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助动词?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Modals的研究历史上对其语类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主动词说”和“助动词说”。本文通过分析提出Modals在语类上应归属于助动词,但是modals仍然具有自身独特的次语类特征,这些次语类特征导致了其在句法位置上的独特性。对modals语类的重新界定以及其次语类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对modals的句法结构作出统一的解释,并对语法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情态 语类 认识情态 根情态
  本文系延安大学人文社科项目(Yds2012-18)阶段性成果。
  引言
  Modals在汉语中通常被翻译为情态动词,在英语中通常体现为must、can等词。这类词主要用于表现句子的情态意义。然而由于和句中谓词的特殊关系,有学者认为modals属于动词语类,把其称为modal verb,还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助动词,把其称为modal auxiliary。因此,modals所属的语类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种模糊或含混也影响了生成语法学家对其句法结构的研究。笔者认为廓清modal的语类问题是极为必要的,这对句子的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Modal的定义和分类
  Modals和句子的情态意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定义和分类都源于对情态(modality)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在传统语法中情态助动词作为一种表达情态意义的重要手段,被定义为语言的模态算子。Lyons (1977)认为:由于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情态助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蕴含的语义也是不同的。Rescher(1968: 24-26)根据情态助动词表达意义的不同,把情态助动词分为八类:真实情态(alethic modality),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时间情态(temporal modality),愿望情态(boulomaic modality),道义情态(deonic modality),评价情态(evaluative modality),因果情态(causal modality),条件情态(conditional modality)。这种基于平面向度的功能区分为后来学者对情态意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学者们的研究为modals的定义和分类奠定了基础。概而言之,情态(modality)是句子的模态算子,其在句中主要由modals来体现。Modals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说话者表达可能性和必然性,即表示命题所处的状态。
  在生成句法的研究历史上,一般认为存在两类modals,分别表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和根情态(root modality)。认识情态中Epistemic一词来自希腊语中的episteme,意思是“知识”,指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按照推理法则对时间的可能性进行的估判,就情态词而言体现为表达“可能”、“必定”等语义。根情态最初被称为道义情态(deonic modality)。Deontic来自希腊语的déon,指的是客观情况,表示人或物因自身的性质而具有某一动作或状态的泛时性潜势(general potentiality),就情态词而言则表现为人的能力,物的性能,表达“许可、义务和能力”等语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deontic这一术语逐渐被root所取代。
  关于Modal所属语类的争议
  1.主动词说
  在早期的研究中,情态助动词被定义为 “不完全变化的动词(defective verbs)”。在很多文献中被称为“主动词假说”(Ouhalla,1991:69)。以Ross为代表的语法学家坚持modals的“主动词假说”。Ross(1969)在研究助动词(auxiliary)和动词(verb)的特征时指出‘助动词’和‘动词’应该属于同一个语类,动词。并且他认为,带有认识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是一元动词,选择整个命题做其补足语。对应的根情态动词是二元动词,也就是说这类情态动词涉及的是主语和其他句子成分的关系。如对例(2)的两种分析:John must be home at six o’clock./ Epistemic: must (John be home at six o’clock)/ Root: must (John, be home at six o’ clock).
  另外,很多研究者从历时的角度对“主动词假说”提出支持。Lightfoot (1979)研究了英语中情态动词的历史发展,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premodals,用来指现代情态动词的前身。他认为premodals和主动词分享了以下句法特征:(a)具有数的一致性;(b)在否定方面具有同样的位置;(c)在问句中都可置于主语前面;(d)可以连续出现;(c)可以用于不定式和动名词。Roberts (1985)也提出在古英语中,情态动词和主动词在两个关键方面具有相似特征:(a)都具有显性的形态上的一致性;(b)都具有给论元赋题元角色的能力。因此他认为古英语中的modals和主动词具有一样的句法位置。
  2.助动词说
  Modals的助动词说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中的主流思想。早在《句法结构》一书中,Chomsky就曾指出一个句子可以被形式化表述为由一个NP,一个AUX 节点和主要的述位部分VP组成,当句中出现modals的时候,其词汇插入于AUX节点(1957:39-43)。同样的思想在Chomsky(1975, 1986) 都有详细论述。随着生成语法的发展,modals的句法位置也有了不同的定位,由最初的AUX节点,被后来的INFL位置所代替。又随着IP-分裂假说的提出,被认为基础生成于T位置,并且还存在C位置以及轻动词v位置的分析。
  Radford(1988:151-153)试图调和对modals助动词和动词的区分。他把动词区分为助动词(auxiliary verb)和非助动词(nonauxiliary verb),及用[± AUX]来区分两类动词。如例:
  will = [ + V, - N, + AUX] = Auxiliary Verb/
  Want = [+ V, - N, - AUX] = Nonauxiliary Verb接着他又区分了情态助动词和一般助动词,由此得出,情态助动词既具有动词的特征也具有助动词的特征,因此就形成了下面的一个分类图示:
   Verbs
   Nonauxiliary Auxiliary
   Verbs Verbs
   (e.g. want)
  ModalNon-modal
   AuxiliariesAuxiliaries
  前人的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modals更深的认识,但是这些分析由于对modals本身的特征认识不清,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主动词说”的谬误
   Modals的“主动词假说”一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这种研究主要是受传统语文学的影响以及词源学的影响。这种情态助动词的动词定位不管是从经验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a. John should/ could not vote Conservative. b. *John voted not Conservative. c. *John not should/ could vote Conservative.d. John did not vote Conservative.
  我们从上例的两组句子可以得出,情态动词必须出现在否定词(NEG)的前面,而动词只能出现在否定词(NEG)的后面。由此看出,情态动词和动词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现代情态系统中,modals不再具有数的一致特征,也不存在不定式和动名词形式,所有这些形态上的特征都已经和动词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因此从经验的角度我们很难再把modals划归到动词语类中。Ross (1969)对modals还作了认识情态动词和根情态动词的区分。然而这种区分也并不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其次,就modals在句子里的作用和功能来看,所谓的情态动词与句子的论元并没有关系,句子的论元只和主动词有关,论元的题元角色也是由主动词分配的。因此对modals的动词定位是存在问题的。Modals不可能归属动词语类。
   2.“助动词说”中的含混
   对modals的助动词定位在生成语法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主流思想,然而,其本身对助动词的语类特征认识不清楚,受到了太多的语言现象的干扰,没有把情态助动词同时态、体特征等区分开来,导致了对情态助动词的句法位置分析的混乱,如在生成语法中存在着对modals的T位置、C位置以及轻动词v位置等不同句法位置的分析。生成语法学家们对modals的句法位置未能达成共识,也造成了对句子结构分析中的很多冗余和矛盾。至于如Radford等提出的modals居于动词和助动词之间的观点更是缺乏科学性的,他们只是对modals所具有特征的简单铺陈和归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modals的语类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modals的语类进行重新界定,确定其所具有的次语类特征。
  Modals语类的重新界定
  1.动词与助动词的区分
  助动词(auxiliary),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auxilium, 意思是:“帮助(aid,help),支持(support)”。动词源于拉丁语verbum,意为标示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传统语法认为,所谓的助动词是一个特殊的语类,曾是一个普通的动词,但是随着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已经表现出和动词明显的区别,现在被归为一个特殊的语类“助动词(auxiliary,通常简写为AUX)”。在生成句法对语类的划分中,助动词和动词是相互区别的。首先从词汇特征的差异来看,助动词不可以单独使用,必须依附于动词才可表达完整的意思,并且其只能以动词为其补足语;相反,动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并且动词的补足语表现为多种形式。其次,从句法分布来看,助动词和动词的句法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助动词可用于句子的倒装,而动词不可以;助动词可以直接接否定词,而动词不能;助动词可用于附加疑问句,而动词不可以。因此,助动词和动词应分属于不同的语类。
  2.Modals的语类认定
  当我们考察modals的语类特征时,我们发现,modals满足助动词的语类特征,而与动词的语类特征截然不同。首先,从词汇特征来看,modals不可单独使用。不管是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上,都只有依附于动词才能表达合语法的句子和完整的意义,这和助动词的词汇特征是一致的。其次,从句法分布上看,modals也和助动词一样可以用于句子的倒装;可以直接接否定词;可以引导附加疑问句。因此modal从语类上看理应归属于助动词语类而非动词语类。然而,modal作为助动词语类中的一员,除了分享助动词语类所具有的语类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次语类特征。首先,modal并不表现出数的一致性。例如:*He coulds (*wills, *shalls, *cans, *mays, *musts …) get upset. 其次,modal本身并非时态标记,modality和tense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其都会对句子进行调变,但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并且modal的形态和时态之间也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在传统语法中所认为的情态助动词的时态变化都是受到了语言表象的干扰,modal本身并不是时态标记。因此,对情态助动词modal的次语类特征的分析,对其句法结构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有助于对modal的句法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
  结 语
  通过分析论证,本文指出,modal归属于助动词语类,并且其作为助动词语类中的一员具有其自身独有的次语类特征。对其次语类特征的认定将有助于对情态助动词的句法结构作出统一的解释。另外,在国内的英语语法书中一般都将modals译为“情态动词”,这种翻译是不对的,并且容易造成含混和误导,对modals助动词语类的认定,将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modals所具有句法特征的掌握。
  参考文献:
  [1]Chomsky, N.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 Mouton & Co, Publishers,1957.
   [2]Chomsky, N.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3]Chomsky,N.Barrier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6.
  [4]Coates, J.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 London: Croom Helm,1983.
  [5]Lightfoot,D.Principles of diachronic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Lyons, J.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7]Ouhalla, J.Functional category and parametric variation. Landon: Routledge,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多元化英语选修课体系是课题组通过对省内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总结当前英语选修课存在的局限性和认知误区,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了构建选修课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多元化选修课体系对于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化 英语 选修课  本文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本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1106)的研究成果。  研究背景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
期刊
本刊讯(杨希)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保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3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指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6年进行一轮,获得学位授权满6年的
期刊
2月11日,“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榜上有名。今年87岁的黄旭华院士,在默默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后,首次进入公众视野。他的事迹感动了国人,并在中华大地上口口相传。  战乱中成长  黄旭华,我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原籍广东省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将来能够从医。少年时期他曾在聿怀
期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3月25日,由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央
期刊
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2月26日发布2014年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之一,QS世界大学排行榜从2004年起连续十年发布权威大学排名。纵观2014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美国和英国的高校依旧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且30个专业学科的第一名均为美英两国著名学府,其中,哈佛大学共有12个学科占据榜首,麻省理工学院紧随其后,在9个学科领域中拔得头筹。  在2014年Q
期刊
【摘要】高职旅游专业以其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主体性,是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与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能因此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目前高职旅游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其在激发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是提高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水平的重点,也应当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  【关键词】高职旅游课程项目化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办学模式。本文以汽车机电专业为例,分别从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考核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于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 双师型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职教集团平台的校企融合机制实证研究”(课题编号:SGH12605)。  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体制也必然与之相配合。
期刊
【摘 要】文章针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适用现状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建议,以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 制度 消费者权益 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第49条规定了商品欺诈和服务欺诈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第一次,是一次重大突破。但十几年的司法实践和我国社会法治程度的发展,证明这一制度
期刊
【摘要】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去师范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相脱节等诸多问题,文章从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根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构建职前培养与之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
期刊
【摘 要】服务三农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是农业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挂职服务杨凌区三农工作为研究样本,从分析挂职服务基层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及具体实施举措。通过构建完善的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科教资源与专业技术优势,服务基层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服务三农 挂职锻炼 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