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诗意田园 享受诗意语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特别是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了荷兰的田园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可从文本的“镜头”式描写入手,通过三个层次的研读,引导学生在静心地观赏与诗意地品读中,盈润情感,滋养心灵。下面谈谈笔者对教材的认识及对教学的看法。
  
  第一层次:留心观察,欣赏“镜头”里的美丽世界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极富特色,作者运用“镜头”式描写的方法呈现出了多个画面,而且画面感很强。读着课文,就仿佛在欣赏着一张张彩色照片。
  镜头一(第二自然段):“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这是“镜头”所呈现画面的背景,这是作者“极目远眺”所得,是远景,色彩感很强,草原的碧绿与郁金香的鲜艳相得益彰,勾勒出了花之国的神韵,引人瞩目。定格于画面,那“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跃然于眼前,它们是镜头捕捉的“主角”,是画面中的“主体”。虽然拍的是奶牛的“集体照”,却各有姿态,各具风采:“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应该说,本段所呈现的“镜头”很精彩,画面结构完美,安排巧妙,对应点平衡;语言则更精彩,有静态的捕捉,也有动态的描写;有清晰的写实,也有丰富的联想;有生动的比喻,也有鲜明的对比。
   镜头二(第三自然段):“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是另一种风情的背景,画面中那些纵横交错的运河展现了水之国的风韵。成群的骏马是这个镜头中很抢眼的事物,它们剽悍强壮,体态健美;奔跑时鬃毛飞扬,姿态优美;骏马成群,自由驰骋,画面壮美。
  镜头三(第四自然段):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的背景衬托下,“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这是一个全景式的“镜头”,作者运用远景的“拍摄手段”刻画了家畜的“群像”,没有细腻的描摹,没有局部的“特写”,仅用简单的色彩和语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温馨、和谐,又令人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家畜在天堂般的家园里生活得自在、安逸和快乐。至此,荷兰这个“牧场之国”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镜头四(第五自然段):在构思“镜头”时,作者注意到了运用“形、声、光、色”等艺术表现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傍晚时分,“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与“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衬托了那“一片寂静”,于无声中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的世界;“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这一组关于人物的“镜头”,作者以流畅质朴的语言,展示了人们轻摇小船、沉默挤奶的形象,显示了人们劳动生活的闲适与淡定。
  镜头五(第六自然段):这段文字描绘出了文本最具动感的画面,有“镜头”的推移,从“运河之中,装满奶桶,舒缓平稳地行驶着的船只”到“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不停地开往城市的汽车火车”,再到“圈里不再发出哞哞声的牛”与“忘记了踢马房挡板的马”;有光的渐变,“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有声的调控,“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当我们将视线越过“镜头”,好好品读这些文字时,仿佛在静静地欣赏一幅宁静的田园夜色图。
  教学伊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拍照经历与体验入手进行谈话,引出有关“镜头”的话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阅读做好铺垫。
  接着,组织学生仔细阅读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交流:1.在这五个“镜头”里,分别有些什么景物?(远景是什么?近景是什么?)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镜头”里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层点拨,一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再紧扣关键字词,尤其是课文后“读读下面词语”中的四字词语,掌握景物的特点,帮助学生完成“脑海成像”;二是引导学生从形、光、色、声等艺术审美的视角观察文本语言所描绘出的画面,促使学生美化“脑海成像”;三是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节奏、速度、力量等技巧的处理,把浮于脑海中的画面用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通过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顺利抵达欣赏风光美,体会语言美,感悟意境美的目的地。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自然段都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更是文本语言的一大特色,因此,教学时不可“破坏”画面的整体感;教学这五个自然段,不可“平均使用力气”,可以第二自然段为范例进行具体指导,其余段落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走完了荷兰之旅的全程后,再次组织学生朗读这几个自然段,帮助他们将“镜头”里的画面连接起来,回味“沿途”观赏所带来的美好感觉,并建构起对荷兰“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完整印象。
  第二层次:深入体验,探寻“镜头”外的情感空间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在阅读的过程中,读懂语言的内容与形式还不够,还要披文入情,通过对语言的反复玩味、推敲,读懂文字里浸润的情感。因此,在透过“镜头”欣赏荷兰田园风光的同时,必须带着一颗敏感的心走进“拍摄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感悟作者在“拍摄”镜头的那一刻,驻足于他心间的是怎样的情怀。这样,我们就将研读目标从“镜头”转向了“拍摄”者。
  那么,作者心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这样的荷兰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怀?
  带着疑惑,重回课文,慢慢咀嚼,便也理解了“真正的荷兰”的深意。可以想象,当作者置身于田园时,他感受到了荷兰的花之美,水之韵,但最打动他的是幸福地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与人,是动物与人置于沃土之乐,置于家园之乐,置于自然之乐,置于宁世之乐,置于天堂之乐。牛犊的跑前跑后,老牛的端庄仪态,骏马毫无阻挡的驰骋,绵羊的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的安闲,从容、淡定工作着的人,静谧的夜空……都撼动他的心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让他欣赏到了荷兰田园风光那美丽底色上最为动人的一笔,也让他找到了心灵可以“靠岸”的地方。于是,当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考察”结束后,即用简单的“真正”二字表达了他“简单”的心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静生活的赞美、向往与热爱。“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凝练的八个字与一个平淡的句号,是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的高度评价,也浸透着他最想表达的心意和情感。
  接着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可直接过渡:“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在观看一部介绍荷兰的电视风光片,作者既是观光者,又是拍摄者。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作者观光的足迹,体会他拍摄时的心情。”随即出示训练题,组织学生交流:作者来到荷兰,走进了如诗如画的荷兰,当他走过_____,看到那些_____的_____时,他______(神态、语言、动作)。此处的练习是想象能力的扎实训练,也是对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梳理,更是帮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情感的落脚点。
  接着,教师可追问:“作者走过了许多地方,应该看到更多的景,物,人,可拍摄的内容很多,但他却重点 ‘拍摄’了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挤奶图、夜空图。从作者精心选取的镜头中,你能感觉到作者眼中的荷兰是怎样的荷兰吗?请用简单的词语或语句来概括。”组织学生紧密联系景物特点交流感受,形成对荷兰整体风貌的深刻认识,领悟文本语言所描述的“诗境”。
  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沉浸在这悠闲自在、充满温情而又宁静和谐的诗境中,他会想些什么呢?有着怎样的心情?组织交流,适当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诗情”。
  
  第三层次:灵活演绎,拓宽“镜头”后的语文视角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拍摄“镜头”学完课文后,理解了语言内容,也体会到了语言所承载着的情感,但这还不够,语文终究姓“语”,阅读课也必须强烈地显示语文的本色,因此,还必须进一步研究语言,训练语言,提高学习语言的效果。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我们不妨先将研究目标锁定到看“镜头”的人上——通过欣赏镜头里的画面,观看者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可以进一步了解“拍摄”手法,这对进一步看懂“镜头”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凭借拍摄者提供的“现成材料”进行满足自我精神愉悦的“艺术”加工及再创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顺着这根“藤”,回归至文本,我们可以“类推出”:学生在基本完成阅读任务后同样也能凭借文本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更深入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
  说:动物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的对象,其中又以“奶牛”的描写最细腻,展现了牛的多种姿态。有不少教师就针对教材的语言特点及教材内容上的“留白”,设计了口头练习——“展开想象并进行填空:有的牛_____,好像_____;有的牛_____,仿佛_____。”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读:教学到最后,很有必要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这篇课文就像是介绍荷兰田园风光的电视解说词,如果让你来读这篇解说词,作为画外音播放,你认为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更能增强这部风光片的美感?”学生选择背景音乐并进行配乐朗读的过程是内化文本蕴含着的“诗境”的过程。这样的训练是学生品味语言最重要的途径,是对本课学习的一种总结,是对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程度的检测。
  写:语言精美是文本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中有不少写得十分传神的语句,需要好好品读,也值得学生积累下来。为了不影响每个自然段所呈现的整体画面感以及理解作者构思的奇巧,所以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以段落为单位品读语言的方法。而在这里,教师则可做一些改变,设计课外作业题,供学生进行训练——请你做回“剪辑师”:读读课文,按要求找句子,进行摘录:1.描写大草原的句子_____;2.描写动物的句子(选择自己喜爱的):_____;3.描写宁静夜空的句子:_____。这样一种片段式的“小练笔”又一次引导学生走近了语言、品味了语言、借鉴了语言。
  阅读文本,漫步于如画的自然田园,尽情享受着诗境的美丽宁静,感受着徐徐吹来的清风,呼吸着田园清新的空气,我们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阅读文本,漫步于绚丽的语文田园,尽情享受诗情静静流淌的音律,于是,我们心灵舒畅,精神舒爽。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须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揣测编者的出发点,抓住小学生喜新厌旧的作业心理,重视作业选择的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出发点,在作业内容上也遵循“确保基础,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加强特长”的设计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以“少而精”为准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作业训练的效果。  一、作业设计有趣味,有吸引力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五册开始,每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对这个教学内容,笔者甚感困惑——综合性学习能否与课文课后作业等同,学生已经形成了课后作业只要阅读课文就可独立完成的思维定式,因此,综合性学习这项内容能否像布置课后作业那样,让学生直接当成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第二天在班上交流一下而已。长期如此,学生肯定会对综合性学习失去兴趣,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完全丧失。如何让全体学生能真正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完成学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新鲜知识,增长才干,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质疑探究。  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业面批语言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积极认真作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面批语言来维持。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分析,敏锐地捕捉学生作业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除了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外,也要精心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都认为:词语,只有理解了,才能用。这句话没错,如果连词语的意思都不理解,何谈运用。可是,理解了,学生一定会用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师还没有教如何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充斥了“理解”,但对如何“运用”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课末做一下点缀,甚至根本没有。而在课后的各种检测题中,要求学生运用的题目却屡见不鲜。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学
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文本形成或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类群文本体系。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常常引入其他文本以进行对比参照,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为拓展而拓展,胸中无“度”,结果适得其反。  一、以文本为原点,拓展要考量适度  1.凸显文本本位,拓展应适量  万事须有度,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必须依据文本特质和教学目标展开,贪多求全而将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
批注式阅读教学汲取了“发现法”“探究法”等优点,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只求“读会”不求“会读”,难以根据学情展开教学的现状,可将批注式阅读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和谐氛围——批注式阅读的动力  1.在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