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的形式,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体验活动;绽放;品德之花
1 准确把握——体验活动的关键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儿童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讓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的活动方式。比如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而高年级学生则部分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因此,低年级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增加理性思考的分量。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活动,将明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 情境创设——体验活动的前奏
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转化道德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由于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德育内容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媒介。
2.1 巧捉突发情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就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2.2 巧设冲突情境
我们的孩子想法多面,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现象。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如在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时,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以少数男生为代表的认为遵守规则真麻烦,一种是遵守规则会给大家带来方便。”面对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教学时可分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这样的讨论,既呈述事实,又说明道理,既有倾听,又有反驳,学生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可以达到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
2.3 巧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用生活教育生活。
3 立足课堂——体验活动的核心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外活动体验的设计要摆脱重复,枯燥乏味,及毫无意义的。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认知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来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体验活动:
3.1 比一比
学生好胜心强,潜意识里总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比赛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3.2 演一演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好模仿,表演欲望非常强烈。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不妨让学生来排演课本剧或者生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时,让学生说说招待客人的一些基本礼节后,再安排小组表演小品。
3.3 玩一玩
学生都喜欢玩,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接受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上了《有趣的课外活动》后,让学生在课间做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中,母鸡要懂得如何保护小鸡,小鸡要知道怎样躲过老鹰的攻击,老鹰要看准进攻的时机。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积极动脑。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知道做事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4 课外延伸——体验活动的升华
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活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4.1 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2 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引导少年儿童进行家庭生活体验,通过参与家务劳动,使队员们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和劳累,从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持家,尊重父母的好习惯。
4.3 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而教师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体验犹如催化剂,能将知识经验酿制成醇香的美酒。”学生正是在体验的过程中,使感知从深刻到内化,然后获得感悟;学生也正是在对各方面的反复体验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汪潮.评价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缪兴秀.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J].思想理论教育,2000(12):23-24.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100
【关键词】体验活动;绽放;品德之花
1 准确把握——体验活动的关键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儿童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讓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的活动方式。比如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而高年级学生则部分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因此,低年级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增加理性思考的分量。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活动,将明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 情境创设——体验活动的前奏
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转化道德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由于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德育内容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媒介。
2.1 巧捉突发情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就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2.2 巧设冲突情境
我们的孩子想法多面,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现象。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如在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时,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以少数男生为代表的认为遵守规则真麻烦,一种是遵守规则会给大家带来方便。”面对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教学时可分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这样的讨论,既呈述事实,又说明道理,既有倾听,又有反驳,学生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可以达到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
2.3 巧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用生活教育生活。
3 立足课堂——体验活动的核心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外活动体验的设计要摆脱重复,枯燥乏味,及毫无意义的。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认知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来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体验活动:
3.1 比一比
学生好胜心强,潜意识里总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比赛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3.2 演一演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好模仿,表演欲望非常强烈。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不妨让学生来排演课本剧或者生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时,让学生说说招待客人的一些基本礼节后,再安排小组表演小品。
3.3 玩一玩
学生都喜欢玩,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接受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上了《有趣的课外活动》后,让学生在课间做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中,母鸡要懂得如何保护小鸡,小鸡要知道怎样躲过老鹰的攻击,老鹰要看准进攻的时机。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积极动脑。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知道做事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4 课外延伸——体验活动的升华
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活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4.1 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2 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引导少年儿童进行家庭生活体验,通过参与家务劳动,使队员们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和劳累,从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持家,尊重父母的好习惯。
4.3 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而教师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体验犹如催化剂,能将知识经验酿制成醇香的美酒。”学生正是在体验的过程中,使感知从深刻到内化,然后获得感悟;学生也正是在对各方面的反复体验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汪潮.评价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缪兴秀.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J].思想理论教育,2000(12):23-24.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