牧业等进一步反应了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呢?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方法。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入境。那如何让学生“入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努力创造——造境,造境就是围绕某个目的,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状况,创造某种情境,从而让学生活跃起来,让课堂精彩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高效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
期刊
摘 要: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型的课外活动,深化化学学习在学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外活动;隐形盐;健康饮食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开展研究型的课外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三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本里学不到
期刊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自习目标。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字_____
期刊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敲门砖必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自然的、内在的实质性联系,才能掷地有声,为情境而情境,未与数学内容建立内在联系,只是牵强附会。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难点之一《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为例与各位同仁交流。  【教学目标】  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够初步运用,在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期刊
摘 要: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范读这一教学手段会增加语文及语文教学的魅力的观点。认为通过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多元范读,帮助学生品出作品不同的意境。通过美读触发学生想象,让他们感受作品美。教师范读是既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范读;情感;作品意境;想象;语感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曾经批评过“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的教
期刊
摘 要:对近几年高考中常出现的一类连接体的受力分析题,通过归纳、分析、拓展,从而探究连接体中的隔离法和整体法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物理独特的思维魅力和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隔离分析法;整体思维法;思维拓展  受力分析历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侧重点。翻看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发现其中一类连接体的受力分析受到众多命题者的青睐,那就是在斜面体上放置一物体,或静止、或运动、或加上某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